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娛樂至死》讀後感(通用5篇)

《娛樂至死》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娛樂至死》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娛樂至死》讀後感(通用5篇)

《娛樂至死》讀後感1

全書基於一個假設。“媒介即隱喻”,大體意思是,媒介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們藉此來認識月亮,手指的特徵影響着我們對月亮的認知。主流媒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認識問題與傳播思想的方式。作者回顧了之前的幾個時代,認為為我們提供純粹的娛樂是電視最大的好處,它最糟糕的用處是它企圖涉足嚴肅的話語模式--新聞、政治、科學、教育、商業和宗教--然後給它們換上娛樂的包裝。簡單的來説,人類的媒介經過了這樣的變化——書籍、電報、電視、網絡。在不同的階段,媒介具有不同的特徵,導致在各自的階段,話語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文字印刷的時代,媒介的特點如馬克思所説,是“排除和選擇某些類型的內容”,作者用理性邏輯的表達內容,讀者批判性的接受內容,衍生的演講術嚴肅的研討內容。這些也即當時的話語模式。這個環境很適合嚴肅話語模式,這個媒介即通過文字,直到現在,也仍然是我們傳達或解決嚴肅話題的主要方式。

隨着信息傳播範圍的變廣和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已經開始出現了信息過剩的問題。表現在我們接受着大量的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缺乏語境的。想象自己那時,通過電報得知在遙遠的英國發生了一起兇殺案,這個訊息是蒼白的,他不會讓你真正的獲得什麼。但很快情況發生了變化,隨着攝像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在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看到現場的照片。圖像和文字互相提供着偽語境,這使得作為一個整體彼此都有了意義。人們有了獲得感,但説到底,還是沒有獲得什麼。

電視是作者重點評判的對象。有着組成更復雜組成部分偽語境的電視(音像影字),自然具有上述報紙的特質;同時電視具有非常鮮明的泛娛樂化。簡單的來説,但我們嘗試用電視去表達一些嚴肅的話題,我們會用娛樂的方式呈現出來。受眾更是喪失了思考能力。拿新聞來説,“好,那麼”這些的句式使得信息喪失了連續性。我們是抱着娛樂的心理看待電視上的新聞的,這不是説我們幸災樂禍,而是我們欠缺了對事件的思考,沉浸在新聞畫面帶來的衝擊和內心一時的感受中。在“好,那麼”的形式下,也是不允許我們有時間思考的。但久而久之,我們就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怎麼處理過剩的信息,怎麼去探討嚴肅的話題。這是任何時候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現在已經到了網絡時代,網絡已經成了我們的主要的媒介。網絡時代,資訊具有更強的失效性、流通性,足不出户我們就可以獲得千里之外的訊息,通過視頻圖片文字感受這些事件。但還是那個問題,這些訊息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感受到的關於事件的各個元素互作偽語境,讓我們有了種獲得感。這種獲得感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又該如何在網絡時代去篩選對我們有意義的信息呢?拿微博來説,對於熱點的社會事件,有理性分析的真知灼見,但其實更多的是無異議的網絡謾罵和打諢。相較與電視來説,網絡讓受眾參與到了嚴肅話題的討論上來,但嚴肅話題娛樂化並沒有根本性的改善,畢竟網絡仍保留着非連續性和偽語境訊息的特徵。但相對於電視,網絡有很強的可塑性。在網絡時代,我們可以形成碎片化的訊息平台,也可以有嚴肅話題的探討平台(以前的知乎和豆瓣)。這些平台有復古的意味,在這些平台上,我們似乎回到了那個著書立傳的年代。

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嘗試不同類型的平台。我覺得一定能找到一種適合嚴肅話題討論還能利用互聯網便利的平台。可問題在於,相比這些平台,娛樂化的平台更具有吸引力,也更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徵。

其實不必考慮那麼多,怎麼在海量的信息生存,怎麼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我對自己的要求如下:

