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論語》有感(精選39篇)

讀《論語》有感(精選39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論語》有感(精選39篇)

讀《論語》有感 篇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牀的必修課。

説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小學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説,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説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着“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薰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於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三個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牀,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知之為知之”……中午飯桌上,老媽端上香噴噴的菜:“此乃紅燒雞也,趁熱快吃矣!”於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全家人就沉浸在《論語》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説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帶來了這麼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 篇2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論語》,幾則《論語》就足以讓我領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這句——字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這才是真正有內在的智慧!

孔子還説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這個字,可以讓我終身受益。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歡乾的事,也不要強迫別人做這件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別人欺騙自己而反過來是不可取的。就像蛇咬了你,你該不會咬回蛇吧。所以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學校每個學期都會進行經典誦讀比賽,《論語》也是我們必背的內容。下個星期比賽就要開始了,隨着誦讀的深入,《論語》總是讓我有常讀常新的感覺。《論語》不光讓我明白了要謙虛謹慎,要學會換位思考的道理,同時它還告訴我們要實現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的奧妙。

讓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正如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在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也要順從長兄。不應該與兄長姐姐鬥嘴,更不應該與父母親作對。孝敬父母,順從長兄,這是一個人做人的本分,這是一個人擁有“仁”德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守住這個做人的本分,那麼社會上就不會有孩子因父母批評賭氣出走的新聞,也不會有某地“逃兒村”的怪相,更不會有日本留學生汪某機場刺母惡劣事件的發生!因此,讓我們將孝悌銘記於心,家和萬事興!

家庭和睦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而《論語》中的“克己復禮”,我認為也是可以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的準則。禮,就是禮讓別人,大家互相謙讓,互相幫助,沒有壞心眼,世界不就變得很美好的嗎?而禮的另一個層面是“誠信”,這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説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誠信,做生意也要誠信。

《論語》是儒家著作之一,這些語言閃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參悟了其中讀書與做人的重要性,以後我們依然會繼續誦讀,也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讀《論語》有感 篇3

這個寒假,我拿出了媽媽給我買的“中華國學經典”這套書。其中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六本書,每一本書都使我受益匪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可見《論語》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這本《論語》也根據當中的典故和內容。選配了相應的故事、解釋。使我更好地弄通《論語》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生活中言行舉止、學習態度要怎樣做到最好。比如裏面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孔子説:古人不輕易開口許諾,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言語不相符合是可恥的。又舉了趙括“紙上談兵”這個事例,使我懂得了言出必行的道理。以前我總是制定了計劃而不切實實行,當我讀了這句論語後,我改掉了這個壞習慣,做事也勤快起來了。還有一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懂得:不能死讀書,也不能不讀書而冥思苦想。意思是:只是讀書,就會受矇蔽;只是冥思苦想學從不讀書,就會疑惑而一無所得。看了這句話,我讀書時都會邊思考邊讀,從中獲得了不少知識。

《論語》這本書還給了我許多道理,讓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得更好了。

讀《論語》有感 篇4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説:“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覆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並體會到其中的喜悦。因為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瞭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説:“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説話要誠實,要愛護眾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後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説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他人而又嚮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為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後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展。古今社會的發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為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有感 篇5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裏,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歎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願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説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辦公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説時間無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麼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並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説是何等重要。

曾經聽我老師説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俗話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後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為未來的自己後悔,那麼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讀《論語》有感 篇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一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學習和做人的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只有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短短的一則語錄讓我聯想到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憑藉着自己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學習,温習,最終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

我們不也這樣嗎?如果我們被憂心煩惱甚至怨恨矇蔽了雙眼,那麼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一則短短的語錄讓我瞭解到了學習的態度:實事求是;在探求學問或瞭解事物時,應取誠實的態度,千萬不能不懂裝懂,這也讓我聯想到了孔子,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請孔子判定誰是誰非,孔子不能判定誰是誰非,但是這兩個小孩並沒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認識自然、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實事求是。作為中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對於後世的人們一直有着指導意義,我們今天還可以從中受益。朋友,多讀一些好書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心動不如行動,試試看!

