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命若琴絃》讀後感(通用10篇)

《命若琴絃》讀後感(通用10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命若琴絃》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命若琴絃》讀後感(通用10篇)

《命若琴絃》讀後感1

寒假看了看史鐵生的書,感覺很好,和大家分享一下。拙筆之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思考。

“文學就是宗教精神的文字體現”史鐵生如是説。他賜予了文字宗教的神聖。“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是史鐵生對自己的評價,年輕小夥正是生龍活虎的二十出頭卻雙腿癱瘓,他經歷了多少生與死的掙扎,受過多少命運不公的折磨,扛過多少從惡夢中入睡從美夢中驚醒的夜晚?他的文學讓人感覺不到身為殘疾人的頹廢和萎靡,相反,他對宿命和理想的思考對生死的深思,以及帶有北京口語貼切的語言幫我撥開眼前的烏雲,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

《命若琴絃》講述的是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帶着三絃琴,説書為生。小瞎子年輕好奇,對大山外的世界、對愛情都充滿了憧憬。但他是個瞎子,註定和正常的男子不一樣。師父不讓他養狗,怕受村子裏的狗欺負,也怕欺負了別人家的狗,誤了生意。當小瞎子聽出師父的心緒好時,就問:“什麼事綠色的長乙(椅)?”“那曲折的油狼(遊廊)呢?”“你就愛瞎聽那些玩意兒,聽那些玩意兒有什麼用?天底下好東西多啦,跟咱們有什麼關係?”(注:小瞎子有個收音機,那些東西都是從收音機裏聽到的)老瞎子往小瞎子頭上澆涼水。老瞎子天天想的就是彈三絃琴,因為他的師父小瞎子的師爺曾經告訴他:我們的命就在這幾根琴絃上,我給你留有一張藥方,你得彈斷一千根琴絃才能去抓那副藥,吃了藥你就能看見東西了。老瞎子當然相信師父的話,能看到東西是多誘人的一個目標,於是老瞎子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啊。捱了多少回曬,捱了多少回凍,心裏受了多少委屈。這一切的過程就是為了達到心中的那個目標,看一看這個世界!一老一小到野羊坳説書,小瞎子巴不得早來這裏,因為這裏有個小妮子名叫蘭秀兒,兩人正值情竇初開,在一起聽電匣子(收音機),談天説地,都想成為唯一的彼此。但是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聽我一句話,保準對你沒壞處。離那妮子遠點兒。”“蘭秀兒不壞”“我知道她不壞,可你離她遠點兒好。早年你師爺這麼跟我説,我也不信……”老瞎子不是預言家,只是他經歷過,最後的分離和心痛讓他生出保護小瞎子的心。終於老瞎子彈斷了一千根弦,帶上藥方啟程拿藥了。可是那張載有老瞎子一生夢想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沒有一個黑字,老瞎子蹣蹣跚跚來到野羊坳得知小瞎子走了,走的那天就是蘭秀兒嫁到山外頭去的那天。

難道這就是命運的輪迴?當小瞎子問老瞎子為啥沒拿到藥,老瞎子説:“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我沒彈夠,記成了一千。”説到這,估計老瞎子明白師爺對他師父的話:“記住,得彈一千根,我沒彈夠,記成了八百。”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故事就是這樣的,瞎子的命記在琴絃上,奔波一輩子,雖沒得到夢想中的藥方,雖辛辛苦苦説了一輩子書只是驗證了一個謊言,但倘若沒有這個謊言,瞎子能把三魂七魄、東刀西槍、關羽張飛那些動人心絃的故事講給老百姓聽嗎?能充實的度過每個物質缺乏的白天黑夜嗎?能身體強健勁頭十足的四處奔走嗎?恐怕失去了拉緊的琴絃,他的生命將不堪一擊。也許每天只是抱怨哀歎自己是個瞎子,還有老天的不公,人生的沒有意義。雖是個謊言,但瞎子過出了不是謊言的人生。夢想對於自己來説,成真了就是夢想,否則就是個謊言,是個神話。但從瞎子身上,我明白了人們在夢想的征途上得相信夢想絕不會是謊言,只要拉緊琴絃,不停的彈奏下去,最後即使夢想未成真,他的過程也是值得掌聲的讚美,呼聲的襯托的。

