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感悟生命》讀後感

《感悟生命》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悟生命》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感悟生命》讀後感

《感悟生命》讀後感1

讀完《感悟生命》之後,我對於生命豎然起敬,天地萬物都有生命,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生命很短暫,希望在回首往事的時候,我們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悔恨。

讀《感悟生命》後我徹底懂了生命是什麼,人生的最深意義是什麼,人活着的價值又是什麼。這本書是“影響人一生的文章”系列叢書之一,精選80多篇關於生命力量的文章,以及人生感悟的時代。這些文章皆出自文化大師、成功人士等名家之手,凝結着人生的智慧、藴涵着真摯的生命感悟和豐富的人生哲理,對讀者拓寬人生視野、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大有幫助。使我懂得了青春—我現在的擁有,該怎麼樣更有價值。我想喚醒那些沒有懂得青春少年。

詩意的青春似花樣年華的少女,鼓動着飄逸的羅裙風情萬種,曾經的滄海桑田,經過歲月的洗練都是那樣的波瀾不驚,但青春還仍然那樣美好。即使它必會消逝,但曾經把握了也是美好的。還有上天給予的易逝的時光,與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就算是這樣美好的禮物有的人還拒之千里。對於這我有多麼不解!

想着如今繁榮社會是先輩們世代努力地結果,是萬萬先輩想都不敢想的理想生活。可是看着這失敗的青春,讓人有多心痛,我心痛的不是你丟棄了青春,而是心痛青春拋棄了你;不是心痛你玩弄了年華,而是心痛年華捉弄了你;不是心痛你放棄了未來,而是心痛未來淘汰了你!誰曾想,萬人追求不來的珍貴青春,在你手裏卻那麼貧賤。或許以後你會醒悟青春、生命、時間,多麼美好。但那時候你只能是白髮蒼蒼的面孔下、眼神裏,流露着對青春的惋惜,雙手托腮,搖頭歎息着那時候的自己是多麼多麼不該,不該不珍惜......是啊,未成年人都有着人人都羨慕的青春年華也許只有他自己感覺不到吧。切記,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後悔了,所有的未成年們,如果你在青春的三岔路口,正在抉擇你的人生去向時。那麼就聽聽我的警戒吧:

不要拿青春當做你叛逆的理由,因為那是你踏向私慾的開始。

不要讓髒話成為你抒發心中不滿的表現,因為那有可能成為你人生最大的污點。

不要把打架鬥毆當做你崇拜的對象,因為它會把你送到一個可怕的世界,讓你與幸福脱軌。

不要把去網吧當做潮流前線,因為那是錯誤的人生觀念。

不要把學習當做你威脅父母的藉口,因為知識永遠只是學給自己的。

不要把別人對你的關心當做理所當然,因為他們不欠你任何東西,別那麼自私。

要記住約束你的人只會為你好,你應該感謝。感謝這世間萬物,感謝這一切一切。

我們的一生可能很短暫,不要給我們的人生留下任何的悔恨,也絕不要讓我們的生命沒有意義地度過,我們要把握我們的青春,把握我們的生命,做最有意義的事情!

《感悟生命》讀後感2

東方出了個紀伯倫,真是東方人的驕傲。這位“旅美文學家們的頭號領袖”在詩歌、散文、小説的創作上當真不落窠臼,開創了新一代的文壇新風。

“這本書,那滿含着東方氣息的超妙哲理和流利文詞,予我極深的印象。”這篇長僅二十八章的散文詩猶如甘露潤澤了人性世界的每一寸土壤,從出身到死亡,有締結婚姻,也有結交友誼,不僅包含無拘無束的自由,還探討嚴酷無情的法律,涉及享樂而不忘卻痛苦,甚至還關注衣食住行……當然,還要回歸愛這最易忽略卻是最彌足珍貴的上帝恩賜。在紀伯倫看來,人生有了愛的滋潤才能稱得上完美,而能夠笑對死亡的人才是死而無憾。真正的“施主”出手並不一定大方,卻必然是身處極度困窘之境還能慷慨解囊,人生價值就在於洗去一切耀眼的浮華,而謀求更深刻的內涵。在《先知》裏,愛的力量被完美詮釋,不僅是在開篇,在結尾,而是貫穿始終,維繫着做人的方方面面,承載着人性的每一寸空間。愛是匯河入海的清泉,是適時降臨的甘露,是暴雨過後的霞光,是絕音妙律的迴響。愛是付出,也是回報;是無私的,也是自私的;最高尚,也最平凡;他包容一切,也融入所有。愛是如此高貴,以至於它永遠都不會受制於人世間的恩怨情仇,它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愛已然超越了人本身,而躍然成為人存在的根本理由和原動力。在愛的面前,人是何等渺小?擁有愛的人,又是何等幸福?《先知》無疑給世人點亮了一盞明燈,然而眾生之異,使得他們並不會安心沐浴在這柔和的光線下,感受心靈的洗禮。正如紀伯倫所言:“對於來自先知的聲音,有人用眼睛聽,有人用肚子聽,有人用錢袋聽,有人則根本不聽。”面對這一切,紀伯倫只是微閉雙眼,傾耳聆聽來自自己心靈的強烈震撼——“愛除了自身別無所予,愛除了自身別無所取,愛不佔有,也不被佔有。”“奉獻你的心,但不要讓對方保管。”“你有什麼不能捨棄的呢?總有一天,你所有的一切將要留於他人。”“所有工作都是空虛的,除非有了愛。”……《先知》中如絲如縷的做人箴言有如紀伯倫思想天空的陣陣微風,輕曳的是他心中的風鈴,迴響的是智者的聲音。《沙與沫》篇對比《先知》中的直麪人生,《沙與沫》就顯得較為含蓄,但它句句箴言,字字珠璣,表面凌亂的文辭藴涵着難以言狀的深意。這也是許多讀者摯愛《沙與沫》的重要原因。“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現在再讓我們沉默下去吧。”“我在埃及的沙土上躺了很久,沉默着而忘卻了季節,然後太陽把生命給了我,我起來在尼羅河岸上行走。”如此抽象的意境,更具有詩的韻味,品味愈久,回味愈濃。

我不想成為紀伯倫,我只想做一個像紀伯倫一樣感悟生命的人。

《感悟生命》讀後感3

生活是一部大書。日是它的標點,月是它的段落,年是它的章節。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用自己的言行,書寫者沒有草稿的人生巨着。

人為什麼而生活?