讀《論語》有感 篇7

在如今社會因為和諧社會存在着諸多不和諧的音符。如生財走偏道,提幹靠迎合,升官靠金錢……人們內心深感不滿。《論語心得》成為醫治人們心靈的靈丹妙藥,于丹的《論語心得》打破了《論語》的政治意義,另闢蹊徑,提出了半部《論語》修自身,她通過兩千多年的經典來給年輕人進行“心理按摩”。讓年輕人從“交友之道”、“心靈之道”、“君子之道”到“理想之道”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年輕人的生存發展尋找支點。這就是心靈的呼喚。

“交友之道”,是指與朋友相處要注意分寸。與朋友交往時,什麼時候該説什麼話,自己要有尺度。如孔子説:“言未及之而言謂之燥”,叫做話還沒有説到那兒,就發表意見,叫做毛毛躁躁,應等待眾望所歸,你再徐徐道來,才能合適。另一個極端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説這個毛病叫做“隱”。就是話題已説到這裏,本應自然而然地往下説,你卻吞吞吐吐,不跟別人説心裏話,朋友會覺得彼此心裏還有隔膜。不是自我保護,就是故作矜持。第三種,孔子説:“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瞽”字説嚴重一點,就是一個人不看別人的臉色,上來就插話,這叫做“睜眼瞎”,不瞭解對方,隨意插話,這是朋友之間的不尊重和顧忌。無論是父子、夫妻、朋友之間都有一些顧忌,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觸及他人的隱痛,才能給朋友間營造一個寬和友好的氣氛,以便互相交流、溝通。正如孔子對子貢説的,向人進諫時,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對朋友提出忠告, 只需要循循善誘地説明道理,無需當頭棒喝,否則就會自取其辱。

“心靈之道”即如何解決心靈困惑。孔子説:“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飯,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為:顏回家裏很窮,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爛的小巷子裏,這麼艱苦的生活對別人來説,簡直難以忍受,而顏回卻能夠自得其樂。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寧。

子貢曾經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孔子 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就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諂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生活所剝奪,不會因富貴而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的彬彬有禮的君子。這就是孔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便是心靈的呼喚。

“君子之道”:彬彬有禮的君子是與小人相對而言,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歷史上的小人是指與君子相對應的不道德的人。于丹則解釋為“小孩子”,女人和小孩子都是依附於男人的人,或者將其解釋為襁褓中的嬰兒,既從滿月到週歲的嬰兒是最難養的,説明女子與小孩子都有共同的心性,你對他:“進則不遜,遠則怨”這就是你對他好,他不知道恭敬,你疏遠他,他反而抱怨的合理解釋。

“理想之道”:怎樣才是最理想的呢?于丹在解“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時説:孔子提倡人生效率和人格尊嚴,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休無止。以德報怨,不可取,你獻出太多恩惠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面對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是一種人生的資源浪費。第三種,用你的公正耿介和磊落,以及高尚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不僅要避免資源浪費。更不能忽視心靈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總之,心靈呼喚人們要想做到四十不惑,就要學會用減法去生活,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的願望,不斷捨棄那些不是心靈需要的東西。人的內心,其實就像一棟空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總想着要把所有傢俱和裝飾都擺在裏邊,結果最後發現,這個家擁擠得像衚衕一般,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這就是被物慾奴役了。選擇自己需要的,放棄心靈不願的,心靈就會快樂和安寧,身心才會健康。

讀《論語》有感 篇8

在不少報章雜誌裏,我總會看到有人提起《論語》,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本熟悉的書。

記得讀四年級時,在爸爸媽媽的輔導下,我就背熟了《論語》。由於是第一次背一本書,花的時間比較長,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開始“碰面”,所以我當時只是用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來對待它。

近兩年來,我多次反覆看《論語》,慢慢體會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誦《論語》的盛大場面,給我一種“春雷”猛炸驚醒之感覺。它使我頓悟,它使我興奮,它使我驕傲。至今它仍在我耳邊迴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真是一部千古絕唱。它不但唱響了我國古代文明,而且唱響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華夏兒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這是一部中國蒙學的經典之作。

