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後感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後感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後感1

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我有許多的困惑。特別是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對於如何上好一節課,如何讓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有所收穫,如何讓自己成為學生在精神上的靈魂上的引領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別困惑,我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來到鍾家村小學後,在危校長的讀式文化的浸潤中,在聆聽了一批專家的講座後,我對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認識。這次暑假,學校讓我們讀一些經典的教育着作,我有幸讀了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桂梅的教育教學精華——《回到教育的原點》。這本書有很多精彩的觀點,我覺得印象最深的還是兩點——閲讀和反思的重要。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後感

我讀了這本書後,覺得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不僅要在日復一日的課堂行走中,有意識地自我修煉、積累經驗,更要注意為自己專業發展積澱來自根部的力量——文學素養的提升。而文學素養的獲得,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師發自內心的讀書的渴望和行為。對於如何閲讀,讀什麼書,作者都給出了很好的指導。讀報紙雜誌,開啟視野之門,作者就是在讀了很多的雜誌後,慢慢地改變了自己,不再把自己當做小學老師,膽子越來越大,敢當着很多人,甚至專家學者的面講一些時事新聞,並把這些作為自己的教育與學術資源。其次是讀經典。讀兒童經典,一個每天與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讀兒童經典,就難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讀一些兒童經典,不僅建立起師生共通的話語體系,也幫助孩子學習到童話中人物的人格特質與道德勇氣,樹立起了正確的人生觀。長大後,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氣去面對世界的挑戰。讀文學社科經典,如果接受了文學經典的薰陶、社科經典的洗禮,無形中,我們就會擁有價值判斷與自我提升的能力,就會對生命的情調和質感擁有觸摸和創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學的長河裏,能夠讓我們柔軟,能夠獲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經典,又能夠讓我們擁有寬廣的文化視野,悲天憐人的人文情懷,這樣,我們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聯繫。讀經典教育書,讓巨人的肩膀,為我們提供能夠登高遠望的平台。只有閲讀,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才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讓我們馳騁古今,神馳天地。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説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上半年,我有幸聆聽了我市的一位專家在我們學校進行的一次有關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寫反思的講座,對於困擾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學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對反思教學我又了初步的膚淺的認識。《回到教育的原點》一文談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讀了這些文字,我也開動了腦筋,認識到不僅要學會反思教學內容,教學行為,還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以書會友,學會在閲讀中經營生活,遲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擾;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讀了這本書後,我會更多地在反思中閲讀,在閲讀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養,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後感2

自從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覺前的讀書時間就被無情地擠佔了。竇桂梅老師的《回到教育的原點》,成了我這一年來唯一一本精神食糧,精神飢渴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放下書本,其中精彩的語句卻久久捨不得放下。例如:1、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2、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3、當我們踏着白紙黑字的階梯,把教的、讀的、感悟到的記下來時,我們就發現,讀人家書的結果,就是那些方塊字達成了我們專業素養的提升,化成了教學的結晶和印記。4、呼籲當下的教師、孩子,要在閲讀中經營生活,與書成為朋友。要從功利閲讀轉向興趣閲讀,從強迫閲讀轉向意志閲讀,從職業化閲讀轉向專業化閲讀……

書中一個個關鍵詞,比如讀書、實踐、反思、積累、共同體……每一個都給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禮,給我敲響警鐘,為我指引方向。

關於閲讀——“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竇桂梅老師“讀書一生”的閲讀態度。她認為:好老師的知識結構應該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在她看來,要以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竇老師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啟蒙時的“小人書”叩開了她閲讀之窗,讀書看報的習慣培養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書總會情不自禁的翻閲,有的.甚至讀上好幾遍。她博覽羣書,兒童經典令她和學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話語體系,也幫助孩子學習到了童話人物的人格特質和道德勇氣,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文學社科經典令她無形中擁有價值判斷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對生命的質感和情調擁有觸摸和創造的能力;經典教育理論書籍用理論去指導,並用想象去填補,用實踐去充實。這樣的閲讀是真實的,也是實用的,更是快樂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學校規定的必讀書目和自己閒暇時隨手翻閲的小説、雜誌,向竇桂梅老師這樣“有目的”“有計劃”的讀書少之又少,這就難免會造成語文課上的評價語言缺乏語文味,文本的挖掘淺嘗輒止,難以深入,對學生閲讀的指導和引領難以全面到位。

