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一個人的村莊》的優秀讀後感8篇

《一個人的村莊》的優秀讀後感8篇

【篇一: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一個人的村莊》的優秀讀後感8篇

朋友,你如果手上沒有這本書,我建議你去買,這是一本絕對值得一讀的書。它的作者是劉程亮,是春分文藝出版社出版的。

記住,我不是替他做廣告,沒必要。實在是這本書在樸實無華中橫趣妙生。我們都可能面對苦難;逆境;鬱悶,但是在一般而平靜的日子裏,我們怎樣打發自己的,消磨自己,安排自己,提升自己,這就有些講究了。用我自己的話來説,我們可能生活在嘈雜中,也生活在對抗的溝通和拒絕的離開裏,但我們還可以生活在散文裏,生活在解讀後的愉悦中。這就是我讀《一個人的村莊》後的最大的體會

作者太能説了,説狗説到人不如狗;説驢説到人都要羨慕的境界,那一種隱喻和借用的比擬會令你叫絕。他連一把鐵杴都有的説,被蟲咬了説是與蟲共眠,躺在草垛上可以做出最美的夢。總之,凡是村莊裏的事都是他的事。他能把一個村莊納入自己的心靈世界,又把一個人的心事講給村外的人聽。那就叫娓娓道來,機趣滔滔,綿延不絕。

不能説的太多,説多了你去看就沒意思了。打住。我又要讀他去了。

你要從我這裏借?不借。

【篇二: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裏,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着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裏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温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裏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着一個作為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樑村並非純淨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裏人與其他生物有着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裏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略顯原始的乾淨簡單,他並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慾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温暖的信仰。

對於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彷彿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着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着不着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為題,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孤獨瀰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註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於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着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

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敍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着屬於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閒散的遊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為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淡看生活的無常。“我”並非通達智慧的哲人,只是時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凡人引領起了整本書中對生命、對村莊、對許多哲學本原的終極思考,作者的敍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與文中的敍述雖密不可分卻始終存在着某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就像“我”與自然界之間的疏離感,雖無限接近卻始終無法抵達。體現在閲讀過程中就是似乎站在雲端之上看人間風雨變遷,雖痛可切膚但實際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實現讀者與文本的融合。這也許是作者旁觀者的身份以及潔淨而有節制的敍述風格所造成的,卻也賦予了本書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藴與思考空間,令讀者閲讀時感覺意猶未盡,掩卷後卻又感懷良久、恍如隔世,其興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歎。

關於村莊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近年來並不少見,同其他作者一樣,本書作者所能夠預想的村莊的未來是流散,是生與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體的遺忘與湮沒,在這一點上他並沒有盲目地樂觀。可是他依然不遺餘力地完成着對於黃沙樑這個在他筆下重建的村莊的架構,也許他的建構就是為了拆散,他的尋找就是為了告別。本書最後部分以“家園荒蕪”為題,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離鄉,故土荒涼。在農村的未來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莊不過是萬木叢中一具遠年風乾的標本,通過它,我們看見了那些草長蟲鳴的歲月,也聽盡了他這曲既是呼喚又是告別的輓歌。

讀《一個人的村莊》,需要安靜。

【篇三:《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作文

當你感到內心有怨、有憎、有怒、有憂,且揮之不去時,不如坐下來讀一讀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那素樸、深沉的文字,會讓你漸漸平靜。

在許多人眼中,鄉村是貧窮落後、髒亂不堪的,而劉亮程筆下的村莊,彰顯着勃勃生機,洋溢着平和與閒適之美。

“我”是一個平常的人,住在一個小村莊裏,一輩子註定沒有什麼大事可做,只能閒逛。那不如拎一把鐵鍬吧,在村外的野地上轉悠,看哪不順眼就挖兩杴。誰家玉米地的草長這麼茂盛,鑽進去胡亂地鏟上一會兒。到了秋天,就會有一兩株玉米,鶴立雞羣般聳立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我”沾沾自喜,只因改變了兩株玉米的長勢。

有時候,“我”漫無目的地向前走,相中哪個村莊,就找個無人的院子住下來。在夕陽的餘暉中,點一支煙,猜想自己棄下的房屋,有沒有新的主人?那紅磚下壓着的鑰匙,是否會被放回原處?

