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傷逝》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傷逝》優秀讀後感1

魯迅的小説中,《傷逝》是最令我喟歎的一篇,看過後很久都不能釋懷。子君給了我相當深刻的印象,她的温順、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勝感慨。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為什麼子君會在這個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滅亡呢?究竟是什麼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句表達上還略嫌生澀的話曾令涓生非常高興,他從中看到了子君的獨立和堅強。然而,事實上子君是沒有學會獨立的。所謂“獨立”應該是自己主宰自己,而這一點又建立在有能力養活自己的基礎上。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沒有維持生計的本領,所以她剛從家庭中脱離出來,又把自己全權交給了另一個人來主宰。表面上看來私奔是一種了不起的舉動,實際上卻只不過是一次權力的轉手罷了。她拒絕做一個封建家庭的乖女兒,卻心甘情願地做了小知識分子的家庭主婦。倘若子君目光遠大,投奔一個成熟的,有經濟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過只是一個思想尚還幼稚,卻又自以為進步的青年。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進步思想,但又喜歡將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貧寒,經濟上十分拮据,還沒考慮清楚麪包和愛情的關係,就不負責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他將子君理想化了,他以為她是堅強、獨立、富有進步氣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於對他的信任和依賴。一旦子君見了他的無力,見他也必須為生計奔波,她也不得不為他變成一個家庭主婦。涓生和子君其實都厭倦這種生活,但他們都無力改變,當現實和理想產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來順受了,然而涓生卻不能忍受,他認為子君違背了他的理想,於是歸咎於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軟弱、善良,他趕她,她就走了。其實他們合築一個家時子君也賣掉了自己的金首飾,她完全有留下的權利。但子君壓根兒沒想到這些,她歸根到底太幼稚,太單純了,她過於浪漫,看愛情重過一切,所以當涓生説不再愛她時,她便心如死灰,什麼都不想爭取了。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淺一些。她似是而非地學到一些新鮮的思想,造就了一種浪漫的氛圍,這種對愛情的嚮往使她敢於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然而她只知依靠涓生,以他為一切的出發點。説明她還未擺脱封建夫權思想的束縛,她適應不了社會,看不透生活,最終便被生活所吞噬了。

《傷逝》優秀讀後感2

今日重讀了《傷逝》。

兩次讀後竟是不一樣的感覺。大學的時候學習現當代小説讀了魯迅先生的幾篇小説,這篇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了。或許是因為這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感情小説,或許是因為和感情有關。感情總是一個完美的字眼,讓人浮想聯翩;感情又總是一個感傷的字眼,讓人悲情不已。

為了感情,子君與親人決絕;為了感情,涓生與朋友不再往來。用涓生的話講,這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感情”,是因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這理解了的東西卻都變成了隔膜,並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時候,以往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後,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後的情形。可是臨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

最終如願在一齊“子君不在我這破屋裏時,我什麼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順手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麼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我覺得,已經翻了十多頁了,可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説的事。只是耳朵卻分外地靈,彷彿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並且橐橐地逐漸臨近,——可是,往往又逐漸渺茫,最終消失在別的步聲的雜沓中了。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然而“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可是三星期,我似乎於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此刻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

可生活是太現實,太殘酷的事實,不斷地改變着很多物,事,人。因為油雞,因為阿隨,因為鄰居太太的眼神,這些很細微的小事情竟也是這樣地影響着人的情緒。慢慢的涓生感覺到家的虛空,感覺到比寒冬還寒冷的臉色。最終天天呆在圖書館也不願意呆在家裏。

受了冷落的子君內心該是怎樣的酸楚,無奈,她肯定也有無數個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種心境,可是這一切都在她日漸暗淡的眼神裏,都在她剛紅潤起來又變得無彩的臉色上,都在她日趨失去的話語裏,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時的無語裏。

涓生提出分手是覺得無愛了,而子君依然深愛。當初為了愛和家人的決絕“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分手的時刻,也僅僅是在涓生無數個晚歸的時候,讓鄰居太太轉告一聲:告訴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餘的能夠涓生生活一陣子的銅板,沒有隻言片語。看起來同樣決絕。確是如此傷情,從她不久後的離世即可知。

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愛他的時候不顧一切,被離棄的時候,決然離開。愛,絕對是一個人的事情,沒有愛的糾纏只會失去更多。能夠沒有愛,能夠沒有愛人,但不能夠沒有自我。

太低微的死根本觸及不到悲喜,寧願高傲的死去,不願祈求愛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這勇敢的女子,帶着這來不及回味的短暫的幸福,含愛而去。

