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2020《童年》讀後感(通用8篇)

2020《童年》讀後感(通用8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0《童年》讀後感(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0《童年》讀後感(通用8篇)

《童年》讀後感1

童年,是一個代表回憶的名詞,它藴含着許多無知和可愛,瀰漫着糖果的甜味兒,收藏着一顆顆單純的心……童年,有美麗的浪花作伴,燦爛的朝霞相攜,是每個人幸福的過往。

無意間,我在書架發現了一本沾滿灰塵的《童年》。於是,我懷着崇敬而又期待的心情悄悄走進了高爾基先生的童年。原以為是幸福的童年成就了他的今天,卻發現是磨練鑄就了他的不平凡。

高爾基幼時喪父,少時離母,他的童年在親情離別中沉浮。外祖母收養了他,可他卻不斷遭受外祖父無情的毒打。外祖母和外祖父似乎有着不同的上帝:慈愛與殘暴,憐憫與冷酷。影響了高爾基幼小的心靈,外祖母的善良,是他童年中唯一的色彩。在這個社會中,他學到了許多,也認識到了許多,帶着複雜的心情結束了他的童年,踏足人間。

我感到很慶幸——因為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沒有在黑暗的社會生活過;沒有因為生存而四處漂泊的經歷;沒有眼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去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煎熬……我很幸福,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而高爾基卻很少與安寧的日子,幾乎每天都有人欺負他、辱罵他,他必須要承受我們這個年齡所承受不了的痛苦。相比之下,我們生活的多麼幸福;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

“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改變一個人”。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高爾基,成就了高爾基。在如此黑暗的社會中,他那顆渴望光芒,追求光明的心不僅沒有動搖,反而更加執着、堅毅。他告訴我:成功的祕訣就是“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用拼搏的心態對待黑暗的生活”。

在歡樂、悲傷中,在苦難、磨練中,高爾基的童年匆匆走過。在閲讀中,我發現他的愛、他的恨,品味着冥冥黑暗中的光明。

《童年》讀後感2

最近,我讀完了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當我懷沉重重的心情放下書時,我想起了我們現在的生活,跟高爾基的童年時多麼的不同呀!

《童年》講述了阿廖沙四歲時,父親逝世。他跟隨母親到了外祖父家。之後,母親又遠走他鄉,四處飄泊。阿廖沙從小與外祖母外祖父相依為命。外祖父因為缺錢,十分專橫、殘暴,還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外祖母則是慈祥善良,教會了阿廖沙明辨是非,像一隻蠟燭,點亮了阿廖沙的人生之燈。阿廖沙還認識了聰明能幹的小茨岡、落魄的“好事情”,還親眼目睹了小茨岡的死亡。每個人不同的性格,都給阿廖沙造成了不同的影響,他就在這樣的環境裏度過了他的童年。

其中我最喜歡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善良、樂觀、堅強,竭盡全力地關心和保護着阿廖沙,儘量不讓他受到傷害。她用她的宗教、童話故事和她的歌聲教會了阿廖沙正義、善良。雖然生活非常艱辛、屈辱,但她還是保持着一顆寬容的心。

全書毫無保留的揭露了沙俄統治的黑暗,批判了社會對人性的扭曲。讚揚了以阿廖沙為首的一代俄羅斯新人正直勇敢、不懼黑暗的精神。

把阿廖沙的童年和我們的童年比一比,是多麼的不同啊!阿廖沙從小失去了親人,沒有了生活依靠。外祖父家的生活又是那麼的清苦,但他沒有受外祖父的影響,變成一個暴躁、貪婪、自私的人,而是像他外祖母一樣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充滿愛心的人。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他那時優越幾千倍、幾萬倍,我們還有理由不好好學習、好好珍惜,成長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嗎?

《童年》讀後感3

童年是我們一生中最幸福,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時候,盡情的玩,得到來自父母爺爺奶奶的關心與疼愛,如一場甜甜的夢。而,對於生活在沙俄時期的阿廖沙來説,童年卻並非如此。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穩文中的阿廖沙三歲失去了父親,成為了一個不幸的孩子。母親帶着他來到了外祖父那裏居住。從此,他的噩夢便開始了。在這裏,小小的阿廖沙親眼目睹了當時那個社會的殘酷與黑暗,使得他小小的心裏便充滿了陰影。隨着外祖父染坊的一天天衰敗,外祖父變得越來越暴躁,狠毒,經常用鞭子抽打可憐的阿廖沙。他的工人不小心然錯了布,都會被他抽的昏過去。幸好,在這裏,還有疼愛他的外祖母,給他的黑暗生活帶來一點温暖。他目睹了他兩個舅舅為分家而經常吵架鬥毆。阿廖沙在這個黑暗的地方,度過了他的童年。