關於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竇桂梅建議青年教師要寫教學日誌,葉瀾老師也説,一個老師上十年課不一定能成熟起來,但寫一年的教學日誌卻肯定能成長起來。寫日誌的過程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的過程,是教師用來記錄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實踐意義的方式。教學日誌有利於分析、認識、改變和超越自我,是一種促進自己專業發展的強有力的工具,成為教學實踐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過去在七小,學校要求每兩週寫一篇教育隨筆,當時很多人怨聲載道,自己也有時因為工作忙而把它當成一項負擔,但是兩年下來,班級管理的經驗、公開課前的打磨、教學過程中的精彩和遺憾,能記住的微乎其微,而幾十篇、幾萬字的教學反思,無疑成為了最最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關於共同體——“既沒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體是讓你“既沒有自己,又提升自己”,這一概念對我來説非常新鮮。一直以來,集體備課常常成為為應付檢查而臨時編造的材料。讀了竇桂梅老師的文章,才意識到做“一支鉛筆”的重要性。

在任何團隊,我們都要做這樣的鉛筆。只有被一隻大手握住,你才能書寫生命的記憶。沒有環境也就沒有磁場,學習的筆就會散漫無邊,你會一事無成。因此,我們必須融入學科組或學校的“場”,去感受它的強大力量。我們的學習需要嚴肅的約定,絕對不能“怎麼都行”。融入共同體的學習,就是擺脱“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的侷限。

教師如果沒有融入一個共同體的熱情或經歷,而只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也不可能為學生的發展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教師們會各幹自己的事,或把工作當做完成上級佈置的任務。這樣,教師的幸福感自然無法找到,更談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職業的成就感,也就談不上事業的幸福感。這樣,我們將在“自以為是、各自為政”或“得過且過”中,喪失自己的“命業”。

正如書的封底上摘錄的那樣,“閲讀、反思、合作都是一種習慣,一種卓爾不羣的好習慣。既是習慣,便可養成;既是好習慣,便當堅持。”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後感3

拜讀着竇老師的《回到教育的原點》,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學造詣……越加的佩服之至。

竇桂梅是我們當今語文界的一個標杆,一位並不是專科出身的老師,走到今天的這一步,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環,她的榮耀,她的成功,其實,在竇老師這麼多成績的背後,我們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課堂是靈動的,充實的,樸實的,紮實的,充滿激—情的,讓人回味的,讓人嚮往的,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詞語來讚美竇老師的課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積,都深深打動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竇桂梅老師讀書一生的閲讀態度。她認為:好老師的知識結構應該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在她看來,要以學生生命奠基為追求,必須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齲竇老師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啟蒙時的小人書叩開了她閲讀之窗,讀書看報的習慣培養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書總會情不自禁的翻閲,有的甚至讀上好幾遍。她博覽羣書,兒童經典令她和學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話語體系,也幫助孩子學習到了童話人物的人格特質和道德勇氣,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文學社科經典令她無形中擁有價值判斷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對生命的質感和情調擁有觸摸和創造的能力;經典教育理論書籍用理論去指導,並用想象去填補,用實踐去充實。這樣的閲讀是真實的,也是實用的,更是快樂的。

備課,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俗話説:教要成功,備要當先。看了本書之後,我深刻的感受到,竇老師課堂上輕鬆自然,信手拈來的教學技能,不是她與生俱來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備課的成果。