《傷逝》優秀讀後感3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説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合到最終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為資料。向我們展現主人翁追求感情的歷程,而最終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許一開始就註定不會有結果。涓生從一開始對感情充滿活力,到之後的淡漠與殘酷,直至親手將子君推向死亡。子君為感情堅定、奮不顧身,而最終也為感情將其埋葬。子君與涓生敢於向封建傳統挑戰,他們是勇敢的、無畏的。尤其是子君。他們一同構築夢想中的家園,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應對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這背後,正是由於子君經濟上的不獨立。沒有經濟基礎,在感情中便沒有了發言權,即使有也微乎極微。子君由一個勇敢獨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躪下,變為一個怯弱的、傳統的家庭主婦。涓生喜歡的則是與之有共同夢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結合後這樣的子君。這樣的子君是涓生無法容忍的,當然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時涓生強調“感情必須實時更新、創造”,的確,感情也有保鮮期。涓生與子君結合後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沒有戀愛時的活力與新鮮感。涓生感到厭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据,加速兩人感情走向滅亡。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多或少是對現代感情的反映。涓生是男性的代表,追求感情是的熱情,得到感情後的滿足,拋棄感情是的無情。而子君則是女性的代表,為感情而盲目,而堅定,而奮不顧身,最終也因感情而死。其實這種感情杯具的產生,並不完全歸咎於涓生,當然子君也無可責備。只能説現實太殘酷,他們未能經受住殘酷的考驗……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杯具,讓我們感悟到現實的殘酷,人生的無奈,與人性的怯弱。女人對於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堅決,堅決到盲目。願為感情捨棄一切,而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於理智,而男人則相反。尤其是結婚後的女人,拋棄自我的夢想、追求,投身於家庭瑣事,相夫教子。經濟上不獨立,在生活中大多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對於男人,事業抱負往往比感情更重要。一旦發現感情成為自我的累贅,可理智的選擇拋棄。

人需要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童話,我們也不會成為王子或是公主。不可為感情而捨棄一切,尤其是親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感情轉化為親情,讓愛人成為親人,這樣感情才能永恆。

《傷逝》優秀讀後感4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裏,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於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徵,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説《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經過涓生的手記説:“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他還沒説的話是:感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説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説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説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魯迅説過,“女人幸福生活的最大敵人是無聊~”事實上我一向覺得自我是個幽默大方、自信陽光、身體健康、相貌堂堂的男生,但這些優點在缺乏物質基礎的支撐下顯得那麼無辜無助和無力~確實,“沒有房子,我讓感情住在哪裏?沒有車子,生活又如何運轉?”生活的現實讓大多女孩在選擇對象時不得不把男方的物質基礎放在首位,但從《傷逝》中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如果過分依靠男人,那便會使自我走向脆弱……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並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日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向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夢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夢想”,但或許最終還是不得不應對“現實”吧。

《傷逝》優秀讀後感5

《傷逝》,作者魯迅,故事講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感情故事。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我”,這是文章的開篇詞。男青年涓生愛着女青年子君,在他們相愛的初期,同居之前,他是十分愛着子君的。“期待子君的到來。在久待的`焦躁中,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着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在一齊時,他倆熱烈的交談着:“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裏瀰漫着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可是,同居後不久,子君操持着家務,“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由此可見,子君是一心一意的過日子,操持的家務,為涓生計算着柴米油鹽,煮飯洗衣。可涓生覺得沒有思想的交流了,開始不快活起來了。不久,涓生失業了,“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着很深的影響”。

日子過得艱難了,人也起變化了,把子君養的油雞吃了,不久,養的狗阿隨也無力伺養了,放了生。“我一回寓,覺得又清靜得多多了;但子君的悽慘的神色,卻使我很吃驚”。涓生非但不去安慰子君,反而開始嫌棄子君了。“(我)此刻忍受着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於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之後涓生不管子君,找到個燒着火爐的免費的圖書館裏看書、度日,“我最終在通俗圖書館裏覓得了我的天堂”。同時,嫌棄着子君:“她早已什麼書也不看,已不明白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捶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説得多麼冠冕堂皇,就是嫌棄唄!“説出我的意見和主張來:新的路的開闢,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説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能夠毫無掛念地做事……”。“子君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瞬間便又蘇生,眼裏也發了稚氣的閃閃的光澤。這眼光射向四處,正如孩子在飢渴中尋求着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迴避着我的眼”子君隨她父親走了,不久,傳來子君死了的消息

這篇故事看得我很是生氣,給我的感覺涓生就是一個負心漢!相戀是完美的,他是如何的期待、盼望着子君的到來,那麼熱烈的交談。同居後,生活裏就主要是柴米油鹽了,女人這樣的為你做,照顧着你,正是因為愛着你呀!不然,誰願意做這些粗活?玩、享樂誰還不會嗎?可這男人看不到,吃飽喝足了,就需要精神上的交流。沒錯,但這是建立在你吃飽喝足的基礎上啊!餓着肚子的時候你需要什麼呢?很鄙視這男人,他自私,狹隘,只明白自我,看不到別人為他所做。

在文章的最終,涓生後悔了:“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説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我甚至不相信涓生的懺悔,覺得人性難移。同時,也認為後悔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錯了就是錯了,害人害己而已。

標籤: 讀後感 傷逝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jov3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