古人曾説過這麼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在人類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世界上人們讀得最多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讀書人,都曾將此書奉為經典。就連外國人也曾讚揚孔子和《論語》。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感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現代日本企業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也曾説過:“要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可見,《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論語》這本書無時無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別人交朋友時,它就説:“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它提醒我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或者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虛偽、阿諛奉承、喜歡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還有,我學習中不深入思考的時候,它會告誡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這本書如同我生活的老師,時刻提醒和糾正我的錯誤行為,它就像我的人生座標,時刻指引我前進。

朋友們,《論語》是祖先留給我們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惜它。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親密夥伴,我們要學習它,運用它。

讓《論語》這部千古絕唱繼續在中華大地上唱響吧!

讀《論語》有感 篇9

大家應該聽説過論語吧!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裏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説:“學了後,時時去温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瞭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温習才行。

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麼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鬆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着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裏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裏好像有一羣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後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讀《論語》—學而第一有感作文550字

讀《論語》有感 篇10

小時候,很小我們就開始接觸啟蒙教育讀本,從“人之初,性本善”,背到“弟子規,聖人訓”,有接觸了《千字文》、《論語》等等。然而,在這眾多書中,《論語》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論語》可是一部經典著作,大家都知道這部書。可是,你真的瞭解這部書嗎?

《論語》,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孔子死後,由其弟子編寫,是一部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言行和思想的書。而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此部經典。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論語》這部書,是邊讀邊悟的,小學時,只是搖頭晃腦地看似津津有味地讀,其實心裏一點想法也沒有。而現在,已經長大,自然對這部書的理解更深了,這本書,從學習,到人格的修養,再到政治,都予以讀者深刻的道理,無論是從做一個君子,還是做各種職業,無論是教書,還是做各種事情,孔子的思想,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稱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現在透過這部書,更多的是學習孔子教學中的學問。

記得小學期末考試前的一次國旗下講話,有我來介紹一些學習上的方法,而現在學子們也都在為中考,高考忙這忙那。在學習中,孔子給了大家很大的啟發。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一句我們最熟悉不過,我們要做到預習,複習等等。還有“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都使我收穫頗多,所以,孔子也是我們的最好的老師

孔子這位偉大的人,提出了許多思想,最主要的兩個字就是“仁”和“禮” 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而這和如今一點也不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為了治國。我相信將來,會振興中華!

不管怎樣,記住“仁”。

讀《論語》有感 篇11

《論語》是我的經典啟蒙老師,在生活中她像一盞明燈,時刻為我指明方向。

初次接觸《論語》是在幼兒園的誦讀課上,漂亮的劉老師帶領我們每天進行晨讀,我現在都能熟練地背誦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段話告訴我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其他兩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會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個強的,我們應該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做為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更要提高修養、虛心好學,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做到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帶着這樣的學習態度,我進入了小學,雖然認識的字要比別的同學要多一些,但我從不驕傲,反而虛心向同學們學習,小朋友都願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學習關係,我學習起來勁頭更足了。

老師常説:“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我現在年紀還小,不能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從《論語》中學習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態度與習慣卻是我們小學生應該做的。

讀《論語》有感 篇12

寒假期間,陳老師陪我們一起讀了<論語>,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我最喜歡的部分之一叫做外匯。曾子説: “我每天都在審視自己,我怎麼能對別人不忠呢? ”?我怎麼能對朋友不忠呢?我怎麼能對朋友不忠呢? ”這意味着我一天要反省自己好幾次: 我是不是在為別人做最好的事?你對你的朋友誠實嗎?老師講授的知識是否按時複習?

