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紅樓夢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紅樓夢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紅樓夢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樓夢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紅樓夢優秀讀後感1

讀了一本好書,就像靈魂被西湖岸邊的春風吹了,暖得哩,舒服得緊。

張愛玲,我喜歡這個女人的調調兒,模樣自然是不差,美得哩。那次看個節目説張愛玲寫《色戒》是因為嫉妒鄭蘋如的美貌,我去他個二大爺的,那是真的沒見過張姐姐超凡脱俗的美。

我不是張迷,誰的迷我也不是,但是喜歡看她的書,就像喜歡吃炸醬麪,喜歡穿JORDAN鞋,一樣的。我不喜歡什麼都歸結到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路上,但確實是喜歡她。

記得第一次看的是《紅玫瑰與白玫瑰》,驚了,這女人太不一般了,寫得忒美了。文字那個細膩,柔着你的心和你的細胞,讓你忍不住的讓她的東西往你心裏鑽,肉裏血裏鑽啊,可鑽過去真的舒服啊。那個時候鴛鴦蝴蝶派的人不少,文字細膩的也不少,張恨水啊,朱自清啊,多得是,比比皆是,唯獨她跟魯迅,特立獨行,一女一男,鶴立雞羣,擺明了就是一副全滅的架勢。雖然我不喜魯迅像匕首像投槍的文字,但不得不承認,那個時代,除了張愛玲,真的沒人能滅了那傢伙,他是個大師,真的,把刀藏得那麼俊俏,也就是他了;張愛玲是走另外的路子,柔得美,柔得從小溪到宇宙都是她,你要是讀不進去張愛玲,活着也就少了個味道,相當於你到北京沒吃烤鴨,到了杭州沒吃西湖醋魚,到了大連沒吃海鮮……

《紅樓夢魘》最早是俺家書呆表姐給我推薦的,那時正是劉心武説紅樓説的舉國皆紅之時,俺姐説了,張愛玲的好,坦白説,那説三四年前了,這一路過來,老是有那慾望,但是沒有那機會,更沒有那心。説實在的,張姐的文字是荼蘼那勁兒的,屬於LV品級的,莫説小資,大資可能都享受不了。顛沛流離過去了,安穩下來就有心能看了,寫得真好,服了。

紅樓夢説實話,看了三遍,看了一本脂硯評的,一本毛評的,還有周汝昌的數本,還有其他幾個所謂紅學家的,都看得不爽快,不痛哭。這人要是不玲瓏通透,寫得東西也難看。今天看了張姐的,覺得紅樓夢才好看起來,我覺得我讀書還是挺苛刻的,毛病多,勁兒大,動輒就:這書還能看,這電影能還看,這什麼還能湊活。但是這本書確實好看。

説到這裏,就説説上週末收工的《愛的逐放地》,渡邊淳一的新作。我喜歡這個日本人寫得東西,從上中學看村上春樹,川端康成,還有老度,其實都不錯的。我覺得日本男人就適合寫兩類,一個是戰爭題材的,屬於武儒系列的,尤其是明治維新那幫大爺的作品,能看出那個時代,到底是一幫爺們讓那個國家起來了;我不是賣國賊,也不是愛國賊,但是人家做得漂亮咱們得承認。曾進花了幾個月時間研究日本歷史,明治維新那個部分尤其血脈噴張。還有就是寫女性題材的小説,從《源氏物語》,大概是一脈相承的,都很細膩,很貼心,挺真的。雖然描述肉體比較真實,但是語言優美,很耐讀。

紅樓夢優秀讀後感2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黛玉低吟着的悲涼詩句一直被古往今來的獨孤人士吟唱至今,這句詩出自曹雪芹的手筆,似乎也暗示着《紅樓夢》這部小説的'悲涼結局和它之中藴含着的封建社會獨有的蒼涼和無奈,

記得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紅樓夢》了,懷着一種壓抑的心情,小時候素來不愛讀書,那印象中大觀園的繁雜與喧鬧似乎就是兒時對《紅樓夢》的理解。寶玉的輕浮,黛玉的憂鬱,寶釵的大方,劉姥姥的和善,鳳姐的小家子氣,其他人物各自的輕佻,刻薄,總之,這本書只是記錄了晚中清時一户人家的興衰史,當時,我是這麼理解的。

可再仔細品讀之後,隨着見解的豐富,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只意味着一個純粹的俗氣的故事,它開始有了更深遠的寓意,那故事背後所揭示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悲傷與悽慘,也讓我領略到了曹雪芹這個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寶玉曾説:“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純潔,而在婚後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渾濁了。”寶玉為何有此感?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顧的現象覺得無比反感與憤憤不平麼?黛玉為何生性鬱鬱寡歡,喜散卻不喜聚?

