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朝花夕拾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朝花夕拾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花夕拾優秀讀後感(精選6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1

這是黑暗深處的一聲吶喊,這是刺醒人民的一把利劍。如果不是軍閥混亂中的人,是無法理解這些文字的,就像黑暗看不見光明。《朝花夕拾》正是那麼一聲吶喊,更是那麼一把利劍。

正同於它別出心裁的書名,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人到中年時雕琢出來的。某天夜晚,魯迅先生在窗前,聽外面的警報迭起,屋裏是自己孤身一人,不禁思緒拉回了過去——一個在歡樂與痛苦中度過的童年。但他不只是為了回憶而回憶,他還要讓過去成為一把利器,為新文化運動將封建思想斬草除根。

單從題目來看,他將過去的時光喻為花,而“夕”表示了日薄西山了,可以看出魯迅先在黑暗中找回從前的希望。既是對社會的憎恨,又是對未來的寄託。

雖然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本應表達出不同的感受,可出鞘之劍難以收回,傾盆之水不易阻截,就在那夜,帶着憎惡黑暗與回味美好的種子又一次破土萌發。翻開書,讀完第一章《狗·貓·鼠》後,便能從字裏行間讀出諷刺與憎惡,看似是回憶一隻救養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細細品味,卻能品出當時軍閥對弱小者的壓迫,同樣對社會進行抨擊,諷刺的還有指斥趕超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對反對白文,提倡復古傾向予以抨擊的《二十四孝圖》;在《無常》中,可見“人間沒有公正,惡人不得惡報”這句,公正的裁判在陰間,是一辛辣的嘲諷。還有用巫醫不分、故弄玄虛的“名醫”來諷刺政府與地主勒索錢財,草菅人命實質的《父親的病》;最後,還用《範愛農》中的主人公範愛農因不滿黑暗的社會,追求革命,被打擊迫害的悲慘遭遇來對愛國的革命者同情與悼念。

但作品中也不乏温暖的一面,這點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得以體現。記述的是自己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雖然她既嘮叨,也迷信,但十分善良。比如説她將魯迅當年盼望已久的《山海經》送給他流露出魯迅先生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懷念,另一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諷刺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背後,也寫出了童年的樂趣。描寫百草園時,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椹……看似平常的事物,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顯得生機勃勃。

可以説,《朝花夕拾》這本書無疑是回憶性散文的典範之作,作者魯迅先生將揶揄嘲諷的語言與犀利風趣比喻縫合得密不透風、天衣無逢且耐人尋味。這就使這本膾炙人口的散文集有足夠的力量將光明喚起,有足夠的鋒利將黑暗刺穿。

朝花,夕拾,拾起的是回味,也是新文學綻放的,真理之花。

朝花夕拾讀後感2

閒來無事,偶抄一本,不知不覺便入迷。這便是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它擁有一股深深的吸引力,不容你抗拒。《朝花夕拾》可以説是我看過所有散文集中最好的一本,十篇故事,篇篇精彩。我能看到,書中的燦爛如朝陽的金色和斑駁若殘影的黑色,當不安和戰亂席捲了那個年代,當黑暗和殘忍吞噬了那個空間,人們在戰慄,在哭泣,在背井離鄉,在無助的祈禱!祈禱他們可以擁有一點可憐的撫慰!!在這個時候,那些平常口口聲聲説愛民,親民的官呢?那些大腹便便走街串巷的富翁呢?虛偽的面容不能掩飾心裏的醜惡,魯迅先生看透了這點,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受到倍加迫害,在悲哀的陰影下,魯迅先生用筆點燃了那一絲光芒,使更多迷途的靈魂找到自己該走的、正確的道路,那就是——革命!在那個時候,人們拿起武器,脱掉羊的皮毛,向企圖奪走中國這片廣闊土地的侵略者,露出了他們不屈的心!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裏出土了。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儘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等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停留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魯迅在這裏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醜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鎖記》《藤野先生》和《範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説:魯迅先生無心作詩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先生以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子的視點,敍述了這沉悶的一切。