於是,我開始反思自己今天上並沒有真正做好這些事情。早晨,媽媽讓我幫姐姐拿一雙襪子,我馬上就去,我和妹妹感謝我,之後我聽到的是很開心;中午回家給客人,並有一個孩子是有點像我寫的女孩,我真誠地邀請我和她最喜歡的玩具我在我的心臟想到這裏玩高興;到了晚上,我想我只是完成了正常工作日,但沒有複習所學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老師覺得這麼難教我們的知識,我們總是在學習上拋出的背後一面,永遠不知道,“審閲老”的話,我想堅持刷我學到的知識,我它會越來越好!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國家才能知道學生自己在哪一個方面需要做的好,就要繼續教育保持,哪些問題方面沒做好,就要開始不斷完善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後也可以把裏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具有優秀!

讀《論語》有感 篇13

一提到《論語》,我們第一反應想到的肯定是大聖人孔子,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比如,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了私學。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此外,他還提倡啟發式教學,主張老師應該啟發學生自己思考,而不是採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將所有知識灌輸給學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論語》的教育思想可謂是人類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如今的教學方式也是這些教育思想的體現。在教育活動中只有遵循這些理念與原則,才能促使教學的高效。

讀《論語》有感 篇14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説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讀《論語》有感 篇15

《論語》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講學和門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語錄,其中所體現的先賢聖人的思想,貼近普通人的現實生活,點明瞭人生的真諦。千年時光並沒有改變人生的本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生命的絢爛最終將歸於平淡,充實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説學了能按時温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説你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遇事不疑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聽到什麼都能理解,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應有的規矩。人的一生不要虛度,要立志做大事。

從《論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是一種美德;學習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一本好書,它可以幫你悟到人生中的許多大道理。

讀《論語》有感 篇16

今天,我讀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孔子説: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危險。”

配的啟蒙故事是“砍柴的學問”。講的是古代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的老師鬼谷子教學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給孫臏和龐涓每人一把斧頭,讓他倆上山砍柴,要求“木柴無煙,百擔有餘”,並限期10天內完成。龐涓想都沒想,就埋頭開始砍柴。孫臏經過認真考慮後,專門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個窯洞裏,把榆木燒成了木炭,然後找了一根柏樹枝當扁擔,將榆木燒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為百(柏)擔有餘(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點燃龐涓的木柴,火雖然燒的大,但是濃煙很多。接着鬼谷子又點燃孫臏的木炭,火旺且無煙。

讀了這些,我覺得孔子説的真好,讀書學習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學的東西記住了,但是同由於理解意思,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記住,只有在學習認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還沒有弄明白,及時向別人請教,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我要象故事裏的孫臏學習,不管做什麼中都要多思考,特別是在學習上努力地做一個會學習會思考的好學生。

讀《論語》有感 篇17

《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仔細揣摩此句哲言的含義,不難得出,對於古典文化經典的弘揚與傳播者而言,不僅要對古典文化經典有深入研讀,更要經過深度的思考與探究才能得出經典的性質以及其中所藴含的奧祕。我們在深入瞭解古代經典文化的同時,應當積極調動身邊的人去了解中華文化,讓更多的人對古典文化產生興趣,從而實現全民知古論古的良好社會氛圍。讓中國古代經典繼續延續傳承,不斷髮展。讓崇洋媚外成為過去,讓愛古通今成為風尚。將這承載着我國五千年文化精華的經典哲學帶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中去,是各位大學生應有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因為我們是中華兒女,我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孕育的。

我們應當將這優秀傳統傳承下去,不能讓如此輝煌神聖的中華文化毀在我們這一代手裏。互聯網技術如此先進的當今社會,人們已很難放下手機去拿起紙質書本重拾那古代文化經典。當今大學生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靈巧地運用網絡技術讓國人對中華古代文化經典重拾興趣,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為弘揚中華傳統服務。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接軌,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國人眼前。

讀《論語》有感 篇18

近日公司組織員工學習論語,之前讀的時候沒有領略到論語的博大精深、通過這次深入閲讀與瞭解,才真正意識到裏面所講與我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

在我讀過的書中,我覺得《論語》是我讀過最有含義,最有藴含的一本書。這本書教給我了很多知識,這些知識都是有力量的的,因為,它教會我了很多人生道理、讓我們懂得感恩生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這一則讓我明白了要以學習興趣愛好才可以真正學習到知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明白了時間的寶貴。孔子在河邊感歎到:”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日夜不停。什麼都可以用金錢買到,但唯獨時間不可以,讓我們懂得珍惜時間、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還有一則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逢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這一則中我知道了,在三個人當中,其中一位必定是我的老師。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學習他好的一面,同時,意識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去完善自己、可以讓自己更有正能量、積極地去面對身邊所發生的!