“我”無事可做,整日閒逛,像一個永遠在路上的流浪者。

“我”與蟲共眠,對一朵花微笑,猜想驢和狗的心事,收拾好院落恭迎第一場雪,在寂靜中體悟一個村莊的生長……“我”體察萬物的情緒,視萬物為朋友,與萬物和諧相處,“我”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與大自然合二為一。

書中很少寫到人,偶有提及,也不過是旁觀而已,使得這份從容與和諧,因為缺乏人的温暖,而透着孤獨與荒涼。

為什麼沒有人?為什麼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温情?

“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總之,稍一馬虎便會被人剝了皮、燉了肉。”

“一條沒有主人的狗,一條窮狗,會為一根幹骨頭走村串巷,挨家乞討,備受人世冷暖,最後變得世故,低聲下氣,內心充滿怨恨與感激。感激給過它半嘴餿饃的人,感激沒有用土塊追打過它的人,感激垃圾堆中有一點飯渣的那户人。感激到最後就沒有了狗性,沒有一丁點怨恨,有怨也再不吭聲,不汪不吠。”

做一條狗如此不易,那麼做人呢?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有些蟲朝生暮死,有些僅有幾天或幾個月的短暫生命,幾乎來不及幹什麼便匆匆離去。沒時間蓋房子,創造文化和藝術。沒時間為自己和別人去着想。生命簡潔到只剩下快樂。我們這些聰明的大生命卻在漫長歲月中尋找痛苦和煩惱。”

蜻蜓飛來飛去最終飛到夕陽裏的一堵土牆上。人東奔西走,最後也奔波到暮年黃昏的一截殘牆根處。”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就隱藏在對風、雪、狗、蟲、花、草的描述中。或許,在萬事萬物中,人是最令人失望的,人羣是最令人恐懼的。

是不是人羣中的踩壓、猜疑、冷漠和利用,已讓人感受不到一絲温情?能夠在大自然中享受孤獨的歡愉,正是因為離開了人羣?抑或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只有遠離人羣,才能悠然從容、自得其樂?

孤獨,有時是無可奈何,但能夠享受孤獨的歡愉,人生就步入了豁然開朗之境。

【篇四:《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選擇這本書來寫,是因為與它有過一面之緣,《一個人的村莊》,不像那些所謂的鄉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們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鄉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劇,悲劇,正劇,都是人生。一個人的村莊,作者是有多孤獨,是有多浪漫,才選擇到村莊中遁世。

劉亮程即是本書的作者,劉亮程,不是什麼文縐縐學究氣的學者,是個有點拔頂,有點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強調他的性別,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俗氣,但是不然,就是這樣的男人,才能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

劉亮程,生活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裏,就是這樣聽起來十分貧瘠的地方,孕育了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充滿人情味的作家。

説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麼是人情味?我説,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賣弄的慰問,而是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僅僅是對人的情有味,覺得與動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這種人,有愛心,有情趣,有風格,有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寫狗,他寫貓,他寫驢,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個人那樣,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點,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記得,統統記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這樣一個院子的主人,我也願做那個小小草,就算被風沙吹散了生命也無所謂,你是那樣瞭解我,懂得我,以至於我流下了淚。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點點的説出我的心事,你更對我説你的蒼涼,是一個人的村莊的寂寞,我願意陪伴你一輩子那~