1、控制在媒體上的時間

2、選擇有態度有深度的媒體

3、迴歸閲讀

《娛樂至死》讀後感2

一切都在向娛樂化靠攏,我們正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無法自拔。在復旦的.圖書館,《娛樂至死》這本書一直處於借出的狀態,這表明尼爾波茲曼先生的著作依舊葆有足夠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傳播着他的思想和觀點,但這不是印刷時代的勝利,反而可能是對印刷時代終結的一種緬懷。

尼爾波茲曼先生在書中描繪了從印刷機到電報再到電視時代的變遷,他的憂慮也隨着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加深,似乎一切都在向娛樂化靠攏,嚴肅話語語境喪失了生存的空間,公眾的思考和耐心也變成了奢侈品,萬千媒介像巫師一樣奪走了人們的想象力不同的主流媒介決定了不同的社會特徵,公眾的意識形態和參與方式也發生着鉅變。這一切確確實實正在發生,並且愈演愈烈。可怕的是,尼爾波茲曼先生不會想到他大肆批判的電視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互聯網時代到來了,我們正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無法自拔。

技術重構整個社會的秩序,媒介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電視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甚至到下一個虛擬現實時代,我們已然清楚地認識到,技術是改革的第一動力,任何一項新的技術都可能顛覆我們的認知,繼而重構整個社會的秩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媒介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罷了,它處於整個序列的前端,我們就誤以為媒介決定了我們的文化精神,這種看法我是不認同的。媒介並不是問題的本質,它只是娛樂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本質是人性中對娛樂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我們會為電視時代、互聯網時代提供給我們的產品買單。Facebook、人人網、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出現,顛覆了人與人、人與空間甚至人與過去之間的關係,重構了一種新型的社交網絡,泛在的娛樂化從形式到內容都比電視時代更加嚴重。但是,不要忘了,公眾醉心的遠不止這些媒介,網上購物、電子遊戲、網劇等等,都是互聯網時代公眾所熱愛的活動,它們佔用我們的時間比電視高出了許多。這表明,尼爾波茲曼先生的觀點很有預見性,但缺少一定的準確性。人類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慾望,向懶惰的妥協,就是向娛樂的過渡,媒介不是罪魁禍首,起殺心的是人而不是刀。

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使得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這就像是市場經濟的勝利,公眾願意為其埋單,享受這種娛樂化所帶來的快感,寧願犧牲自由、思考、嚴肅、辯論等作者所提及的價值。電報沒有錯、電視沒有錯、聯網沒有錯,歸根到底技術沒有錯。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所以,我們不能將尼爾波茲曼先生批判的東西全部怪罪於媒介,它也只是在完成它的工作而已,那些創造娛樂產品的人也只是在完成他們的工作而已,並且做的不錯。值得警醒的是我們自己,是每一個媒介的接收者,我們自身的趨娛化是否讓我們失去了一些更加寶貴的東西?例如用鋼筆寫下的文字、例如一場嚴肅的辯論、例如一封深情款款的書信,或者一次沉靜的冥想。人類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慾望,有人説懶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因。

我們太懶了,很多事情不願意去做,新的發明就應運而生,為我們提供便利。我認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相較於之前的不便利,就是向娛樂的過渡,向懶惰的妥協。這種程度愈演愈烈,就證明人類正變着方兒地滿足人性的慾望。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媒介不是罪魁禍首,電視、互聯網都沒有錯,起殺心的是人而不是刀。我們終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娛樂至死》讀後感3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種滑稽戲。《娛樂至死》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人終將毀於他所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結構清晰,以時間為序,介紹了美國社會由印刷機統治的“闡釋時代”,經過電報、報紙、攝影術這樣一個躲躲貓的世界,到最終電視出現,是如何一步步向娛樂時代轉變的過程。並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主的新媒體對人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向娛樂附庸趨勢發展的影響,闡述媒介危機,令人深省。