讀《論語》有感 篇1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不僅是説一個人的學習態度要怎樣,同時他也突出了學習之樂。這句話既能給全書奠定基礎,也正可作為我們學習的助力,通過學而時習,就可以使自己的德業並進,日臻佳境,這自然是讓一個讀書人而高興的事情。老子曾經説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大笑不足以聞道。”以老子的話來證明論語的觀點,真是恰到好處,好上加好!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就是説能從温習舊知識中發現新知識,找到新問題,就可以做老師了。由此可見孔子對“温習”一詞的看重。知識是具有傳承性的,創新並不是憑空虛造,必須通過“温習”的途徑才能達到“知新”的目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推陳出新。其實有些事物表面上五花八門、欺世駭俗、竟奇鬥異的新,只是一種時髦,並不是真的新!可見《論語》對後世也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學習、生活的更深刻的道理,這真是一部對任何人都有用的好書!

讀《論語》有感 篇20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到了太廟,每一件事都要請教別人。有人嘲笑他:“誰説孔子懂禮?到太廟去,每件事都要問人。”孔子感歎説:“這才是知禮啊。”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了孔子的性格。除此之外,若不僅僅侷限於“知禮”這一方面,還可以從中看出知者的謙遜和不知者的狂妄。實則對於禮樂一道的瞭解,當時已經很少有人能超過孔子了。可他依然謹慎而謙虛,“每事問”一個“每”字,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對於“禮”嚴謹的態度。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那些發出嘲笑聲音的人。孔子敦厚,對於他們的態度仍然是君子的,温和的,而我則想對那些人説:“爾其知禮乎?亦見笑於大方之家耳!”

知者謙,不知者狂,這一簡單的道理曾不止一次體現。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近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説過:“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不僅是幽默與自謙的一句話,更藴含着蘇格拉底真正的智慧。將姿態放低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老子也曾説過:“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聖人與普通人的差別,蓋在此矣。

讀《論語》有感 篇21

孔子説過好多的名言有關於友誼的,時間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的: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貴的的東西他最平凡可又珍貴,我們要獲得它這樣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學家愛迪生説的:仁慈是心靈美而不是行為美的體現。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衞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衞,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偉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學習。

讀《論語》有感 篇22

在寒假裏,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無窮。

子貢説過:“老師以温、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麼的高明。

我發現,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是説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幹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説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幹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麼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難怪,後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讓我知道了怎麼做人,而且《論語》中的很多詞都變成了現代常用的成語,比如“巧言令色”就是從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以仁”出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去學習《論語》,並且去深入體會。

讀《論語》有感 篇2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選自《論語》裏面的《為政》,這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説:“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這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着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後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於人於己都誠實的人吧!

讀《論語》有感 篇24

一則童話猶如一幅畫卷,賞心悦目;一個故事猶如一汪清泉,澄淨人心;一本好書柔如一陣清風,放飛思緒;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在傳弟子編嗊二成,是一本為語錄體的書。還有許多的名詞出自這裏。比如説:温故而知新?、欲速則不達、文質彬彬等……

讀完這本書,我領會到了許多小人和君子之間的差別,書中寫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還有許多關於仁的道理: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見仁,智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還告訴我們許多生活上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並且還告訴了我們許多學習的道理: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論語這本書,記錄了太多太多的做人的道理,我還要繼續努力研究,去更深入的瞭解更多的知識和道理。

