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精選7篇)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精選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你在忙什麼》讀後感(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精選7篇)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1

《你在忙什麼》以幸福、壓力、財富、情感、快樂為關鍵詞,關注當下社會現狀,針對現代人的思想誤區,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為世人打開一條光明之路。被這本書吸引,源於書的名字:你在忙什麼?看完書名我也在思考:我在忙什麼?為一日三餐?為孩子的教育?為讓自己變得更好?還是為了讓家庭更加和睦?想來想去我也説不清道不明,也許這些都是生活中合理存在的目標與期許。

這本書從佛學的角度出發,介紹了在我們生活中不同現象所包含的智慧,我被作者對“人定勝天”這個成語的詮釋所吸引。在我的理解中,這個詞是指:人在一定的努力或外物的支持下,一定可以戰勝自然,改變自然,取得自己想要的結果。然而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它另一層更美好的意思:人心的安定高於一切。在作者的眼裏“人定勝天”則是他所推崇的低貪生活,因為只有低貪,才能低碳。因為“貪”就是人心的不穩定因素,如果內心不節制,就會引起更大的貪念。

人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不能免俗。在我們工作生活的過程中,在保證日常好習慣的同時,心中需要增加一點內心的主觀意識——“低貪”。在內心少一些攀比,少一些物質,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會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反而會讓我們的內心平靜。用走路、單車、公共交通工具代替開車,會減少碳的排放,腿腳動起來會增加運動量;用下班回家吃飯代替不必要的會餐,會增進與家人的感情,還會讓我們的飲食更加合理,更利於身體健康;使用適合自己的物品而不是去追尋別人擁有並推崇的高價值生活,會讓我們更從容,舒心。

人們不停地追求各種各樣的享受只是為了找尋快樂、幸福,然而真正的快樂是源於內心的。因為內心的慾望越少,幸福感就會越大,我們常常羨慕孩子無憂無慮,殊不知他們才是欲求最少的。此時的你正覺着生活乏味、重複,甚至有些迷失,那我們真的需要換個角度,去發現一些新的感悟。放下包袱,去完成一直想做卻沒有時間跟進的計劃,陪孩子嗨玩一場,完成對家人的承諾,用調心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有效。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2

忙忙碌碌的過完了一天又一天,當看到突然如題目一般的問題,你在忙什麼的時候,自己不由的楞了一下。自己在想着,是不是我們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去做了無用的事情。忙碌的日子不過是為了生活,若是身體一直忙碌,內心卻沒有一種滿足感,那麼也着實是有些遺憾的。解壓在現在看來也是一種趨勢,可是當用佛法來解壓的,又會有怎樣的發現呢?

索達吉堪布在本書中講述了佛法的作用,他鼓勵修行,讓此起彼伏的分別念停下來,認識到萬法實相,之後利益一切眾生。書中關注當下社會現狀,針對現代人的思想誤區,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為讀者開啟了一條光明之路。作者説的,成佛,不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幸福是建立在利他基礎上的,所以,希望你們以實際行動利益眾生。於是我想到了高爾基説的那句:給,永遠比拿愉快。幫助別人,自己也同時會獲得快樂。佛語,説禪。在《六祖壇經》這樣定義:外離相,內不亂。簡單的講,就是讓心遠離外境紛擾,處於平靜中。而學佛會讓你明白佛説的道理。菩提心功德,是妙勝良藥,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樂。可以實行利他,獲取快樂的方法。忙碌的生活不免會有些內心嘈雜,所以關於佛,我們也會有所敬畏。不一定説自己有多麼高深的佛法,卻也希望着能讓自己獲得內心安寧。

本書以問答的方式來從淺入深解説有關佛的禪理,有關生活的不解,在閲讀的時候和跟着別人的提問,來獲得自己的'想要的答案。從一問一答中,讓讀者能對佛教有着更深入的瞭解。它不是神祕主義,是現實主義。而學佛,不是為了保佑自己,是為了捨棄自己。悟禪、無道,瞭解科學,敬畏生命。壓力、財富、情感,不管是失業帶來的抑鬱,還是得不到帶來的痛苦,都會在佛的講述中獲得解脱。身體的忙碌根本在心,作者用佛理的講述,會讓人看到藏傳佛教大德。作者也希望着由此讀者們能得到佛教中的寧靜心靈,減少無意義的忙碌,活得更加淡定。一句你在忙什麼,會讓人去思索,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想要輕鬆,尋找讓心寧靜的智慧,在現在的社會也尤為重要了。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3

今天這個時代,似乎所有人都處在一種忙碌的狀態:忙着賺錢、忙着花錢、忙着工作、忙着玩樂……似乎找不到一個不忙的時候,你在忙什麼?你為了什麼而忙?如果你一直這樣忙,這是你活着的意義嗎?如果不是,你活着是為了什麼?一連串的問題,把這個題目推向了終極問題。不可否認,這本書的題目深深吸引着我。