作者之所以把印刷機統治美國人思想的時期稱為“闡釋時代”,是因為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那個時期因為印刷技術的普及,“閲讀蔚然成風”,書本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地把這個世界展示出來。在書本里,這個世界是嚴肅的,人們依據理性生活,通過富有邏輯的批評和其他方式不斷地完善自己。而電視時代中,公共話語逐漸向脱離語境、膚淺、碎片化轉化。電視不交流思想,而是交流具體的圖像,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靠中看的外表,名人效應和電視廣告適應娛樂業發展。

《娛樂至死》並不是一味反對電視,也不是反對娛樂,正如作者本人説“娛樂本身並沒有過錯,有些精神病學家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會築起自己的空中樓閣,但如果我們想要住在裏面,問題就出現了”。波茲曼更看重和擔心的是不該娛樂的也娛樂了,人們一味沉迷於娛樂而形成的娛樂性思維,慢慢失去對社會事實的基本判斷能力,最終思維鈍化。赫胥黎試圖在《美麗新世界》告訴我們,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現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層出不窮,人們在簡單的百來字下發表見解,傳播信息。速度取代質量,大量信息鋪天蓋地,造成信息過剩,書中作者提到信息過剩會導致“信息——行動比”失衡。信息不再服務於人們,相反,人們服務於信息,也即“現代的信息恐慌”。我們應該清醒,媒體應該成為拓展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而不是剝奪我們思考的能力,將我們的靈魂變成機器媒介冰冷的靈魂。

如何利用信息,不被裹挾,才是重中之重。

《娛樂至死》讀後感4

《娛樂至死》這本書的前言,提到了兩個預言:一個是喬治·奧威爾的預言沒有實現,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另外一個是來自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赫胥黎認為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他擔心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而《娛樂至死》作者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預言。

前兩個章節講述了媒介的作用,作者認為某個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對於這個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質重心的形成有着決定性的影響。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第三章和第四章從歷史的角度説明了印刷機如何在美國發展壯大以及如何讓通過控制大眾時間、注意力等影響着美國的宗教、政治、商業社會和其他重要社會事項。為後面和電視時代的對比做好了鋪墊。第五章和第六章則是講述了闡釋時代如何向娛樂時代轉變,從電報、報紙、攝影術的結合部不斷改變着公共話語方式,創造了一個躲躲貓的世界,到最終電視的出現,人們開始住在躲躲貓的世界裏,電視是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時代變成了娛樂業的時代。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別從電視新聞節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個方面闡述了電視是如何發揮作用,把它們變成娛樂的附庸的。第十一章講述了赫胥黎的警告,作者試圖尋找解決的方法。他認為如果媒介的使用者已經瞭解了它的危險性,那麼這種媒介就不會過於危險。

作者認為每種媒介都有自身的特點,而這些特點規範並控制了傳播內容的形式,甚至規範了決定了話語的內容。所以當媒介的形式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整個思維方式都隨之發生改變。

"電視需要的內容和其他媒體截然不同,電視無法表現政治哲學,電視的形式註定了它同政治哲學是水火不相容的".過度娛樂的生活挖空了人們的頭顱,吞噬了人們的思維能力,我們越來越忽視靈魂的需求,單純地憑藉眼、聲與肉體的感官快感去衡量所見所聞,評價信息,做出判斷。媒體應當成為拓寬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而不是剝奪我們思考的能力,將我們的靈魂變成機器媒介冰冷的附屬品。

我希望媒體延伸我們的器官,用它們獨有的特性將我們人自己的思考變得更有力量,而不是造出批量的文化複製品;我希望媒體鍛鍊我們的器官,用聲、色、觸給我們更加敏鋭的直覺器官而不是磨鈍我們的感覺,變得麻木,變得不斷尋求更強的感官刺激。

赫胥黎説:"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不再思考"。"娛樂至死"指的其實就是文化危機。這是一個娛樂的世界,但這個世界需要會思考的靈魂。呼籲大家不要讓媒體時代娛樂了你的靈魂。

