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非暴力溝通》初中的讀後感(精選5篇)

《非暴力溝通》初中的讀後感(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溝通》初中的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暴力溝通》初中的讀後感(精選5篇)

《非暴力溝通》初中的讀後感1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閲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麼説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裏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於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現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説,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並瞭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閲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麼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於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境或者説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牆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説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於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溝通》初中的讀後感2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於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穫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説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後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瞭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衝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初中的讀後感3

感覺這是一本“Howtoo”的書,講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講授了“非暴力溝通”的概念,列舉了許多客觀、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們學習掌握,是提高溝通能力的好工具。個人感覺要用好這個工具,除認真學習,真正掌握書中所講的知識點外,還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高素質,健康的'人格。人從小到大,在肉體發育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斷充實,從幼兒一門心思尋好東西吃,到少年時想辦法滿足種種幻想,再到成年時想辦法得到各種物質、精神方面的追求,在這裏,正確的世界觀非常重要,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與人溝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設與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談事情,是一種享受,哪怕意見相左,也不留遺憾,如果與一個品行敗壞、聲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談不上心平氣和的交談。説到底,“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種技巧,像一把鋒利的劍,就看放到什麼人手中。

二、有勇氣,大膽運用。善意的、有誠意的溝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們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過試着理解別人?《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運用語言藝術的典範,在思維層面教了我們方法。剩下的,就看我們敢不敢用,怎樣去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就是“實事求是”,放到這裏也是如此。本書的作者是西方人,讀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為有着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溝通方式與技巧,如何將“非暴力溝通”中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很好(這裏不用完美,難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塊呢?必須要大膽的運用。我們的溝通習慣,特別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多時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單方面的表達自我的感受“我這是為你好”“你太讓我失望了”“你太沒良心了“等等,按書中的觀點,這都是語言暴力的範圍,但往往表達者並不認為自己這樣説有什麼不妥,這應該都是溝通方法不科學的表現。

三、看效果,不斷改進。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不斷改進提升的過程,而非終點。我們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溝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靈活運用,將此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不斷改進。因為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別人提反對意見,有的好絮叨,老是説不到重點,自己還埋怨別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一定不能僅讓知識停留在紙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而是要靈活運用,不斷改進。真正讓它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張口就來,伸手就有。

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非暴力溝通》初中的讀後感4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書,終於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實不是覺得厚了,也不是因為沒時間,就是因為第一眼看到就覺得應該是大眾心理學的內容,作為一個學了心理學專業的,自然明白有很多書籍其實就是從專業心理學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暫時擱置了。直到,有一天,有個老師告訴我,這本書很好看哦,所以,翻開了。

其實,我一般是看完書籍之後才會去看作者的簡介的,當然除外那些本來就已經很熟悉的作者,這樣就會讓我在看書的同時也一併體會作者的經驗,一同猜測作者是一位怎麼樣的人,往往有時候翻看簡介的時候都會讓我大吃一驚,很有幸可以拜讀這麼優秀的大師的作品。人本主義的確是我在本書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歡這些章節,當然每一個章節都是書中必不可少的,都是會給人不同收穫的。區分觀察和評論:感觸很深,因為我們往往會根據觀察自動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後會用言語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但往往這樣的觀察只是片面的,往往這樣的猜測只是其中之一,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貼標籤和誤會。

觀察是把你看到真實的行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緒不帶任何批判表達出來的,而評論則是根據你自身的價值體系對該行為做出自己的判斷,人們對於評論向來是喜歡反駁的。例如:你想説小紅很懶惰的時候,不妨想想你為什麼想這麼説,因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或許就可以換一種表達,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基於觀察和事實),這讓我覺得你是一個懶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説一句你真懶,應當會更讓人能夠接受,能夠意識到為什麼人家會這樣説我。這個非常適用於教學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長或者老師同學的評論,尤其是老師,當老師因為學生今天沒有完成作業,直接告訴這個孩子,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我想或許這個孩子以後就這樣自暴自棄了,或許這個孩子就揹負着這樣一句話耿耿於懷,如果告訴他原因,或許下一次他的行為就會有所改變,不會因為個別事件去否認或者判斷一個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非暴力溝通》初中的讀後感5

《非暴力溝通》讀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處:其一是愛自己(第九章內容),對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對自我表現的包容;其二是非溝通的四個關鍵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及第三點對話中對他人情緒的理解。

整本書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愛,這也是後文作者反覆強調的觀點;然後展示了“非愛”的異化的溝通方式;繼而分五章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察(對個體具體的或連續性的行為發表不帶道德評價的意見,而不由此行為推測、總結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們不對行為進行評價,而是表達此刻的心情)、需要、請求(減少抽象的語言,具體的描述請求內容);此後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溝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傾聽別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達憤怒與感激,熱愛生活。

在閲讀中,除了“愛”以外,給我很深映像的另一個詞是“具體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中,作者一再強調我們具體的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具體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發出具體的請求。其實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在表達感受和發出請求這兩點上,我覺得這種具體化和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衝突。我們很多時候有意無意間會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來,而不會明示。當然,另一方面而言,這種風俗,也讓我們更擅長體會別人的情緒。(至少我個人感覺,內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愛自己給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第九章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不同於以往我所看過的文章,在這裏作者強調了“對自身需要的關注”,讓我覺得以“滿足需要”為導向去處理問題,而不是糾結於自我的憤怒與不滿——雖然這是句正確的廢話,但當我在與人共事中再體會這句話時,確實感到身心的一陣輕鬆。(當然這也是因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而後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還沒有體會到二者的區別,因為我這確實是我的工作,雖然我很討厭。

其它幾章除了具體討論非交流溝通的細節外,我個人喜歡的還有第二章。異化的溝通方式的提出,讓我反覆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總是不經意的採用裏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溝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點關於聽到不中聽的言論是的內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賞,負面的感受是由於需要未得到滿足而並非行為本身。至於其他各章,暫時觸動一般,不過對於兩個人的對話交流,我覺得可以再着重看看六、七這兩章。

雖然作者反覆強調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點扯淡(畢竟國內沒有教會那種氛圍)不過就溝通方式而言,理論講解的很清楚了。雖然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全地按照那四個步驟去實施,但是那種自我剋制、客觀具體的討論事物的態度我想自己是會努力做到的。同時,從需要是否被滿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緒也是值得一試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7kld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