索達吉堪布,藏地偉大的佛學上師,精通藏語、漢語,翻譯多部佛經,被譽為“當代玄奘”。善於將藏傳佛教的大義精髓用淺顯易懂的形式傳播給世人。在本書中,收錄了他近些年在世界各個大學名校的演講,並且還收錄了一些演講後的問答。語言是通俗易懂的,即使不信仰佛教,對於處在這個時代的的人們來説,也是很不錯的心靈讀物。

他在各大名校的演講中,不帶任何講稿,真接用心與大家交流,其中不乏有很多智慧。索達吉説人的忙,累,苦,皆源於心,阻礙我們的,不是財富,是對財富的執著。所謂成功,不單單是有錢有地位有名聲,對心有駕馭能力,經常有滿足感,方可稱得上成功。過於依賴外在的一切,內心就會迷失自己。

忙碌本來是一種充實的表現,説明是有事做還有錢賺。我們努力賺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滿足自己的慾望。可是,當我們賺的錢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的慾望卻越來越大,我們的內心反倒越來越空虛越來越浮躁。索達吉堪布説,幸福的根本,不在於你擁有了多少東西,在於你減輕了多少慾望。

在本書中,索達吉堪布的演講內容,涵蓋了當今世人最關心的財富、愛情、壓力、環保、科學、幸福快樂痛苦等內容,其中還包含了許多佛學的知識,這本書也可以説是佛學的科普讀物。這本書讓人沉思,又讓人感到內心寧靜。其實説的都是些很樸素的道理,只是我們平時忽略了,智慧源於對自己的覺察,停下來,才能看到,我的慾望、痛苦和問題,停下來,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周圍的一切,六祖壇經對禪的定義:外離相,內不亂,讓自己的心遠離外境紛擾,處於平靜中。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飛速發展的世界,去讀這樣的一本書,不僅可以瞭解佛法,增進智慧,增強幸福感,而且能讓人尋回內心遺失已久的寧靜。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4

有人説,這是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在物質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精神世界卻不能同步。因此各種光怪陸離的迷思日復一日。在忙亂的世界中,守住心的沉靜,似乎很有必要。

《你在忙什麼》是藏傳佛教大德索達吉堪布作品,收錄了索達吉堪布近年來赴哈佛、耶魯、斯坦福、哥廷根、清華、北大、港大等全球近百所頂尖學府的演講精粹。他運用自己遍及全球的影響力,從幸福、壓力、財富、情感、快樂等關鍵詞出發,結合當下社會現狀,針對現代人的思想誤區,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打開了一條尋找寧靜心靈的路。

索達吉堪布説,我們的忙碌,根本在心。他希望我們能從不變的佛教宗旨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看了《你在忙什麼》,我跟隨大德的智慧,步步觀心,便覺得這本書藴含着開闊心靈的力量。它是心靈雞湯,因為在心靈困頓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狹隘與煩惱,都是來源於自己。比如我常為自己的決定後悔,常生煩惱和迷茫,常情生執着,在這本書中,我都能慢慢打開內心,雖不能做到瞬間開悟無憂,但亦能找到點滴的覺悟。諸如人類的最大痛苦源於自私,這時的痛苦便緣於“我”少了的慈悲心,不僅是對別人的慈悲,也是對自己的慈悲。故而善待自己,便也是一次次“無我”的照顧自己。書中有一點給我感悟很深,講一個堪布蒙冤入獄多年,被釋放後,他説自己最害怕的,就是對那些傷害他的人是去慈悲心。試想我們有多少人能這樣做到!多是在被別人傷害的時候,心生憎恨,報復者更有甚者。但這位堪布在那樣的環境下,最害怕失去的,是慈悲心。他是從平凡人的心出發,怕自己做了平凡人最正常的心裏反應,也繼而產生相應行為和後果。

學習佛家思想,很多人都會想到“看破紅塵”。我想,如果學習佛教相關,看到的是這樣的世界,心生的是消極避世的念頭,那便是最壞的雞湯了。談及最壞的雞湯,也是因為開悟的,並非真意。比如懂得知足所擁有的便是大富翁,卻因此而滿足得過且過,便失去了本該可以作為的價值。比如懂得情歸執着,卻因此而淡泊情誼,不珍視友人之愛,便失去了對他人的慈悲心。

好的老師總是用簡單的話,通俗的語言,引導我們去成就自己,而不是一味安利思想。我讀到的索達吉堪布大德,便是一位好老師。書中他的演講與互動問答,皆隨處引寓各種名家典籍,讓科學、哲學等與佛家思想明出互通之理。在這樣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這樣的書,這樣的人,我想能打開一道心靈的修行之路。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5