現在浪漫也説了,人情味也結了,而關於孤獨蒼涼的問題,我還沒有説。

《第二輯風中的院門》裏,童年作者的人事,被“劉二之風”吹走了。“劉二之風”,莫不是一種時間之風,周杰倫《東風破》有一句歌詞寫得好,“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劉二之風”偷走了記憶之河裏匆匆流動的人事之美,物是人非,也是蒼涼。“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亦是《東風破》,異曲同工,我們無法抵擋這種種。

《第三輯家園荒蕪》中,家園荒蕪例外,時間,又是時間,不僅把這人事,更把這變遷中的景緻也摧毀有人常説,因為改變,所以懷念。這句話用在這裏在確切不過了。“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祕。”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的時候,昔日的黃沙樑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荒蕪了,它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所以,“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故而,這蒼涼,當時時間匆匆流失的蒼涼,是一個旅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有這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靜,我們會想,誰沒有這一個人的村莊呢,我們是村莊中的一員過客,再浪漫也有離開的一天,心底的蒼涼,才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劉亮程被譽為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他的《一個人的村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鄉土小説和散文詩的結合。這本書所傳達的美學無可挑剔,或許,如果不是一篇紀實文學,而是一篇小説,那麼,這將又是小説中的一個珍品,更是藝術品了。

【篇五:讀《一個人的村莊》有感】

黃沙樑,是這本書裏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字眼,它是一個村莊的名字,這個在地球上佔有一席之地,不知何經度,何緯度的一塊土地,一個被人們忽視的小村莊。在作者劉亮程的筆下,這個小村莊活靈活現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作者眼裏,這是他一個人的村莊,他的每一次提筆,都是對村莊,對故鄉虔誠的禮拜。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關於村莊的歷史。

這個村莊是個什麼樣子的,在作者筆下,通過樸實無華的描述,這座村莊浮出了水面。我都不知如何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村莊,我只能靠想像力,事實證明它不一定可靠。貧窮,落後,偏遠,我暫時想到的只有這麼多。早些時間,在哪裏看到過一段形容飢餓的文字,很多人看過後都表示欣賞,覺得形容的很飢餓。文字己經通過遣詞造句發揮了它的力量。讓更多的人體會到了那種飢餓感。還有一篇文字説是作者在文中沒有提到一個關於上帝的字眼,卻讓讀者看完後覺得到處都是上帝,心裏懷有深深的敬意。這也許就是文字的力量。回過頭來,我們看看這個村莊,文中並沒有提到飢餓,沒有説因為飢餓出現恐慌,更沒有説因為飢餓餓死過人。但當我們看完後,覺得這個村莊一直沒解決温飽問題,大多時間處於飢餓狀態。作者在一篇文字中用了擬人的手法,表達了這種生存壓力,幾隻老鼠為了分幾粒麥子,被一頭牛的一泡尿衝進洞裏淹死了。由動物類比到人,這是一個暗喻。更直接有效的傳達給他人以生存艱難和危機。這個村莊離外面很遠,到另一個村子要走一天一夜,去收割一次麥子也要走一天一夜,去拾個柴禾也要趕着牛車走一天一夜。由此我想到這個村莊處於荒野上,或者戈壁上,與外界聯繫幾乎斷裂,這個村莊的人自給自足,他們看不到外界一點點微弱的光亮,在與世隔絕的這樣一個小村莊,安靜的活着。

什麼樣的地方才叫村莊,首先要有人,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人,劉二,馮四等,有房子,不管是露雨的,土打的牆的房子,快要倒的房子。有人有房子還不夠,光有房子和人的話,我只能想到兩個地方,監獄和難民營。不過這兩個地方似乎還有飯吃,而且不用勞作。有句話説的好,有牛有馬的地方才叫村莊。是個村莊就得有個村莊的樣子,狗啊,雞啊,驢啊……一樣也不能少。牛是拓荒牛,在人類開天闢地的事業中,牛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狗看家護院,雞打鳴,驢拉車,村莊就該是這個樣子的。站在田地裏看到自家的煙囱往外冒煙,就知道吃飯時間到了,有事沒事扛着一把鐵杴在地裏這剷剷,那裏平幾杴,手裏閒不住,不停的忙活着,這就是地地道道的村民。樹木和路一樣也不能少,一個向上不停的瘋長,一個向四面八方不斷延伸。一個關於成長,一個關於出路。村莊並不是孤立的,它在不停的運動,靠近城鎮。作者的文字從偏遠的村莊抵達城鎮後,儘管停留在城市的邊緣,但場景卻變得遼闊起來。這個變化過程有點雨過天晴,或者説大霧散後的感覺,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生活總是需要我們懷着希望,不是嗎?