張曉風堅持着,活着,是為了享受生命。

羅素明確着,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尋求,對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三種單純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

艾明波呼籲着,帶着生命上路,讓自我去擦亮別人的目光,活出一個最好的我。

是呵,生活不是活着,活着只是生活的形式,奮鬥才是對生活最好的註釋。

或許你追問,如何活出一種向上的姿態?

早晨醒來,光彩在臉上,充滿笑容的迎接未來;午後時分,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桿活在當下;夜幕降臨,光彩在腳上,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

生活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只有在風雨之後,才會有幸福彩虹懸掛在人生天幕上。不經卧薪嚐膽,勾踐怎得報仇雪恥成就霸業?不經胯下之辱,怎會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不經陸機的.譏諷刺激,左思又怎能發憤圖強寫成引起洛陽紙貴的《三都賦》?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生活是九十九個回合。當你一帆風順時,勿得意忘形,幾個回合的勝利不算什麼,生活還有90多場考驗;當你一蹶不振時,勿自暴自棄,幾個回合的碰壁又算什麼,後面還有90多個機會;當你後悔莫及,切勿揹包袱鑽牛角尖,一失足何必成千古恨,後面還有90多個高峯等你攀越。

貝多芬堅信人要生活千百次,才能扼住命運的咽喉;尼克松即使被水門事件所打倒,也依然多年後重新站起投身公共舞台;中國達人秀冠軍劉偉,身殘志堅與苦痛拔河,才能歌唱者生活的歌謠。

生活不是日復一日乏味的曲調,空白的只是你的心靈,要試着歌唱生活的不同凡響;生活是沒有彩排的歌劇演出,那麼就要留下最美的弧度,要學會認真的唱好每個音符;生活是一首未完成的樂譜,歌詞我們用每天的奮鬥來填補,旋律我們用心靈歌唱。

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有白雲的飄逸;沒有大海的壯闊,可以有小溪的自由;沒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綠。

生活沒有旁觀者,你就是歌唱生活的主角。生活自有它的繽紛浪漫,自有它的神韻色彩。苦難憂傷,是生活之歌的伴奏曲;充實奮鬥,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讓我們一起,低吟細微的感動,彈奏從容的音樂,微笑着去歌唱生活的歌謠吧!

《感悟生命》讀後感4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了《感悟生命》這本書,感慨良多。這本書通過一個個動物的故事,讓站在局外的我們彷彿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了它們對生命的態度,得到生命的真諦。看完我不禁長長地歎了口氣。不是因為其他,而是因為書中芸芸眾生,觸碰了心靈深處,喚醒了生命的靈魂。而此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篇文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

這篇課文是巴金《隨想錄》中的名篇。它講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條可愛的小狗——包弟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那個瘋狂時代的慘無人道的現實;文章還描寫了小狗的悲慘遭遇留給作者心中永難磨滅的創痛,表達了深重的悲憫、歉疚和懺悔之情。

雖然大家普遍認為這篇文章主要揭露的是“文革”期間的罪惡,但我認為,這篇文章還有一處閃光點,便是在呼喚人性,謳歌人性。人世間的冷酷與淒涼,即是體現在文中寫到包弟的離開。這使作者愧疚萬分,以至於以後每每想起時“滿身的創傷使我的心彷彿又給放在油鍋裏熬煎”。也許因為狗被普遍認為是最忠誠的動物,,因此有許多篇描寫狗的文章。特別是動亂年月,人情殆盡、親友疏遠時,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們對主人的忠義,反照出社會中人的無情,就更襯托出人世間的冷酷與淒涼。作者為了免遭造**派的襲擊,保住生命安全,只有將愛犬包弟送到解剖台上。這樣描寫,既是作者的自責,也是從另一角度表現對人性的渴望與呼喚。倘若沒有專政隊的諸種暴行,狗的主人絕不會“殘酷”地將愛犬送走;假如人間充滿人性,怎麼會隨心所欲地踐踏無辜的性命?因而,自責,實際上就是呼喚人性;而呼喚人性,也是從另一方面對生命的謳歌和讚美。

生命與人性是相依相存的,而再看看如今,現實生活中的人性已蕩然無存:捕殺珍稀動物;虐寵物;食用饕餮珍稀大餐。利慾薰心的人們已經被利益矇蔽了雙眼,而人性早已被置之腦後。不僅是人對動物,甚至連人對人都已經不再純真,世態炎涼赤裸裸地曝露在這些慘態之下。不知道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是否能在冷酷無情之下給被矇蔽雙眼的人們帶來一縷曙光?人性本善,為什麼要讓它成為“好人”而不是“人”的代名詞?沒有人性,又何算得上人?生命又有何意義?

當輕輕合上這本書時,這個故事又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或許人性也是這樣,無論如何,都會縈繞在人的心頭,只是有的人還未發現而已。生命的意義,或許也就在此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xm2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