這本書非常棒,也希望朋友們也讀一讀這一本精彩、充滿知識的書,多從書中繼續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讀《論語》有感 篇25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每個人都能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讀出了“道聽而塗説,德之棄也”的深思明辨。讀《論語》,彷彿看到了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的中間,同他們暢談人生感悟。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論語》中直接了當的闡明瞭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在對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的品質有着自己的見解——他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提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義小人於利,他從人的追求以及對待事物的不同態度來區分君子和小人。“小人懷惠”和“小人比而不周”並不是説喜歡和擅長與人交際就是小人,而是説在做任何事都要把道德和法度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關乎財富和利益。這也論證了當下的中國將法治放在第一位,嚴厲打擊擾亂社會治安的一切事物,體現了《論語》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巨大影響。

讀《論語》有感 篇26

寒假的時候,陳老師陪着我們一起讀了《論語》這本書,它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其中,我最喜歡一節就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教授的知識有沒有按時温習?

於是,我開始反省自己今天在這些事情上有沒有真的做好。早晨,媽媽讓我幫忙給妹妹取一雙襪子,我立馬就去拿了,妹妹還謝謝了我,我聽了以後心裏很開心;中午家裏來客人了,有一位小朋友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小女孩,我真誠的邀請她和我一起玩我心愛的玩具,想到這裏我的心裏就樂開了花;到了晚上,我想想我只完成了每天的常規作業,卻沒有温習學過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想想老師那麼辛苦的教我們知識,我們卻總是一邊學一邊丟到腦後,從來不知道“温故而知新”,以後我要堅持温習我學過的知識,那樣我才會越來越棒!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做的好,就要繼續保持,哪些方面沒做好,就要不斷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後也可以把裏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優秀!

讀《論語》有感 篇27

翻開《論語》,古人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裏埋藏,把我的心靈淨化。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偉大的'一種。的確,從古至今,從聞雷泣墓到哭竹生筍,再從卧冰求鯉到扼虎救父,這一個個孝義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孝順。

孔子説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意思是:現在所謂的孝,只要養活爹孃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若不對父母多一些恭敬和愛戴,那養活爹孃和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是啊,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悦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犬馬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許多老人病死街頭,無人理睬;被棄於養老院中,孤獨終老;被迫以撿垃圾為生的事情時有發生,這難道就是孝順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哪裏去了呢?

我認為,一種從心底裏真正孝順的表現;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責任,而是每個人從心底裏就明白的該負的責任!

讀《論語》有感 篇28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古典散文更是源遠流長,特別是儒家經典《論語》,讓人們受益匪淺,使我感觸很深,讀《論語》有感作文。

自從讀了《論語》,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特別是讀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這一章表達了仲由辦事果斷,子貢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藝,他們治理政事都沒有問題。

自從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一個人如果辦事果斷,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藝,那麼辦什麼事情就都沒有困難了。由此,我聯想到了:有一次媽媽要我在買一個蛋糕和買十本書中選擇,我猶豫了很久還是不知道該怎樣辦!無法做出決斷,説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們一起去逛街,他們想去看衣服,我卻不同意,還很生氣,硬拉着她們往前走。

説到多才多藝,我雖然會背點古詩,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實還根本談不上精通。現在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要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論語》有感 篇29

《論語》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着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的美好描繪,又有做人的知識和道德,這些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在讀現代的故事書,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它內容的主題,只要你看完了這篇內容你就一定能懂得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還有一些好用的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莊子、周處等許多人物。

在這本書中,我彷彿看見了孔子拜師學習,最後成為一位古代遠近聞名的老師的情景。頓時,之前我懷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師的念頭在心裏打消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人要善於觀察周圍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奧祕,不要因為小時候的貪玩而耽誤了學習。就像書裏面説的,“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其實並不難,只要你用心去讀,認真去看,仔細寫好,就能把書讀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和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終生受益。

讀《論語》有感 篇30

讀了論語的《韶》與《武》,這是孔子對不同時代兩首曲子的評價。他認為《韶》曲調美內容也很好,《武》曲調很美但內容差了些。

《韶》是舜時代的樂曲,孔子非常向往那個時代,因為舜是一個寬宏大量,勤懇奮發的人,在他的帶領下,有事和老百姓共同商量,有問題一起解決,自己以身作則,把各種事情辦理的井井有條,做到了公平公正,百姓全都十分佩服。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和諧平穩,比堯時代更好。