很早以前,就聽人説過,如果一個人能把桌子上放的一個杯子描述成一段文字,那這個人就不是文盲,如果能把一個杯子寫到上千個字,那這個人就是個秀才了,如果能寫到上萬字,那麼這個人肯定是個知識分子,受過高等教育,如果能寫到幾十萬字,那麼這個人就是個人才了。在這裏,劉亮程做到了,他成就了村莊,村莊成就了他,他通過長期的細微的觀察,把一個微不足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莊,寫出了洋洋灑灑的幾十萬字。簡而言之,他為一個村莊作了傳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村莊,我們就不曾發現這些事物,對事物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劉亮程的落筆是眾人始料不及的,他從來沒有用過美麗啊,動人啊,偉大啊,這些個華麗的詞藻和字眼,他用的都是些鄉里鄉親的口語,簡單,樸素,通俗。這些文字後面隱藏着一個人,他就是劉亮程,這讓我再一次覺得人品和文品是多麼的一致。很多人都書寫過自己的村莊,但從來沒有人能像劉亮程這樣細微的描述,之前人們習慣於宏觀上的描寫,而忽略了構成村莊的各個部分,和其隱蔽地帶。在劉亮程筆下村莊裏的事都值得關注,小到牆縫隙裏的兩窩螞蟻,一棵樹上指向家方向的一截樹幹,太陽先照到哪裏,後照進哪家,如此細緻的書寫,離不開個人的生存經驗和長時間的細心觀摩。

在村莊的寫作中,作者劉亮程極其的冷靜和沉着,他用他獨有的眼睛看着周圍,書寫的自然,平實,與村莊周圍的環境做到了完全融入。比如寫到父親的死亡,很多人在對待死亡問題上會顯得失去方寸,進而衝動,失去理性,在書寫上則表現為氾濫,毫不節制,收不住因疼痛而顫動的筆。作為一個書寫者,有必要學會剋制與容忍。作者劉亮程的書寫拿捏的很有尺度。他在文中是這樣表達的.,我看到父親扛着一把杴和往常一樣出去了,到了中午,母親覺着不對,就喊起來,然後去找,找到了父親插在河邊上的那把杴。多少年來我總覺得父親並沒有走遠,他就在村莊附近的某一塊地裏那一片密不透風的草莽中,無聲地揮動着鐵鍬。他乾的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家和兒女,也忘記了累……這樣的句子沒有刻意的的訴説逝去親人的痛苦,更沒有直接談論死亡,而是從側面烘托出一個場景,在人的大腦裏衝擊出一個具體的影像。留給我們的,卻是心靈上的震憾。

村莊會不會消失,事實上村莊確實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促使村莊不像以前我們所熟悉的村莊,許許多多事物發生着變化,牛少了,沒了,代替它的是鐵牛,機械化。許多農具都掛在了牆上,生鏽了,鈍了,沒有人再想起用它們。村莊邊上多幾個土包,多少年後又剷平了,種上莊稼。事實上村莊不會消失,它只是被異化了,我們懷念舊事物的時候,又擋不住歷史的車輪,在一次一次回望中老了,最終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村莊是永恆的,即使變得面目全非,但在一代人的心裏,村莊就是他們生活過的老樣子。我們可以在心裏還原一片淨土。