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百草園裏長着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在樹葉里長吟鳴蟬,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黃蜂,有忽然從草間直竄雲霄裏去輕捷的叫天子。在園子裏的少年魯迅經常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叉上坐下,尋找着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裏去趴着,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又會照着閏土爹的方法,玩雪和捕鳥,無奈,每次所捕得的鳥少之又少。但是,美好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年少的他,被父母送到了私塾去,是因為什麼魯迅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有他將跟他那些可愛的花鳥魚蟲説Ade!就這樣開始了他乏味的私塾生活,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要他讀的書越來越多,對對子也從三言漸漸加到了七言,少年魯迅的心裏未免有些憤憤不平,本來我應該在樹蔭底下大口吃西瓜的,現在卻坐在這間大牢籠裏,讀那些長的細胳膊細腿,讓人一看就煩的課文?!於是,為了填滿他自己的心裏不平,於是想方設法的鑽空子,找時機,以便能出去折臘梅、尋蟬蜕、玩甲套、描繡像,但玩不了多長時間,就被先生用眼睛給瞪回來了。然後在牢籠裏繼續唸書。這簡直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把本應該玩耍的.孩童送到牢籠裏去讀書,用那些陳詞濫調來消磨孩子們的天性!難道家長們都認為家裏出來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是一件可喜可賀事嗎?難道家長們都認為他們是學習的機器嗎?兒童時代已經遠去,留在他們心裏的只有深深的遺憾,難道這種結果是做父母所想要的結果嗎?!坐在那裏,看着頭頂上不知被縮小了多少倍的天空,孩子們心裏怎麼想?他們可能會嘲笑自己,吶,我可真像只青蛙,井底之蛙。也可能會憤怒我不是呆在籠子裏的鳥!可沒辦法,自古有道父命難為或母命難為就算是再不情願,也得硬着頭皮讀,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自由,過分的束縛,只能讓他們變得痛苦不堪,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負荷而已。

所以,請給他們點自由,然他們做回真正的自己。

當迷霧籠罩了這片土地,將本該正確的事情扭曲。

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

那一刻,我聽見了魯迅先生心裏的聲音,中國,醒來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它的故事情節非常吸引人。

文章中表述了魯迅先生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從他的童年瑣事講到他的成長經歷。那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好像又把我帶回了童年,故事中充滿了童真和童趣。有時會令人大笑,有時會令人感動。這本書帶我進入了甜美的童年之夢。

在《貓·狗·鼠》中,魯迅先生借童年對貓的仇恨表示了對當時仗勢欺人的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裏不由出現了一副副令人神往的自然畫面。

《鎖記》用借事喻人的手法,通過寫衍太太幸災樂禍、造謠誣陷。表現了她的醜惡嘴臉,也是當時魯迅先生對社會上的小人的蔑視。

童年也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當我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止,童年已成為我們這些少年的夢想。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時代的童年之夢,希望我們和魯迅先生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享受自己的美好生活。

朝花夕拾讀後感4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曉的,讀他的文章,卻並沒有感到有太多隔閡。樸實的文筆,真摯細膩的情感,讓我感覺好像是在聽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老爺爺將往事娓娓道來。

讀了魯迅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它給我的感觸非比尋常。《朝花夕拾》是魯迅在經受着北洋軍閥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的壓迫是寫的。它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這本書中有10篇散文,每一篇都表達了不同的情感,每一篇都記述了一個故事,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篇文章叫《狗·貓·鼠》,作者在一開始就説明自己是仇貓的,好像是作者真的恨死了貓,想把天下所有的貓都趕盡殺絕一般。但在後面的文章中,我明白了作者是在將貓比作當時所謂的“正人君子”,與其説作者是仇貓,倒不如説是憎惡貓的性格和他們的所作所為和當時的“正人君子”一樣,“幸災樂禍,慢慢的折磨弱者”,又“有這麼一副媚態”,尤其是“它們配合時候的嗥叫,手續竟有這麼繁重,鬧得別人心煩,尤其是夜間要看書,睡覺的時候”,令人厭惡,強烈諷刺了“正人君子”的行為。又想起幼年時救養一隻可愛的隱鼠的遭遇和感受,表現了對弱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阿長與<山海經>》則寫了作者小時候與保姆長媽媽的有趣故事,她“生的黃胖而矮”,嘮叨,“滿肚字都是麻煩的禮節”,還是殺害魯迅的所愛——小隱鼠的人,卻“有偉大的神力”,買來了作者夢寐以求的《山海經》,“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做到”,表現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崇敬與真誠深切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則在一開始就説要“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表現了作者對當時那些反對白話,提倡復古的人的抨擊。還為當時孩子們讀的書感到可憐,他們想讀的書他們卻無法得到。這是多麼悲哀呀!而作者也對小時候讀的《二十四孝圖》中的一些故事感到反感,它們將“‘肉麻當做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教壞了後人”,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醜惡禍心。表現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與殘酷,令人髮指。

《五猖會》描寫了作者小時候對賽會的熱切期盼與渴望。好不容易等來一次盛會——五猖會,一大清早就起來,“我笑着跳着”,非常高興。準備出發時,父親卻逼着我去背《鑑略》,要“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這書雖然“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然而我一字不懂”,就只是硬生生地背下了,並不理解意思。雖然背下來了,但去看賽會的興致卻蕩然無存。這表現了當時封建教育的不合理,不教授兒童所感興趣的,而是教授兒童所不能理解的,將兒童的天性抹殺掉了,表現了對封建教育的不滿。