“你在忙什麼,”這書名就一下子問住了許多人,看看朋友們迷茫的眼神和思考的投入,我忽然覺得,這個社會真的病了,我也病了,是心病了。

“我”這個字,你瞅瞅,已經在短短的問句中出現了很多次,人在世間,往往執着於那個真實的自私的自我,我們在尋找的幸福,在佛陀看來都是不真實的東西。

“機緣”,本書的作者認為這是個玄之又玄,解釋不清楚的詞語,這個來自於你的生活,你自己,你遇見的任,你曾經的經歷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這些都可以叫做機緣。

看這本書的時間是在考場上,我作為監考老師在偌大的考場上打發着很無聊的時間,但是正是如此我才有安靜的空間讓自己的心靈放空去讀書。真的不説也許這就是一種機緣,短暫的沉靜讓我汲取了大量優質的內容,心中自然是美的,因為書真的很好,心真的需要靜。

對“佛”我始終是個門外漢,不過也一直有着極大的興趣想去了解,想去安訊,曾經有人帶我入過佛堂,也有人送過佛經給我,也曾經遊歷過小布達拉宮,許多寺廟,還虔誠的拜佛,希望願望能夠達成,現在還想要去還願,始終記得自己的誠心。但可惜的是知道如今我仍然是那個迷茫的自己。

其實,自己就是堪布口中所説的那個佛教中的門外弟子,只是看些書和拜佛,但是沒有明白這是為什麼,而藏傳佛教責專心研究佛教的精神與大義,從淺入深,讓修行之人明白道理更為重要。

喜歡這本書,可以説是愛不釋手,因為他可以解惑,書中分了好幾章,其中每章都説明了一個道理,然後都是用的是堪布在大學講經中學生的問題和答案來講述,這個方式我實在是太喜歡了,因為其中許多都是我想問的,而堪布都給與了回答,比如關於執着,關於感情,關於如何修行等等都在其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一直想問但是沒機會問的問題,然後看看這位大乘的佛法傳教者是如何來解釋這個問題的,也許在某一刻你可以得到頓悟,不管是短暫的心情寧靜,都是一種收穫。這是一本好書的標準,所以得者有幸,很想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看到,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中尋找那也許是片刻的寧靜,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6

95歲的松下幸之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像我這種才能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比比旨是,我之所以能成功,其中關鍵一點就是對禪的領悟。”一位日本禪學家將松下的話解釋為:不通禪理,生活乏味;不明禪機,難成大業。

那麼,什麼是禪?索達吉堪布在他的新書《你在忙什麼》裏説:“安住於法性才叫禪。”就像《六祖壇經》裏的解釋,“讓心遠離外境紛擾,處於平靜中”。

在社會高速發展,俗世紛亂複雜的今天,找尋內心平靜,談何容易?不求學,就沒有好工作;工作不好,就娶不到心愛的姑娘;結不了婚,就無法使父母安心。生活像團亂麻,問題層出不窮。於是,索達吉堪布向我們提出了一條人生建議:如果把禪當成一種習慣,世間的事就容易解決多了。

索達吉堪布生於甘孜藏地,年逾五十,是四川省喇榮五明佛學院法師。他學識淵博,心智深邃,是位浮躁社會難尋的精神導師。著有《做才是得到:索達吉堪布給你點滴加持》、《殘酷才是青春:索達吉堪布教你珍愛痛苦》和《生命的真相》等書。

本書是堪布在國內各大高校的演講集。面對象牙塔裏的精英學子,他始終在強調“我”與“心”的關係。所謂修行,就要學會放棄自我。無論身體多忙碌,根本在心。

胡蘭成説:禪是一支花。對於每一個研究禪宗的人來説,禪都被賦予獨特的見解與詮釋。在本書裏,索達吉堪布從現代人為財所累的“禪與財富”講起,直到鼓勵人們聽從內心召喚的“只為一顆心”而止。書中十二章節的內容,包括詰問愛情的“問佛陀情為何物”、談論現實主義的“科技時代的佛法”、指導當下生活的“減輕壓力的智慧”……這些話題幾乎貫穿了人世間所有的思想角落,令人不由自主地重新定義幸福與快樂。

這是一個“崇尚個人奮鬥”的年代。所有人都標榜個性,突出自我。可索達吉堪布卻竭力規勸眾人去“忘我”,忘我即利他。我們耳熟能詳的佛語,諸如“菩提心”、“慈悲”和“菩薩”都隱含着佛教的核心,“就是利他,希望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菩薩的本意是勇敢的心。勇敢是一個主動的過程。真正的勇敢是去幫助別人,甘願自己承擔痛苦。放下“我執”是艱難的,因為你放下的也許是情感、金錢或者地位等誘人的享樂。可通過“忘我”的快樂去感受所有人的快樂,那種愉悦是“失去”的得到。