人生在世,黃髮垂髫,都得經歷坎坎坷坷的歲月,都得完成心中的生命意義,都得拉緊命運的琴絃。眼前或許是彈斷一千根琴絃,或許是閲覽一千本名著,或許是建造一千座大樓,或許是醫治一千位病人……就在彈斷琴絃、翻閲紙張、添磚弄瓦、聽診問切當中,日子過去了,歲月捎帶着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給予我們千姿百態的人生閲歷。

我們不必把命綁在琴絃上,但我們得把命記在目標的弦上。

工程班每個人都彈響一曲生命的讚歌,將會交融成最雄壯最秀麗的交響曲!!

《命若琴絃》讀後感2

人的命像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我盡力了,所以沒有遺憾。這段話選自史鐵生的《命若琴絃》,這篇短篇小説寫自史鐵生34歲。挺有緣分的年紀,我結婚時34歲。他於30歲發表了第一篇小説,《法學教授及其夫人》,從而走上了文學道路。他後面又發表了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陸陸續續又有散文,隨筆等作品。他寫的每一個字都是活的,無一不透漏着對生死的解讀。

《命若琴絃》裏講述了一個老瞎子和一個小瞎子的故事,他們是師徒倆,一落生就瞎了眼睛,從沒有見過這個世界,靠彈三絃琴説唱為生。整篇小説透露着悲涼的氣息,闡明瞭人生即苦熬的過程。老瞎子跟他師父的願望一樣,就是彈斷1000根琴絃後,買藥治眼睛,睜開眼看看這個世界。結果老瞎子真的彈斷了一千根琴絃,可他從師傅那兒得來的藥方卻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的字,老瞎子很絕望,臨死想到了自己的徒弟。於是他跟自己的徒弟講,要彈斷1200根琴絃才可以看見光明。因為他的師傅彈斷了800根琴絃沒能見到光明,他彈了1000根也沒見到世界,他認為自己的修行還不夠,又給徒弟加了200條琴絃。不知道他的徒弟會不會堅持彈下來。我認為自己就某件事很難堅持很久,原因有多種,第一隻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第二沒有激勵政策,第三外界的干擾信息很多,第四家庭的不支持。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錯過了。現在我終於結婚安定下來了,慢慢地我會養成自己的習慣,先養活自己,再談愛情。不是人有慾望,而是人即慾望,想滿足自己的慾望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樣都不行。現在我們知道做眼科手術可以使人返清復明,但是在那個年代,能找到對症的藥就不錯了,然而老師傅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到頭來只續了個徒弟接着傳遞手藝,然而老師傅真的是在認真彈,並且彈好了,真想看到史鐵生寫個續集,寫徒弟功德圓滿,重建光明瞭,並把三絃琴普及開來。

書中的師徒倆生來殘疾,他們不是正常人,所以深刻地急切地想看見世界,然而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只有接受殘缺,接受苦難,接受牆的存在我們才能好好過完自己的一生。與人交往中,輕最是可怕,每個人都有自尊,都不願意被別人輕視。我覺得我如果被人輕視了,徵兆很大,血會一股腦兒迸進頭部,臉漲的通紅,但不知道該説些什麼以還擊。現在漸漸收斂了許多,因為接受了現實。即使殘疾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成為家人的累贅。張海迪是殘疾人的楷模,現代又出了個史鐵生。他們那麼奮力的活着,有影響力的活在讀者心中。科學證明99%的人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學會某個手藝,所以不要朝三暮四,有意義的活,活出自己的價值,煉出自己的本領出來。

《命若琴絃》讀後感3

週末作業是一篇讀後感,對於平時只好看漫畫書的我來説,確實是一件傷腦筋的事。偶然的翻看《命若琴絃》,由於字數比較少,我似乎找到了真愛。這本書的作者是史鐵生,經常聽爸爸跟姐姐談起,只知道他是一個殘疾人作家。

説真的,我還沒有試過耐心的看完一個故事,一本書,自然看不到兩頁就想放棄,這時爸爸果斷放下手裏的家務,過來陪我一起讀書,書本的前半部分我是聽爸爸讀的,後面爸爸説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去完成,他永遠只能陪我一段路而已。我鼓足幹勁,一口氣接着往下讀,最終讀懂爸爸的用意,也讀懂了很多很多。