《武》是周武王時代的樂曲,孔子不太喜歡那個年代。雖然周武王很偉大,但他一直在組織軍隊討伐紂王,社會上兵荒馬亂,屋子房子燒了,糧食沒得吃了,親人們也都失散了,天底下亂成一片。百姓們生活在不安全中。

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在打仗,街道、橋樑、房屋被炸燬了,死了很多無辜的百姓,有的只能躲在橋洞下面,有的逃到其他國家成了難民,還有的只能拿起槍去參加戰爭……我們的祖國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戰爭才有現在的和平生活,我們能夠住在高樓大廈裏,有充足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寬闊的教室,每天能夠開開心心上學,與家人在一起不用分開。

我多麼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多點韶,少一些武,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讓生活過得更美好。

讀《論語》有感 篇31

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與心得,下面我就來談談《論語》帶給我的心得。

《論語》中記載的很多內容都與學習有關。這對不樂於學習的我來説提供了前進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樣。我正處於“好之者”與“樂之者”之間。我雖有興趣,但不夠濃厚。我需要仔細地挖掘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從中得到百草園般的樂趣,成為一個“樂之者”。

《論語》還提醒了我一點。就是學思結合。光只愛好學習可不行,那樣只是擅長考試。我們還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會學習很重要。學會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愠,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這些都是《論語》教給我做人的知識。就拿一個例子來説。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因為回到中國娶了與自己年齡相差懸殊的妻子被國人詆譭。他不生氣也不反駁,以自己的行動更改了國人對他的看法。這才是一個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論語》這本儒家經典讓我明白如何學習與做人,我要按照經典持續做下去,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

讀《論語》有感 篇32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着道理,隱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被我們所理解。但它在我們看來,卻是一本凝結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着一位古人的思想,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篡《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着此刻人們不及的聰慧,以及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為孔子,它叫《論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中的《為政》篇。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

讀《論語》有感 篇33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議,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説:“讀書人遇到危險便可獻出生命,看見有所得便考慮是否該得,祭祀時考慮嚴肅恭敬,沮喪時考慮悲哀那也可以了。”

子路問孔子:“什麼是有成就的人?”孔子鄭重指出三點:“‘見利思義’見到財利,首先要想想是否合乎道義;‘見危授命’,遇到危險時,要用於為正義事業獻身,不怕犧牲;‘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長時間遇到困難或與人有舊約,不忘當初的諾言。孔子又問那一條重要,子路回答:”‘見危授命’只有面對困難,不拍犧牲,才自然會‘見利思義’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同學聽子路的回答,很激動,不由自主地報以掌聲。

這句論語告訴我們人生要做到三點“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三點,才能做到一個有成就的人,特別是見危授命遇到危險時,要用於為正義事業獻身,不怕犧牲,就像黃繼光,邱少雲等人一樣,為國家而犧牲,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見利思義’,‘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兩點。

讀《論語》有感 篇34

以前經常讀《論語》,也會陪孩子背《論語》,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沒看過《論語》是不現實的。《論語》中常見的經典句段不僅會背,還知其意,有的還能指點生活、學習。可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使其指導我的教學生活!今天讀了一篇文章《從孔子教學場景中汲取教育智慧》,他使我茅塞頓開:作為儒家四大經典之一的《論語》是本常讀常新的書。讀書還要從不同的視角去審視它、去挖掘它,只有這樣才會受益匪淺。

同樣的問題,孔子給與不同的答案(因材施教);褒貶並舉激勵弟子積極向上(先揚後抑、先抑後揚)……這樣的教育情境在《論語》裏舉不勝舉,要知道這部書是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教育言行的回憶錄,可見其中的教育場景一定是弟子們記憶猶新的,這説明老師的教育深刻地影響着學生,這不得不令人歎服老師的教學藝術的高妙;可見孔子的教學場景中孕育的教育智慧非常之博大,作為師者應該重拾《論語》,研讀它,去尋找那精彩的教學場景,以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使自己的教育充滿智慧。