因為作者正是借這個悽慘美人兒所表達自己內心所受到的欺負和對封建社會文人沒有自由所以心中悲傷,憂鬱的心境。而其他的像鳳姐之類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個年代猥褻小人的真實寫照。

也有善良的主兒,如襲人,也如像前面所説到的尖酸小人,也有樂於助人,熱心,善良的一面,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發的片刻。然而,悲劇的色彩仍籠罩着這個美麗且極具諷刺意味的故事,那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與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內心對社會的極度失望和那看破紅塵的一分灑脱與傷感,令讀者不覺為之一顫。

雖説這本書字裏行間顯露露出的的社會的世態炎涼着實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長歎,然而其中也有美麗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觀園中的一家人一同飲酒對詩,一同喜接春聯的熱鬧,開心,亦如寶玉面對黛玉時的那一份討巧與能言善辯,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讀者在閲讀時嘴角不禁泛起一絲浮萍。

其實,這也正是民間人家風俗與良好教養與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真實寫照,然而越如此,結局變越顯得滄桑淒涼,越覺得不捨,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語言和矛頭也不會直指人們內心的最深處,如此傷感。

讀完《紅樓夢》,從那個壓抑封建的社會陰影中逃脱出來,長吁了一口氣,環顧四周,自己生活的環境至少能有讓自己長吁一口氣的空間,而當時的人們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錮,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所以,每當讀完一遍《紅樓夢》,那在讀之前的緊張,壓抑,似乎都煙消雲散了,內心對苦難,艱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對夢想的追逐也越發執着。我們也理當為了這而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民主時代,在生活中,有艱苦,有困難,但那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環境,觀念無關,但是,比起封建社會的人,我們至少有權利去戰勝他,我們有能力起戰勝他,我們有資格去戰勝他,這,難道不值得慶幸嗎?

靠在書架上的《紅樓夢》,靜靜地散發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憂,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熱的;它傳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傷。

紅樓夢優秀讀後感3

我甚是欣賞他們對於神説以及命運的無所畏懼,即使是現今社會,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滿命運的安排,能挑戰命運。想想社會之中,大多數人們還希望賢人、神仙的出現,從苦末路將他們解救,以此説來似乎還不及這些宦官奸臣。

正義與邪惡的尺度還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説,“人各有志,只能説他們樹立了不迷信的人生觀。”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定像我們想象中那麼可恥,也許他們像楚莊王,三年沉迷於酒色,是醉翁之意,我們也許只是讓歷史矇蔽了雙眼,雖然可能性極小,但我們不能排除這種想法,畢竟這些都已成過去,無從考證……

那這些宦官奸臣錯在哪兒?失敗在那兒?——我想應該是,想得不夠長遠。就恰似呂不韋,得到了皇位又怎樣?也許會更覺空虛,到頭來終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説來豈不是什麼都別做,做什麼終究都還是在替別人做嫁衣裳。

可再仔細品讀之後,隨着見解的豐富,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只意味着一個純粹的俗氣的故事,它開始有了更深遠的寓意,那故事背後所揭示的那些不為人知的悲傷與悽慘,也讓我明白到了曹雪芹這個懷才不遇的文學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觀念。

記得很小的時間就開始讀《紅樓夢》了,懷着一種壓抑的心情,小時間素來不愛讀書,那印象中大觀園的繁雜與喧鬧似乎就是兒時對《紅樓夢》的明白。寶玉的浮滑,黛玉的憂鬱,寶釵的大方,劉姥姥的和善,鳳姐的小家子氣,其他人物各自的輕佻,苛刻,總之,這本書只是記錄了晚中清時一户人家的興衰史,其時,我是這麼明白的。

紅樓夢優秀讀後感4

翻開紅樓,滿紙荒唐言;細讀紅樓,一把辛酸淚。紅樓一個華美卻易碎的夢,一曲世間悲歡離合的吟唱。

初讀紅樓,必會被寶黛薛的悽美愛情所吸引,但漸漸覺得這是一個大家族寫成的血淚史。夢中的人兒或嗔或恨,或泣或笑,沿着那似乎早已安排好的命運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林黛玉和賈寶玉這對璧人是紅樓中分量極重的人物。一個多愁善感,年少才高;一個偏僻乖張,痴情瀟灑。要説他們倆的愛情是建立在何基礎上的,我認為他們思想上的一致為愛情的成熟奠定了基礎。他們都討厭官場黑暗,都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如第三十二回“訴肺腑心迷活寶玉”寫史湘雲受薛寶釵的影響勸他步入仕途,卻被寶玉反駁,讓她下不來台,且接着説:“林姑娘從來説過這些混髒話不曾?若她也説過這些混賬話,我早和她生分了。”真話正好被門外的黛玉聽到,心裏又驚又喜。這一“訴肺腑”這是寶黛思想成熟,愛情到達白熱化程度的標誌。他們的愛情正因思想上的一致,才超脱世俗,生死不渝。

