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中庸》有感

讀《中庸》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中庸》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文章,相傳是戰國時代的子思所著。到了宋代,《中庸》和《論語》、《孟子》、《大學》並稱為四書,明、清兩代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中庸,最簡單的理解為不偏激、不偏執於一端的意思。《論語·先進》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老子説:“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自然界中偏激的事物都不長久,人與社會亦是如此,所以孔子説:“過猶不及”。隨便一提,幾乎在相同的時代,古希臘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也提出中庸之道,他認為每種德性都位兩個極端的中間,比如不夠勇敢是懦弱,過分勇敢是莽撞,勇敢位於懦弱和莽撞之間。中庸之道不但是德性之理,也是萬事萬物之理,比如亞里士多德還闡述了中庸之道運用在醫學和政治上的例子。

《中庸》的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把萬事萬物之理(自然法則)和人聯繫起來了。萬物的稟性是“天命”,是上天賦予的,也就是自然法則。這裏“天命”的“天”,是自然之天,但如果你把它理解為宗教之天,也無大礙,因為不管是從自然哲學的角度還是宗教的角度,萬物的稟性都是來自於那個“最高的命令”,人力不可更改。老子説:“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地保持着自己的稟性,所以人保持自己的稟性就也是在尊道而貴德了。

所以接下來的一句是“率性之謂道”。此“道”可以理解為天道,也可以理解為道理。前面説了,尊重人性,就是尊道而貴德,也是尊重天道。而這天道,於人來説就是道理。人性如此,道理就自然如此,如果有人要逆着人性去幹,別人就不會認同他説的理。《論語·憲問》中,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所説的“直”,就是率性的.意思,此“直”體現的是人性之真,因此而自然。

天命賦予了我們人性,順着人性所做的事才合乎道理。以德報怨,是賢過了頭。賢過了頭,就和不賢一樣。以德報怨,不合乎人性,所以人世間沒有這個道理。天道(自然法則)、人道(道德倫理)不是沒有關連的,更不能相背離,連結天道和人道的,正是人性,因為它即是“天命”,又是人在社會中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間的道理。

第三句的“修道”不是道教説的“修道”。道教的修道,求的是長生不老之類的事,是逆着天命的,也是逆着人性的。理論上人要擺脱自然法則給矛人的束縛,才能得道成仙,所以道教和佛教一樣,都要擺脱人的七情六慾。所以荀子評價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而這裏的“修道”是建立在“率性”的基礎上的,所以應該理解相反,是懂得人情世故的意思。懂得人與人交往的道理就是教,比如子張太賢,子夏不賢,孔子都不滿,因為太賢與不賢都違背了人性,非率性而為,孔子教以中庸,不使弟子走向極端,以合人的常情常理。?

教人中庸,首先是教人以真。率性是道,即是天之道,也是人的道理或者道路。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教。教即是言傳身教的教,也是教化的教,文明的意思。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文明。?

標籤: 有感 中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dqxnd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