索達吉堪布説,“幸福的根本是心”。眾生平等,其實無論貧富美醜善惡,我們的喜怒哀樂是相同的。如果有朝一日你被問及是否幸福的時候,堪布的妙語或許會為你提供迴應,“知足,就是獲得幸福的藥方,有了它,哪怕人生過得平淡無奇,照樣可以品味幸福”。陳文茜曾告誡年輕人“理性的叛逆”,而堪布想説的是“有限的慾望”。學會控制慾望,才能掌握內心,最終使心迴歸平靜。

倘若我們相信生命輪迴,永無止境。那麼修禪,便是“我”和“心”的雙重修行。索達吉堪布説,如果把禪當成習慣,“心”安寧了,“我”就快樂。

《你在忙什麼》讀後感7

很多時候我們被工作的繁忙捆住了身心,會因為一件事而埋首桌前,會因為一個煩惱而痛哭流涕,你有放下心來,打開窗,去靜心的看一看藍天嗎?哪怕只是靜下心來,去品讀一份安寧。

不知道為何,當我翻看了《你在忙什麼》後,我的腦袋裏,只記住了一句話,輪迴中的眾生,都是貪玩的孩子。

我記得有次我給紅粧打了一個電話,那時候心情很不好,她回了我一句《無量壽經》裏的話,“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沒有什麼不是一個人,死也是孑然一身,恰巧,在我閲讀此書的時候,我就看到這句話,有人問佛,應當如何對待愛情?佛不會勸所有人出家,也不會讓所有人學佛。佛會説,對情不要太執著,否則一定會帶來痛苦,這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是作繭自縛。

所以,愛是怕失去,卻有求不得。所以,他用劉瑱妹妹的故事,説明了愛情是無常的。用摩登伽女愛上阿難的例子,去説愛情的本質。甚至是佛陀的愛。

放下自我,化解執著是一個境界,也是對感情的參悟。

這本書是索達吉堪布的述著,很多時候,我們日復一日,來不及作答,來不及發問。而堪布在書裏,一點點地用他的領悟去洗濯塵世的智慧,守護我們心靈的沉靜。這本暢銷書,影響力遍及全球,堪布對藏傳佛教的傳統法義學修甚深。我記得書中有個商學院的學生問堪布,在這樣一個越來越複雜的時代,西藏文化、藏傳佛教會不會衝擊時?堪布説,外來文化確實有衝擊,當短期內不會有大問題。他指明藏族人本身就重視學修佛法,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把佛法視為如意寶一樣,不可能輕易捨棄。他説一部分在藏族人去了漢地或國外,信仰消失,但西方重視了起來,開始關注藏地文化及佛學。

他説,這些藏族人的心,還是會回來的。從漢地到西方,再回到自己的故土……

佛教最重視智慧,而在提問中,堪布也説了,智慧有兩種,意思懂得取捨並接受真理的智慧。當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通達萬法實相的智慧。在學與修的離與閤中,他就指明學佛不是為了保佑而是瞭解佛陀的獨特智慧,而不是辦個皈依證,參加個佛教儀式。所以,缺少聽聞佛法,盲修瞎煉,會變成沒有智慧的旁生。所以,要懂得怎樣做?怎樣才能心靜下來?靜下來又有何用?

所以,修佛和做人一樣,都需要踏踏實實,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又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句話。

三是對年來,索達吉堪布,身體力行地引導大眾實踐佛法的學修傳統,同時,利用一切空餘時間互譯漢藏經典,從事慈善事業。

面對一個引導人的大師,有人問他,我曾幫助過一個人,他若是傷害了別人,我有過失嗎?

堪布説,你如果沒有害其他人的心,就沒有過失。

他引用了自己曾幫助過一個貧困生的經歷,他希望這個學生有前途,但沒有想到他用所學的知識傷害了很多人。他説我幫他有過失嗎?

他説沒有,因為他的心是想利益他,。他做壞事只會害自己,對堪布不構成傷害。

所以,他只是一個傳道授業的前輩,他心向善,他渴望眾人能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他認為,時代在變遷,但佛教的宗旨沒有變,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解決現代問題的真正答案,這是應該去提醒大家的。所以,對外界的種種讚譽,他説,我只是一名老師,教傳佛法的老師。

這本書沒有那麼多的循規蹈矩,它就像一個前輩在與你對話,平心靜氣,他希望你能摒棄雜念,當我們富裕的時候,不要得意驕傲,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當我們貧窮的時候,不要傷心沮喪,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

所以,放下執念,去守護我們心靈的港灣,沒有什麼不是無常。

標籤: 精選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nem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