有人把劉亮程喻為鄉村哲學家,開始時我一直不理解,不是很贊同這種説法,我覺得哲學是哲學家乾的事,而散文家只要寫好散文就是了,彼此不該混淆,應有所區分。在讀了劉亮程的這本書後,我對這個説法有了新的認識。目前我正在讀第二遍,借用別人的説辭,好書不是那些我在看的書,而是我還在看的書,在看第幾遍的那些書。

【篇六:讀《一個人的村莊》有感】

早就有朋友推薦《一個人的村莊》,他們都對這本書大加讚賞,我便被引燃了興趣。當我滿懷欣喜地找來閲讀之後,卻大失所望。從體裁上看,像散文?像小説?什麼都像,可又什麼都不像!從內容上看,除了馬呀,驢呀,狗呀,甚至螞蟻,小蟲的,還有那個荒蕪的村莊,他到底要表現什麼根本沒看懂。只是感覺語言粗劣、甚至是無厘頭,根本讀不下去,因此沒讀完便放下了。假期開始了,有充足的時間供自己支配,也想讀點書充充電,便又想起了《一個人的村莊》。我相信朋友們的審美情趣,相信他們的文學鑑賞水平,他們建議我去讀的書,也一定不會錯。因此我再一次捧起這本書,認真地開始了閲讀。我希望能夠咀嚼出它的味道。

《一個人的村莊》語言很獨特,毫不修飾的純粹的泥土氣息中,充斥着遍野的莊稼,馬嘶牛哞,鵝鴨成羣,雞鳴狗吠……記得有人這樣寫他:“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我覺得很深刻。就是這樣的文字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從而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也許就是那種叫“鄉土感”的東西吧。

鄉土的語言同樣有着極為細膩地表達。如他在《遠遠的敲門聲》中寫到:“我時常懷想起這樣一個場景:我從屋裏出來,穿過雜草擁圍的沙石小路,走向院門……”他在此特別這樣自問:“我不理解自己為什麼牢牢記住了這個場景。”為什麼恰恰是“我從屋門出來,走向院門……兩道門之間的這段距離,是我一直不願走完,在心中一直沒讓它走完的—段路程。”然而“多少年之後我才想明白:這是一段家裏的路。它不同於我以後走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所以在這裏“我走得輕鬆自在,不像是趕路,只是在家園裏的一次散步。一出院門,就是外面了。馬路一直在院門外的荒野上橫躺着,多少年後,我就是從這道門出去,踏上滿是燙土的馬路,變成一個四處奔波的路人。”關於“家”,我們常常形容為“港灣”,形容為“母親的懷抱”,但是從文化語境上講“家”只是一個詞義相對單薄的詞,而“鄉”的內涵相對則要顯得豐富深厚得多。這兩個詞的意義看似相近,而實則有別,只有把它們合在一起,才會讓你感到意味深長。所以劉亮程在他的文字中,看似僅僅在寫着獨屬於自己那個鄉村裏的家,但對於有“家”而實際上已經遠離了家鄉的人,卻不難從中讀出很深的感觸。他的這類鄉土感受,顯然不是那種傳統的鄉土感所能完全加以涵蓋的。我常常聽到關於寫作中的獨特,另類,我想這應該是一個作家身上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也正是這種東西,決定着一個作家的前途和命運吧。

資料介紹,劉亮程的家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黃沙樑,這是一個十分貧瘠的沙漠邊緣地帶。在這裏生活着一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純樸農民,也孕育了劉亮程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作家。