1、初讀教材和參考説明。

2、通讀原着和作者生平。

3、選讀原着和相關評論。

4、再讀教材並確定主題。

5、確定教學基調和策略。

竇老師的深度備課法給了我很多觸動。就這樣一讀再讀,靜下心來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詞、句,甚至到標點中去理解,去發現。以讀者身份挖掘課文的原生價值後,還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樣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本着這樣嚴謹的教學態度,行走在教學的道路上。因為竇老師認為:做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有一種專業自覺,對每一節課抱有敬畏之心。因為每一節課我們教師付出的是職業時間,而我們的孩子付出的卻是寶貴的生命時間。

對此,我感到無比汗顏。隨着信息獲取的便利,我們現在的備課方便多了,網上很多現成的教案,都為我所用,拿來主義成了理所應當。似乎一旦離開了網絡,大腦就不會思考。

備課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從一無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銘記在心,再到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和思考,我們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們的視線就會由線到面,由窄變寬,從而被牽引到更深更廣的空間,這就是破繭成蝶的幸福!

回到教育的原點讀後感4

《回到教育的原點》是竇桂梅老師10多本着作中的一本。在這本書裏她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從回到素養。好教師從哪裏來、回到課堂。好教師到哪裏去、回到制度。教學管理者該怎麼做、回到教育。我們能做什麼、玫瑰小語。致你我他五個部分分析了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應對的辦法。讀完這本書,對我最有啟發和教育意義的是第二部分中的一堂好課好在哪。竇老師以三年級上冊的科學課《水生植物》為例,從經意與不經意之間、輕鬆與不輕鬆之間、圓滿與不圓滿之間、分析了這堂課。最後她還強調了一堂好課,一定是體現上述‘教學藝術’的課。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投入;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思維的碰撞,心靈的溝通,智慧的啟迪……於是,就在相互碰撞、相互衝突、相互砥礪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教學資源,充滿着新的教學生機,洋溢着新的教學活力。我想這段話就是竇桂梅老師給我們提出的一堂好課的標準吧!

自己走上工作崗位已十三年,經過不計其數的課堂。課堂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可以説都太不盡人意。課到底該如何上?什麼樣的課才稱得好課?從竇老師的這個課例中我終於明白了。一堂好課需要貫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課前認真周密的備課、揣摩學生和學科的特點,需要掌握豐富淵博的專業知識,需要關心周圍的生活等等。我也深深地懂得一節課可以是一種藝術品的展示,可以帶給學生美妙的享受。

在《回到教育的原點》一書裏,竇老師很多次提到關於閲讀。她説有閲讀,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才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才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着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你。她還説沒有真正閲讀過那一本本經得起推敲的經典大書的時候,心靈就是粗糙的;沒有真正被經典感動過的情懷,內心就會是枯澀的有被厚重的經典着作洗禮過,就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曾經我也是個愛看書的人,自從踏上教育工作崗位開始,閲讀卻越來越遠離我,究竟是為什麼?沒看這本書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沒有時間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點》這本書裏,我卻看到了無論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書卷、聞墨香的竇桂梅老師的樣子。我想自己必須做個深深的檢討。因為我的讀書意識還很淡薄,讀書還沒有成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體會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質量,必須多讀書,擠出時間來讀書。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好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愛讀書的教師;一所好學校應該是書香滿園的地方。我告訴自己從今天開始不要再給自己拒絕閲讀找任何理由和藉口,拯救教師的閲讀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

竇桂梅老師從吉林省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走出來,靠着自己的堅韌不拔韌勁和勇往直前的闖勁,幾十年如一日,刻苦攻讀,潛心鑽研,從一個音樂教師、語文教師、優質課教師,逐步成長為省特級教師、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走出了一條艱辛曲折而又幸福通衢的教育之路。竇老師的起點並不高,基礎也不厚實,如同我們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她的快速成長,源於她的自立,自覺和自醒。竇桂梅的成長告訴我們,正確的信念就是穩定的動力,教師的自我專業追求如果內化為信念,就不會被消除,從而形成堅毅持恆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擁有它,生命的種子就會迸發無限潛能,生根、發芽、開發、結果,從而結出豐碩的果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xgp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