《娛樂至死》讀後感5

《娛樂至死》這本書的封面就是一個大人牽着一個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腦袋卻被一個電視機所替代,很快我們就能從這本書的封面中解讀到這個時代的趨勢:媒介即信息。而作者也是從麥克盧漢的這一觀點出發的,然而作者與麥克盧漢的觀點也有不同,作者更加註重的是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的大環境下,媒體,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正如作者所説的:每一種媒介的出現都是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公眾的話語方式規範決定了華語的內容。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娛樂真的能致人於死地嗎?開篇的幾行字成了讀完這本書的動力,在看到奧威爾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和赫胥黎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我作為一個21世紀的人來説,更認同的是一場滑稽戲的言論。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種傳播文化的媒介,從最早的口口相傳到後來的報紙,電視和現在的電腦,如果作者知道有微博那一定也會寫在書中。這種趨於大眾的話題都日漸娛樂方式出現,使人們缺少了思考,談何創造呢。在這個時代裏似乎娛樂成為了一種生活狀態甚至是生活目標。這一點印證了作者的説法“其結果是我們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同時我覺得我們應該認識到,作者這種觀點是基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大環境提出的,運用到21世紀的中國似乎剛剛好。人們關心的不再是大會中提出了什麼方針和政策,關心的是那些政治家們的花邊新聞和八卦,對他們的辦事能力毫不關心。大量的信息不予篩選的就在電視節目上播出,新聞和信息鋪天蓋地的向我們大眾運來,只為了提高收視率,真正能讓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內容卻一筆帶過使其無人問津。作者在書中用一種真誠方式來談論這個時代憤青的話題,同時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人能在那麼早的時候對這種社會現象提出理論系統的研究是難能可貴的。

如作者所説的,這個時代已經不再以記憶力的好壞評論一個人的智商的高低,在印刷術發明並大規模普及以前,人類處於長久的口述文明之中,語言是主要的媒介,人們非常看重記憶力,由於沒有書面文字,頭腦必須成為流動的圖書館,文化的傳承是靠口口相傳交流和延續的;印刷術特別是印刷機普及後,人類由口述文明轉化為書寫文明,在由鉛字組成的文化裏,文字取代口述成為文化的重心,思想變得更富抽象性,語言、可解義、邏輯性成為內容的標準,思想的深度亦得以展現;攝影、電報、電視等電子媒介把人類帶到一個電子化的世界,在這種由圖像構成的語境裏,事物均以直觀的方式呈現,連貫性和邏輯性不再重要,“知道”比“理解”變得更加現實和迫切,事物的界限變得隨意而可以分離,就像蘇珊桑塔格説的“碎片式”世界一樣,“存在的只是現在,而不是任何一個故事的一部分”。作者所擔憂的是,電子和圖像革命所產生的後果,由其作為媒介呈現出的世界在我們眼裏不再新奇有陌生感,而是自然而然。人們會不自覺接受了新媒介對於真理、知識和現實的定義,無聊、瑣碎、語無倫次變得有意義和合情合理,嚴肅的公眾話語將以娛樂的方式呈現,思考不再那麼重要,什麼都事不關己。

但是我想説的是在電子和網絡發達的今天是作者沒有想到的,電視像是得到應有的報應一樣,網絡裏面微博論壇的出現是這種公媒操控人類思想的結束,私媒以他運用人數廣和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茁壯成長,人們開始對身邊的事情發生了思考,去編輯新聞,在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可能的,然而現在每一個人只要願意就可以成為一個記者,去發現身邊的事情,去思考,去傳播得到公眾認識的便會成為一個話題引來更多人的思考。可是私媒也是一把雙刃劍,也有很多人用遊戲人生的態度去對待遊戲新聞。

總之,這個時代使人變得需要運用在社會大環境下的常識去理解和判別信息。作者的擔憂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而文化在未來可能會被束置高閣,從文化中會分離出來一種信息,不是真理也不是是非,而是新聞。所以文化不會成為滑稽戲,新聞才是滑稽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n4xp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