劉亮程的文字透視着他的孤獨。

説到孤獨,劉亮程在《孤獨的聲音》中這樣寫道:“離開野地後,我再沒見過和那隻灰鳥一樣的鳥。這種鳥可能就剩下那一隻了,它沒有了同類,希望找一個能聽懂它話語的生命。他曾經找到了我,在我耳邊説了那麼多動聽的鳥語。可我,只是個地道的農民,沒在天上飛過,沒有在高高的枝頭上站過,我怎會聽懂鳥説的事情呢?”我想這裏所隱喻的,不正是他自己的內心感受嗎?在那樣一個閉塞的地方,那樣一羣人們,只知道春種秋收,在沙土地上尋找生命,只知道“牲畜、草木、天氣、一小片陽光,吃、勞動、睡覺。除了這些小事再沒啥想頭”。至於他的什麼散文啊,小説啊,文學意像啊,沒人會感興趣。因此那種找不到“同類”的感覺,怎能是“孤獨”這樣一個詞語便可以解釋的!

在《家園荒蕪》中作者寫到:“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祕。”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昔日的黃沙樑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更荒蕪了。又是時間,不僅把人和事淡化了,更把希望中的景緻摧毀了。這種摧毀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留給人一種蒼涼和無奈。

有人常説,因為改變,所以懷念。故而,這蒼涼,是時間匆匆流逝的結果,是作者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也只有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我想,是不是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人的村莊呢?自己的靈魂就棲居在村莊裏,無論世界怎樣車水馬龍,怎樣喧囂沸騰,自己都是孤獨的,心底的蒼涼,只有自己才會真正的理解。

在劉亮程的文字中,所有的雞鴨貓狗、驢馬牛羊、草木魚蟲、風土山水,都被他賦予詩情畫意般的臆想的昇華。

劉亮程的散文寫“物”明顯要多於寫“人”。似乎他對那些極其普通的草木與牲畜,也總能別有一種瞭然和會心,所以它們一經出現在他筆下,往往都會給人帶來一種很新鮮、很深邃的感覺。但劉亮程回過頭來會不無狡黠地告訴你:“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並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認為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正是由於他能夠在事物這面“鏡子”裏,看清了人生的某種面貌或意味,所以他才能夠時常把物境和人境寫“通”了。比如他這樣寫到狗:“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總之,稍一馬虎便會被人剝了皮燉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時候卻連自己都看守不住。”在這裏他看似在感歎狗的一生,其實筆筆道出的,不也是人間的滄桑嗎?做人難!

《一個人的村莊》是極端的,他對一切鄉土的東西毫無保留地讚頌,這種不計客觀的近乎沉湎的偏偏執的愛,令我異常驚訝,又不能不去讚賞。

其實一直到今天,我都還在懷疑,我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讀懂《一個人的村莊》呢?我的這些文字所表述的是不是有點意思呢?如果有人説你懂了,你的解讀很準確,那我一定會心花怒放。至於好在哪裏,我還是説不出來,“很特別”是我給的定位。對於這種特別的文字,我心存敬仰!作文

【篇七:《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裏,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着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裏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温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裏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着一個作為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樑村並非純淨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裏人與其他生物有着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裏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略顯原始的乾淨簡單,他並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慾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温暖的信仰。

對於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彷彿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着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着不着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為題,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孤獨瀰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註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於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着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

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敍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着屬於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閒散的遊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為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淡看生活的無常。“我”並非通達智慧的哲人,只是時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凡人引領起了整本書中對生命、對村莊、對許多哲學本原的終極思考,作者的敍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與文中的敍述雖密不可分卻始終存在着某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就像“我”與自然界之間的疏離感,雖無限接近卻始終無法抵達。體現在閲讀過程中就是似乎站在雲端之上看人間風雨變遷,雖痛可切膚但實際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實現讀者與文本的融合。這也許是作者旁觀者的身份以及潔淨而有節制的敍述風格所造成的,卻也賦予了本書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藴與思考空間,令讀者閲讀時感覺意猶未盡,掩卷後卻又感懷良久、恍如隔世,其興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歎。