《無常》也是在描寫關於迎神賽會的,它描寫了“活無常”這一形象,他“不但活潑而詼諧,單是那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羣’之概”,“只要望見他,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總是去勾攝惡人的魂“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愛”,“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表現了大家對無常的喜愛。奇怪了,這一陰間的鬼,何嘗能得到眾人的喜愛?倒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公正的裁判在陰間”造成的。這篇文章嘲諷了打着“正義”、“公理”旗號的“正人君子”,令人感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們學過的課文,至今我都對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的生活感到羨慕,而他後來在三味書屋的生活卻並沒有太多的樂趣。尤其是當魯迅問壽鏡吾老先生“怪哉”是怎麼一回事時,壽鏡吾老先生的不耐煩以及後文提到的同學們讀書時沒有停頓,不理解文章的意思都表現了封建教育的不合理,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願望。

《父親的病》寫了作者兒時為父親找醫生看病的事,寫了當時幾位“名醫”的開方、態度等作風,表現了他們行醫不認真,巫醫不分,不救人命,只要人錢等令人憤慨的行為,讀起來令人又氣憤又難過,同時也表現了魯迅對父親的愛。

以上七篇作品,講述了魯迅童年時代的生活,展現了當時的社會與人們的生活。而後三篇作品《瑣記》、《藤野先生》與《範愛農》則表現了魯迅青年時前往南京、日本求學以及回國後的一些經歷。

《瑣記》描寫了作者因不堪偷盜的流言蜚語,離開家鄉前往南京求學。描述了在雷電學堂和礦路學堂的生活,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實在令人驚訝,而且當時作者在讀《天演論》時,就有一位本家的老輩認為作者有點不對,表現了當時人們思想的老化以及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作者不顧老輩的反對,仍然閲讀《天演論》,表現了作者對新思想與真理的渴求。《藤野先生》記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學時與藤野老師的故事,藤野先生對作者並沒有偏見,且對作者關愛有加,非常的真誠,這與他在仙台受到當地學生的侮辱與歧視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但在這篇文章中,有一個片段令我氣憤無比,那就是在看影片時,日本人槍斃中國人時,日本學生歡呼起來,讓我真想揍他們一頓。我想,這也應該是作者最終棄醫從文,認為醫治人們精神上的麻木遠比醫治肉體上的苦痛重要得多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範愛農》描寫了作者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剛開始作者認為他是極其可惡的,因為“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還害怕”但到後來這意見卻越來越淡薄,最後終於沒有了,最終倒好像生出了些同情與敬意。其實我認為範愛農是一個很有正義感與血性的人,他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但在辛亥革命後又倍受打擊迫害,實在令人同情。表現了作者對範愛農這名愛國者的同情與悼念。

讀完了《朝花夕拾》,我對當時的社會又有了進一步認識,更為魯迅先生所折服,我的心也隨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朝花夕拾讀後感5

讀完這本書,我上網查閲了關於魯迅先生的資料,這使我更加的瞭解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的文豪之一,也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原名叫周樟壽,字豫山,後改為周樹人,字豫才,被譽為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説、雜文為主,著作裏共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並有多部小説先後改編成電影。魯迅先生以筆代戈,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女。”是他一生的寫照,從中我感到魯迅先生的偉大。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温馨的回憶。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範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得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

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

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體會到了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和魯迅先生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朝花夕拾讀後感6

《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

這十篇作品分別是《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範愛農》。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魯迅家後面有百草園,向陽小區時有個小學,大門的旁邊有塊鐵皮做的牌子:XXX市第十四小學。那時是我的小學母校,我的樂園。

不必説漂亮的花壇,綠油油的三葉草坪,高大的楊樹,遮光蔽日的柳樹林;也不必説螞蟻搬家,蟬蜕勾在樹幹上,鴿子見到人“撲稜稜”地飛上樹。單是長着雜草的小樹林,就有無限趣味。蟬和鳥一起進行“大合唱”,不時有野豬叫着走出來。還有一種不知道名字的植物,我經常找它的種子吃,吃起來有點很淡的甜味。

學校的國旗台後面有堵紅色的高大的影壁牆。我一般不到後面去。奶奶説它後面有蛇。她還打死過一條。我偶爾去牆後面,通常只會看到植物,不過還是少去為好。

冬天的十四小學校園同樣有趣,尤其是下了雪。有一次,幾個同學在雪地裏發現了幾滴像雪似的鮮紅的東西。有人問:“誰敢摸?”大家都不敢,只有我逞能:“我敢。”同學們退開讓我過去。我只好彎腰用手去碰了碰。雖然同學們誇我厲害,但是我決定:以後還是別逞能了。

但是,我比魯迅更幸運。他到了三味書屋後,只有讀看不懂的文言文。我卻可以學習易懂的白話文,就算有文言文,下面也標着註釋。

如今,我已經是初中生了,回想起小學的生活還是很甜蜜。別了,我的童年;別了,我的樂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j270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