讀《論語》有感 篇35

《論語》這本書中藴含着許多哲理,關於孝道、治國、時間、學習……而在這眾多的道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為政》篇中關於君子做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意思為,孔子説:“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該博學多才,無所不施,而不應像器皿那樣狹隘地只能做一件事。

“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精通。“不器”就是並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好的***家,不但要是一個演員,還得是一個十分敬業的演員,演什麼像什麼,真實生動,惟妙唯肖,能文能武。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同樣不應只會一件事,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偏科。像我,文化課與體育極不對稱,文化課勉強還能説得過去,而體育完完全全就是來拉分的呀。別人的體育分能將名次提高好幾個,而再看看我的,説多了都是淚呀。還記得初一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我的文化分是年級第三,而一加上體育成績,瞬間就掉到了年級第二十二,現在一想起來,心還在隱隱作痛。

所以,我也一定要提升體育能力,把體育成績提上去,先不説能不能成為君子,鍛鍊自己的身體也是好的呀。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讀《論語》有感 篇36

“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沒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優秀,也是無用的。”這是我讀完了《論語》之後懂得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説過的名言警句合集,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也讓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説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小人與君子的天壤之別,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與法制,而小人眼裏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顧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顧自己小利得失,這也是高尚與低俗的區別。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君子不器”雖然這句話非常短,但十分明瞭的指出了“君子”的特點: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他們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幹,並且忠於國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細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做到像君子那樣的品行呢?我有時候犯了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有時候作業沒寫完,會向老師隱瞞,這都是小人之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舍小人之俗,習君子之德,做一個新時代的“真君子”!

讀《論語》有感 篇37

孔子是一個家喻户曉的人。他被稱為聖人,不僅是古代讀書人頂禮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類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學思想的創始人。為我國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被後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宋代的程頤説過這樣一句話:“今人不會讀書,如讀《 論語》 ,未讀時是此的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跟許多人都一樣,都沒有仔細讀過《論語》。可是把《論語》仔仔細細的讀一遍,就會發現裏面的奧祕,裏面的樂趣。

這是一本言行錄,記錄孔子思想的內容很多,記錄他的形象、外貿的內容比較少,但是讀着讀着一個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躍然紙上了。他是一個謙恭有禮,又循循善誘的師長。他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厄也不退縮。同時,他跟普通人一樣,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樂,會為時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爾跟學生們開玩笑。能重新認識孔子,也是我讀《論語》一大意外收穫。

讀《論語》有感 篇38

《論語》藴含的道理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多語句。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光讀書不思考,你體會不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讀書,你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又思考又讀書,你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就像我們進食一樣,如果只嘗它表面的滋味,而不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如果只細細品味,而不嘗它表面的滋味,那也不會嚐到它的精華。兩全其美,那才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反問自己是否有像那種人的行為。有時候,我考試成績不是非常優秀,但是自我感覺很好,因為還有好多同學的考試成績比我差。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的想法是會讓自己退步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説出的經典道理,世人都應該遵守。《論語》的內容非常深奧,我一時還理解不過來,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要慢慢地體會它的精華。

讀《論語》有感 篇39

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長夜中的一盞明燈,像洶湧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燈塔,像茫茫雪野上鑽出的一株小草,帶給我們希望。在我心目中,就有這樣一部凝結了古人智慧的書——《論語》。

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書中記載了聖人孔子和他學生的對話,涉及學習、為人、處世、治國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其中,有兩段使我受益匪淺,讓我來告訴你吧!

第一段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段話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的語言中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們學習了新知識後,一定要時常温習,使它真正成為我們的本領。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孔子的學生,曾子告訴我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盡心竭力幫助過別人?是否誠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時複習了老師傳授的知識?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如果堅持每天做到這“三省”,我們就一定會越來越棒!

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經典讀物,在不斷的閲讀中細細品味先人的智慧吧!

標籤: 有感 論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g9vv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