一個老瞎子琴師帶着小瞎子徒弟的生活,老瞎子琴師必須彈斷1000根琴絃當藥引子才能打開琴匣子,取出藥方,抓藥和着彈斷的琴絃才能讓他自己見光明。然而年復一年,腹一日的努力,終於彈斷1000根琴絃的時候,去抓藥才知道他的師父給他的只是一張空白的紙張,師父“騙”了他。他煥然大悟,風雨兼程,也要找到他的徒弟,把藥方傳給他,囑咐他必須彈斷1200根琴絃當藥引子。文章最後又重複起了開始的片段,又一錄像帶回放似的重複着故事。

此時,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老瞎子琴師因為了希望才堅持了幾十年,這個希望給了他活下法,走下去的勇氣,命若琴絃,絃斷,夢醒,希望空,人生也就沒有了意義了。然而當他知道這個是他師傅騙他的謊言的時候,他選擇找到他的徒弟,把這個謊言傳下去,他是在為希望傳播種子,為了讓小瞎子徒弟生活繼續下去,他必須讓小瞎子懷着希望前行。因為一旦小瞎子沒有了生活的追求和希望,他就會離開那把三絃琴,失去謀生的本領而活活餓死或淪為乞丐。

想到這裏,我對父母,對老師肅然起敬。其實他們就像書本里的老瞎子琴師一樣偉大,而我就像文章的小瞎子徒弟,學習就是我的琴絃,而手機和電視就是文中的小妮子、蘭秀兒。父母和老師不斷給我們生活的希望,教會了我們生存的本領。讀到最後,爸爸走進我的房間告訴我一句話,雖然我不太理解,但是我還是記錄了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你認清了世事的本質,而能依然熱愛生活而不減初心。我在心裏迴應了他:老爸,我不會讓琴絃斷掉的,命若琴絃。

《命若琴絃》讀後感4

琴聲四韻,命若琴絃。

獨坐於窗前,手捧史鐵生的《命若琴絃》,思緒隨着那動人心絃的琴聲,悄悄走進了只屬於“他”的那個世界。

一個削瘦、佝僂的背影出現在小港的盡頭,我快步跑上前去,只見那人雙腿盤卷在土地上,衣服佈滿了塵土,打滿了補丁兒。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雙磨滿繭子的手、他是一個瞎子,他看不到外面的一切事務!他是在孤獨與寂寞中度過的!

我放緩了腳步,悄悄走到他的面前,他的雙手在琴絃上熟練地來回撥動,好像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那柔似的小橋流水,時而剛勁有力,時而低宛迴旋的琴聲從未間斷過。我俯下身去用幼嫩的腔調對他説:“叔叔,您這麼邁力地彈奏又沒有人有閒情逸致來聽,您這到底是問什麼?”在他那飽經滄桑的臉上彷彿流露出了一絲微笑,用他那厚重低沉的嗓音對我説:“孩子,我是為了重見光明!師傅曾經告訴過我,這琴槽裏有一個能治好我眼鏡的藥方,只有在我拉斷一千二百跟琴絃後,才能把它打開,我就可以重見光明瞭!”

在他年少時,他又何曾沒有哭過呢?但是他的師傅卻説:“只要還能哭就還有救,只要還能哭就有哭夠的時候!”他原本就是一個瞎子,哪能還能重見光明的藥方呢?那隻不過是一張無字的白紙罷了!因為心中充滿了對光明的嚮往,所以他擁有了存活下來的勇氣,幾十年如一日的決心與戰勝一切的信念!“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絃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他的雙目雖然失去了看到光明的權利,但上帝卻為他的心靈開啟了一扇光明之窗,他的'心靈是光明而又美好的!

為了一個目標,他才有了現在無人能敵的魄力與生存下去的慾望,因為他心裏明白:在第一千二百根琴絃斷開之時,那也是他見到光明的幸福時刻!所以不管條件有多艱苦,生活有多勞累,他都沒有失去生存下去的意念!因為有夢。所以他還在頑強地活!