關於村莊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近年來並不少見,同其他作者一樣,本書作者所能夠預想的村莊的未來是流散,是生與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體的遺忘與湮沒,在這一點上他並沒有盲目地樂觀。可是他依然不遺餘力地完成着對於黃沙樑這個在他筆下重建的村莊的架構,也許他的建構就是為了拆散,他的尋找就是為了告別。本書最後部分以“家園荒蕪”為題,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離鄉,故土荒涼。在農村的未來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莊不過是萬木叢中一具遠年風乾的標本,通過它,我們看見了那些草長蟲鳴的歲月,也聽盡了他這曲既是呼喚又是告別的輓歌。

讀《一個人的村莊》,需要安靜。

【篇八:《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最先是從《今生今世的證據》這篇課文開始接觸劉亮程。那篇文章極好,極平淡的文字極普通的事物延伸出極廣闊的文思。會不會當一切曾經屬於我和環繞在我身旁的所有物質都消散的時候,我的存在也就那樣變成了不存在……我真的在世界上度過了屬於我的一生麼?全文通讀罷,這樣深刻的疑問在腦海中震盪。還記得,同寢好友在讀了這篇文章後對我深深感慨“這篇文章寫得真好。”

那個時候對劉亮程文風的大致猜測是文風沉重,文章內容應當是多屬哲思。然而《一個人的村莊》中的文章內容勉強可以將其歸屬於哲思,但是和文風沉重是完全沒有一點干係。

劉亮程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説是在調侃中衍生,每一篇文章在我看來都總有那麼一點自嘲和嘲他。整本書就好像劉亮程在跟我説話,文字是那樣直白生動,你甚至可以想象在那時他的表情。但只能説是他在跟我説話不是跟我對話。因為整本書的緊湊感和文章間那無以名狀的聯繫都無法令我插一句話。

文章所描寫的事物你一點都不陌生,就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或許這樣説還不妥,文章所描繪的事物極少應當是文章所描繪的事件那樣普通,普通到我們每個人身邊都發生過無數次。我們根本就不會去注意那樣的事件,但是劉亮程卻注意了何止是注意呢。全書由這樣細小的事件組成由不得讓人感慨他難不成是把所有的時候都花在這些瑣碎上了麼。我相信那所有的一切在劉亮程眼中絕不是瑣碎,他將它們視作生活的最真並用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去感知。

隨着所讀篇篇目的增多便發現一個極其明顯的現象便是劉亮程對於自然萬物的態度。蟲子、驢、牛、村口的那棵老樹……等等在他的文章中層出不窮。並且從文字中你絲毫不會覺得這是動物或者植物,你會覺得這些事物和劉亮程生活在一起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不是就那樣呆呆的佇立或是無力的過活只有幾個月的生命。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就是劉亮程真正將天人合一,萬物平等的思想徹底消融和實踐。倘若只是將這種想法掛在嘴邊是無法真正享受到如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世間萬物皆如己出的和諧的。

這還不是劉亮程最令人感到欽佩的,最令人欽佩的是他對於性這一敏感話題的認知。在他的筆下性這一話題出現的頻率已經不能算少了,有時候再搭配上他那如口述般的文字你會覺得這簡直就是他生活中極其普通且不可缺的部分。

這是對人性認知的何等高深境界。他將其作為人的本性完全接納了,不帶一點偏見和偏激。將其視為人固有的本能,你無法迴避你身上所存在的這種慾望那就接受你的身上存在這種東西。接受並且真正認知它,然後控制它。與他這種毫不掩飾的坦蕩相比那些禁慾者是何等的小氣和落後,連自己都無法接受的人又談何去説教和感化他人。

你無法想象一個人可以用那樣獨特的視角去解釋生活中的一切。

最後一點,我無比要提。劉亮程的文字看似像是口述實則完全不然,把你讀過的文章並且做出註釋的地方再細細品讀你會發現其中所藴含的匠心之深厚。

最是生活見繁華,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黃沙樑——劉亮程。

標籤: 讀後感 村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lqp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