然而他們的愛情在封建大家庭下是不容存在的。不僅因為林黛玉贏弱的身軀,孤傲的脾氣,而是他們的愛情是私定,是不合禮制的,是與封建家族利益相沖突的。最終這愛情遭受封建勢力的壓迫而最終夭折,於是黛玉吟着:“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泥陷渠溝。”在這夢中漸漸隱去,兩人陰陽相隔,一個心身俱碎,含恨九泉;一個萬念俱灰,遁入空門。但其愛情根深蒂固不可磨滅。

紅樓中還有一位性情豪爽的女子,那便是史湘雲。她嬌憨純真,心直口快,滿懷熱情,毫無貴族小姐的矜持忸怩之情。依稀記得她醉酒後卧在石墩上沉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滿衣

皆是紅香散亂,手中扇子也掉的地下,被落花埋沒了一半。一個真性情的靈動女子便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了。湘雲才思敏捷,在多次賽詩聯句中可與黛釵一拼。在廬雪庵湘雲有鹿肉助興,獨戰大觀園眾人,正有了她的“寒塘渡鶴影”,才有了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其敏捷爽朗大方

無不令人歎為觀止。她大大咧咧的行走,感受不到周圍環境的複雜陰險,最終還是做了封建家族的犧牲品,被家人許配他人最終守寡。

紅樓中還有一位性格潑辣的鳳姐,雖心狠手辣,善用權術。但她對丫頭們會慷慨救助,對劉姥姥雖有戲弄之情,但同情她的遭遇也厚賞了她,雖不識一字,卻憑着敢想敢幹有膽識有謀略的性格將賈府打理得井井有條,且成為鐵腕人物。在賈母死後,她帶病操辦喪事,也可見其對賈府的忠心。只到了賈府被抄之時,她壞事做盡,威權盡失,最終鬱郁不得志,死於榮府。正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一個引人爭議的奇女子隨着封建禮教的滅亡而遁入黑暗。

紅樓如一個悠長華美的夢,但又有無數遺憾。但有了遺憾才是真正的紅樓夢。不會有完美結局的紅樓夢正如不會事事順利的人生,順從便是毀滅,反抗便是重生。

一夢紅樓,歎一曲紅顏悲歌。

紅樓夢優秀讀後感5

讀《紅樓夢》有感王冉鞠一捧清泉,捧一紙美卷,獨坐溪邊,夢迴紅樓……

還記得那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嗎?那是一種怎樣的撕心裂肺的痛,我無從所知。她牽掛着寶玉,用她全部的熱情為他痛哭,而後帶着深深的眷戀與無奈,捲入泥土,空留落花香。

林黛玉的死是悲劇的終結,是苦難的掙脱,或許這就是她證明愛情、擺脱束縛的最好方式。

“一個是南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説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説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曹雪芹用一曲離歌寫出了他們的相知、相遇、相愛。也寫出了一個封建貴族由繁榮走向衰敗的過程。《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平實的筆調講述了林黛玉與賈寶玉的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並讚美了封建禮教下純美的愛情故事。

可以説他們的愛情悲劇是封建禮教下的必然產物,從現在人的角度看,我們可以説他們勇於追求自由,心甘情願為愛獻身。但是從世俗的角度看,他們無疑是那個時代的”“瘋子”

是人們眼裏的“異類”,而只有向劉姥姥那種善於言辭、知人臉色的人才能更好的生活。

當然《紅樓夢》中並不都是哀傷的痕跡,也有很多地方讀起來通順流暢、朗朗上口、清新自然,充滿喜感。

例如林黛玉出場的場景: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如此一副美人胚子,又怎能叫人不心生憐憫?與她相比,賈寶玉的出場就更加先聲奪人了,從頭到腳、由內到外,無一不充斥着富貴人家的氣息。

但是故事往往沒有想象中美好,正應了那句話:苦難是化了裝的幸福

他們為了愛情可以不吝惜生命,及時告別也要給人留下最後一次驚心動魄的體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8ww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