行於《命若琴絃》字裏行間,品嚐黑暗世界裏的酸甜苦辣,品味當時的世態人生,一路盡是辛酸,一路盡是悲痛。黑暗的人生之路,又是何其地坎坷與漫長!師傅並不是故意地欺騙而是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他知道,總有一天瞎子會發現,謊言終將被揭穿。但他的師傅明白,這幾十年瞎子學會的不只是熟練的琴藝,還有對生活意義的探討,心靈的淨化與人格的提升!我堅信,瞎子並不會再對上帝有任何的埋怨,而是會心存一份對世間萬物的感激!

習習涼風掠過我的臉頰,我的思緒戛然而止,一段傳奇的故事,它為世人開闢了一條走出困境的道路,開啟了通向成功的大門!它讓世人擁有了坦然樂觀面對一切的勇氣與力量!上帝對萬事萬物都是公平的,當他在這裏為你關上一扇門,他也會在那裏為你開啟一扇窗!只有把生命的琴絃拉緊了,拉緊了,才能彈響它!

《命若琴絃》讀後感5

《命若琴絃》,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是一種悽慘絕倫的感覺,琴絃該是多麼的脆弱,命在一線間,是怎樣的驚心動魄呢!

讀完《命若琴絃》全書,知道這個命其實是一種希望。講的是兩個瞎子討生活,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自己只要彈斷千根弦,就可以把自己師傅放在琴盒裏的藥方拿出來,吃了藥,自己就可以看見這個世界了。憑着這樣的一種信念,老瞎子認真的彈每一次琴,終於達到千根弦,老瞎子拿着琴盒裏的藥方去抓藥,可是人們卻告訴他,這是一張白紙,老瞎子頓時懵了,如果不是有個徒弟在身邊,他一定沒有命活了。等他找到徒弟,看到徒弟因為某個姑娘,沒有生的慾望,結果老瞎子告訴他,自己記錯了,其實師傅説的是1200根,我是沒有希望了,可是你有,只要你彈斷1200根弦,一定是認認真真彈的,就可以拿着藥方去抓藥,你就可以親眼看看這個世界了。故事情節很簡單,讀來卻很震撼。想想每個擁有明亮雙眼的人,在他的內心深處,何嘗沒有瞎了的那隻眼呢,生活很迷茫,沒有方向。

小時候,我們的那個藥方就是好成績,只要考試考好了,什麼都有了。拼命努力學習,就是要跳出農門,不再和那黃土地打交道了,不用早晨五點起牀,僅僅是揀一些別人割剩的麥子,不用這兒放假,那兒就到田裏點化肥,冬天被刺骨的寒風吹,夏天被玉米葉子割傷稚嫩的小臉蛋,那個小小的我,長得和玉米差不多高,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將頭伸出玉米杆外,汗水流過的地方,更是又疼又癢。那時心中只有一個目標,不停的做題目,不停的背書。

晚上11點,全家人都在睡夢中,我依然是站在門前,看看遠處的莊稼,回過頭又繼續學習。終於拿到那個藥方了,才發現,那個藥方上面還有許多其他的要求,不是一味就能治好病的。於是,我們繼續努力,繼續前行,等我們終於老去的那一刻,才突然發現,那不過是一張白紙,而我們也走過了整個人生。

我們都是那彈琴的人,我們期待着早日彈斷那一根根琴絃,其實絃斷了,我們的心也就斷了,最好的生活,大概還是享受彈琴的過程吧!

《命若琴絃》讀後感6

史鐵生,人如其名,一個殘疾的完人,命運逐漸鑄就他鋼鐵般的內心,讓他勇敢地省察並直麪人生。他扶輪問路,探索生命的意義,69年去延安插隊雙腿癱瘓,後來又患上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如今靠透析維持生命。

回顧他的作品,代表作《我與地壇》安慰並鼓舞了無數人的靈魂,《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闡釋着陝北黃土高原上的愁苦生活與人性之美,《務虛筆記》細膩的發出對生命的一次次叩問,《命若琴絃》含着盈盈熱淚歌唱命運多舛,今年初又出新作《扶輪問路》《妄想電影》,不論公道的命運,只求擁有過程。

這些作品始終貫穿作者的淚光閃閃的憂鬱情調,都是與他生命歷程相呼應的情感,我們從中能感受到生命的跌宕起伏,也聽到了作者對人類存在終極意義的睿智呼喊。

《命若琴絃》講述了兩個瞎子的一段生活經歷,重提了一個自人類產生以來就不斷探尋的問題——人活着是為了什麼?老瞎子五十年來只為彈斷一千根弦取出琴中的復明藥方,當盼望已久的時刻來臨卻是一張無字白紙。老瞎子彷彿就看透了命運,他為了讓小瞎子也能心有所繫的活下去,又把謊言傳給小瞎子。

書中有許多談及命運的內容,聯繫作者其他的作品,他信奉尼采的“愛命運”。愛命運是對人生態度最英明的指引,要對一切命運都要保持愛的態度,“上帝創造了無限種命運,要是你碰上的這一種不可心,你就恨他嗎?”“就好比抓了一手壞牌,你罵它?恨它?耍着賴要重新發牌?”

愛命運,應該對它説是,然後將壞牌打得精彩。在《命若琴絃》中,小瞎子經歷了一場一開始就註定是一場悲劇的愛情的打擊後,問“幹嘛咱們是瞎子!”,老瞎子平靜地説“就因為咱們是瞎子。”我想這個回答就是愛命運的表現,就因為上帝給予咱們是瞎子,我們就是瞎子,因為無法改變,恨也無濟於事,唯有愛,唯有將命運過得精彩。

然而人總是心中有慾望,對命運的不公總帶有牴觸,所以人才會給自己設定目標,然後開始追求。一根弦要兩個點才能拉緊,生命之弦、心絃也是如此,一頭繫着目的,一頭繫着追求,你才能在中間緊繃的過程上彈奏。老瞎子的師傅在臨死前説“人的生命就象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看來目的本來就沒有,人的存在價值在於對目標的追求,這裏的目標就是“彈好了就夠了”。目標的存在正是為了使得價值更好的體現,説的正是“拉緊了才能彈好”。老瞎子知道自己的目標是虛空的,但是人畢竟要活着有價值,於是他將白紙塞到小瞎子的琴中,陳要彈斷一千兩百根弦才能取出那張復明藥方。一代人騙一代人,為的就是給命運一個價值,就算價值的體現是通過一個虛無的目的。

虛無的目的其實是大有作用的,它讓老瞎子彈琴説書,忘乎自我,等到目的解開面紗,他回憶起過往的歲月“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地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鬱都是那麼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絃扯緊,雖然那東西原始虛設。”

目的和追求是輪迴的。書的結尾又回到了開篇時的場景:“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這種頭尾呼應也許就是種暗示,目的追求是輪迴的,在生命的路途中,我們不斷的為自己設定目的,為目的而去追求。

也正是這種不斷的輪迴,也就無所謂上帝賜給我們的命運,無所謂我們的來去,無所謂身邊的過客。從這點能品出一些道家的思想,“無”之道,“無為”之道。我也是才疏學淺,根本不懂什麼道家思想,但是從作者在《扶輪問路》中説過自己信着莊子一些的話,可見道家思想對他的影響。

命運不會給我們十全十美的生活,生活是要自己去追求的。想起高三考完那個暑假,自己彷彿是被防空了。因為在高中,每個人的目標都很明確——好大學。老師也是畫了一個很可口的大餅——大學,讓我們充飢,我們如飢似渴地讀書,為的就是六月的那兩天。

黑色高三很累,安慰自己的話就是等高考結束我要補眠,我要到處玩,我要做想做的事情。可當高考過去,我仍舊睡不好,沒處玩,發現當時想做的事情也沒了興趣。拼命三年的目的彷彿是虛空的,回憶起黑色的歲月,我也和老瞎子一樣感覺很快樂,感覺那是的同學們很瘋狂很拼命。當自己知道將來的路不是止於高考,我知道目標要不斷確立,追求要不斷,而且在目的和追求中的過程應該要去感受、去享受、去重視。

過程給予我們的是獨特的生命之樂趣——失敗後的沮喪,成功後的喜悦,失去時的痛苦,獲得時的得意,相逢時的欣喜,離別時的不捨,思念時的惆悵,高考過後,同學們各奔東西,那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命運給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我們沒得抱怨,因為路是自己走的,不要想路最後會通往何方,只希望一路上自己能且歌且行。“你唯一擁有的就是過程”,這也是史鐵生對人類終極意義的睿智呼喊。

《命若琴絃》讀後感7

我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看到“命若琴絃”這四個字,讓我對命運產生了無盡的遐想。是什麼人的命若琴絃?還是所有人的命都若琴絃?當我打開這本書,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着一把三絃琴,穿山越嶺,懷揣着美好的願望,説書為生。

老瞎子估摸着就在這幾天,他就能夠彈斷一千根琴絃了。因為師傅告訴他,只要能親手彈斷一千根琴絃,然後取出裝在琴槽裏的藥方,便可以治癒自己的眼睛。他就能親眼看見這明亮的世界,所以顯得非常激動,雖已七十歲依然信心滿懷。然而,當老瞎子真正彈斷一千根琴絃,拿着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時,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絃斷了,支撐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精神支柱倒了。就像一根斷了的琴絃,再也彈不出悦耳的曲子。他坐在藥鋪前的台階上,想起了師傅臨終時説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此時老瞎子才恍然大悟……

對於年輕的小瞎子來説,他渴望愛情,而他暗戀的姑娘己遠嫁他鄉,痛不欲生的他更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也用師傅的方式告訴小瞎子:“是我記錯了,不是一千根,是一千二百根。”然後將“藥方”裝進小瞎子的琴糟裏。老瞎子想:“這孩子再怎麼彈吧,還能彈斷一千二百根?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八百根、一千根、一千二百根斷琴絃是支撐兩代瞎子活下去的希望,使他們懷揣着夢想,匆匆忙忙、興致勃勃地翻山越嶺、趕路、彈琴,就算身體疲憊也樂在其中。雖然只是一個虛設的謊言,讓老瞎子充充實實活到七十歲。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這樣一張“藥方”,不管內容怎樣,它使我們的生活有了方向、有了希望,也有了動力,我們會為之而努力、奮鬥、拼搏。在這過程中,也許會經歷許許多多的痛苦與無奈,但有目標就會使我們堅持下去。到最後才發現,與結果相比,讓我們刻骨銘心的更是生命長河中的曾經。

讀了史鐵生先生寫的《命若琴絃》,使我深深地感到:人的命就像琴絃,繃緊了才能彈出好曲子,彈好了就夠了。

《命若琴絃》讀後感8

一口氣讀完《命若琴絃》似乎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透着説不出的哀歎,卻久久沉澱不出一個完整的思緒。餘華説:“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活着不需要任何目的,不需要任何理由,“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然而生活不會是一路陽光燦爛,當地獄般的黑暗猝不及防來襲時,活着的理由就是那根救命的稻草。經歷了愛的渴望與宿命的絕境的老瞎子正是抓住了師傅的那句“彈斷一千根琴絃,你就能夠看得見了,藥方封在琴槽裏?”作為救命的稻草,重新燃起了生的期望,用生命彈着三絃琴,彈着活着的理由。只是命運總是那般的捉弄人,殘缺的生命,註定是杯具的,而杯具的資料又是何其相似。當這個杯具以喜劇的開始在小瞎子身上重演時,老瞎子的勸告,在小瞎子是師傅不懂箇中滋味的淡然一笑?

張愛玲説,“路需要自我走過,才知對與錯,哪怕是繞了一個可笑的大彎子,仍會回到父母勸告的起點,作為孩子仍舊願意去走那個讓自我吃盡苦頭的彎路”小瞎子何嘗不是如此?當初的老瞎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當老瞎子最後彈斷了一千根琴絃,最後能夠抓到這麼多年活着的理由的光芒時,才發現自我生命奔赴的理由竟然是一張白紙,竟然是虛無的,瞬間生命黯淡了所有的光芒但是這個虛無的理由這個彌天大謊卻需要他繼續傳遞,繼續傳遞着謊言,甚至要加大能夠解開它為謊言的籌碼。這個善意的謊言,只是為了在虛無的生命裏找到其存在的理由無奈的生命的韌度需要這個謊言的支撐。“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着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殘缺的生命在這個謊言中繼續輪迴。

《命若琴絃》讀後感9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説清命是什麼,但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條河,比作一首歌或一台戲,而作家史鐵生卻用一個看似荒誕卻充滿哲思的故事告訴我們:命若琴絃。

故事的開端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羣山之中走着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

每人帶一把三絃琴,説書為生。”這裏的老少兩個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師傅,幾十年來他一直沒有忘記他自己的師傅的叮囑:只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就可以把琴槽打開,取出裏面治眼瞎的藥方,然後重見光明。為了這個平生夙願,老瞎子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説不定彈斷一千根琴絃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為徒弟的小瞎子就沒有師傅那耐性了,他一會兒追野兔,一會兒聽電匣子裏的廣播,特別是到了野羊坳後還被小姑娘蘭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説書彈琴上。終於隨着最後一聲琴響,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絃斷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藥方去抓藥,卻被告知所謂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裏找到了因蘭秀兒出嫁而傷心欲絕的小瞎子,告訴他要彈夠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藥,是自己記錯了。於是故事又回到開始。

這是史鐵生的小説中為數不多的含義比較淺白的一篇,或許是因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們早已明白,並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理想,有目標是無比重要的,理想是人生的航標,有理想,人就有向前的動力,又振作的勇氣。對於瞎子來説,重見光明正是最大的理想。老瞎子正是懷着重見光明的理想,才會心無外物地彈到最後。即使當他發現藥方是一張白紙時,憑着一個做師傅的對徒弟的無盡的愛護與責任,他也能鼓起勇氣,編造出一個善意的謊言,讓小瞎子也能朝着目標前行。

這個故事沒有拮据,激昂的琴聲會永遠載着一個接一個的目標響下去。瞎子們不一定能重見光明,當最要緊的是必須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因此只須“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命若琴絃》讀後感10

生命猶如一段未知的旅程,每個人都匆匆奔走在每個人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尋找為自己綻放的花朵,為自己流淌的清泉,為自己歌唱的鳥兒。生命不息,旅程未盡,追求不止。

老瞎子的師傅留給他一紙藥方,告訴他只要彈斷一千根琴絃就可去抓那服藥。老瞎子對此深信不疑。堅持了五十年,走過了萬里路,就在這個夏天,在野羊坳,他彈斷了最後兩根琴絃。他無數次夢想的藍天白雲,明月星斗,花草清泉,峯巒山澗,還有火熱的太陽和自己曾經喜歡過的女孩,他彷彿已經看到了無數的美好在向他招手。他的滿腔希冀卻只換來一張無字的白紙,他感覺身體裏的一切都在熄滅。但他放心不下徒兒又踏上了回去的路,在路上他想起了自已那些奔奔忙忙的日子是多麼快樂,有了一個目標生活是多麼快樂。老瞎子的師傅臨終前對他説:“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原來還有這般深意。

回去後他找到了絕望的小瞎子,悲哀他也懂。他對小瞎子説自己沒記夠,得彈一千二百根才行。他希望小瞎子永遠懷着對生活希望的心不斷追求,永遠扯緊歡跳的琴絃,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蒼蒼莽莽的羣山之中,還是那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後,匆匆忙忙,無問西東。

作者史鐵生在21歲的大好時光不幸失去了走路的機會,在剛開始的日子裏他也絕望灰心過,他知道人在天災人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他在温柔的母親幫助下,在與無聲的地壇的緊密接觸中,他拿起了寫作之筆盡情揮灑,重拾了心底的光和熱,最終他不僅成為了有名的作家也擁有了美滿的家庭。在他的生命中,殘疾、地壇與母親是永遠不變的話題。殘疾是痛,地壇是親,母親是愛。因為他的生命有追求,他想追求幸福,想追求平等,因此他的想法和文字總是明淨的,總是能超越自己的身體審視自己的靈魂。《命若琴絃》也是他融了自己的血肉在裏面,他告訴我們追求的過程便是收穫快樂的過程,因為他的存在我們的心靈不再荒蕪。

“扶輪問路,審視生命的每絲風吹葉動;想念地壇,體驗存在的每縷歡樂憂傷”,史鐵生的名言道出了他不斷追求,不斷超越的生命旅程。生命是一場不斷追求的旅程,為夢去追,無怨無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9nkw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