這是一部令人心酸的小説。親身的經歷,使得這部小説的渲染力很強。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懵懵懂懂的孩子。卻真實的目睹了這個社會的黑暗,受盡了欺負,受盡了辱罵。簡直像生活在地獄一般,在這裏,一個五六歲的孩子看到了血腥,看到了人性,當然,也看到了那個時代社會最底層的真實生活。他就像在一個陰冷,幽閉的空間裏一樣。

所幸,這個世界還有愛他的人。疼愛她的外祖母,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裏、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他們教會這個孩子什麼是愛,什麼是温暖,什麼是光明。使得這個絕望的孩子在黑暗中能夠看見一絲光明,一點希望,並引導他成為一個正直,有愛心的人。

再來看看我們的生活。

這是一個充滿愛的社會,沒有沙皇,沒有歧視,我們如此幸福。有那麼多愛我們的人,每天為我們噓寒問暖,照顧我們。但,我們曾多少次與他們發生爭執,我們曾多少次衝他們吼叫。我們誰曾看見過,半夜,月光下,他們悄然落下的眼淚。而他們,卻依然愛着我們,給予我們無私的愛,才能成長。我們是不是應該體諒一下他們,回報他們。看到阿廖沙的童年,想起我們的實際,我們應該做點什麼,我們的心裏會不會泛起漣漪?

童年,再回過頭來看童年,會不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

《童年》讀後感4

讀完了這本厚厚的《童年》,心裏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懊悔,看看自己現在的生活條件,想想作者的坎坷經歷,不禁感歎:生活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阿廖沙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姥姥來到了姥爺的家中。在這裏,他認識了許多人,也看清了許多東西:他看到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遇到了樸實仗義的朋友“小茨岡”;還有與他朝夕相處的吝嗇、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老爺阿廖沙的每一天幾乎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鈎心鬥角的爭吵之中。在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鬥爭,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父母包圍的幸福中。僅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與阿廖沙就已經有了天壤之別。我們擁有無憂無慮的生活,擁有父母滿滿的愛,但是我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我們並沒有滿足於現在的生活,還想奢求人世間更多、更好、更想要的東西。

我們經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我們還是沒有滿足。曾幾何時,我們因為同學的名牌服裝而丟棄了自己還嶄新的衣裳;曾幾何時,我們因為飯餐不合口味,而扔下碗筷;曾幾何時,我們遇到困難就跑向父母懷抱。我們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去從沒有感覺到有一點不應當。我們生活中的困難有父母來承擔,根本用不着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曾經的一切,不應該再像以前一樣,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應該勇敢堅強。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學或珍惜,珍惜我們擁有的美好生活。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問題時要勇敢擔當!

《童年》讀後感5

每個人都有童年,有的是純潔天真的,有的是幸福美滿的,有的是平淡無奇的,也有的是艱難困苦的。我相信,大部分的人的童年一定是前兩種,可以無憂無慮的在家人的愛中成長。但還有一部分人的童年是第四種,挫折不斷,困難重重,生活在一個冰冷,沒有愛的世界裏。於是他們便學會了在艱苦的環境中頑強的生長。如果不相信,那麼就去《童年》這本書中尋找答案吧!

本書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從阿廖沙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阿廖沙去“人間”混飯吃結束。他的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着家業的衰落,他變的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廖沙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的昏死過去。再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

儘管這盡人激憤和狂怒的童年以及身邊這些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但阿廖沙並沒有被這些黑暗的醜事和腐蝕人的惡勢力所壓倒。他反而被錘鍊成了一個堅強、勇敢、正直的人。因為在黑暗的現實中,還有善良、正直的種子,而這些種子,則是阿廖沙那個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的外祖母種下的。是她讓阿廖沙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而現在的我們,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放棄了,就停止了奮鬥和前進。當今網絡上有一句話“在哪裏跌倒了,就在哪裏多趴一會兒。“很多人看到後都是一笑而過,卻沒有一個人真正思考過這句話,因為這句話説的就是現在的我們。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經不起生活的大風大浪,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還沒開始奮鬥就覺得自己一定不行,一定辦不到。但是隻要我們努力奮鬥,為了夢想堅持不懈、執着拼搏,再大的風浪也算不了什麼。失敗是留給膽怯懦弱的人,他們不應該也沒有資格享受成功的喜悦。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雖然童年沒有像阿廖沙那樣辛苦,但我們更要成為像阿廖沙那樣勇敢、正直,堅強和善良的人。

《童年》讀後感6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的體會是:以前,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很艱苦的環境長大的,但他從不放棄,堅強地去面對生活。而現在的我們,不愁吃不愁穿,卻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喝不足,在飢寒交迫的環境下勇敢的去面對生活,克服種種困難終於獲得了成功。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的懦弱,遇到困難卻只想退縮。屠格涅夫説過“想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苦。”到現在我才明白這句話其中的道理。

我想,美好的生活不是戳手可得的,要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才能得到!

所以,從閲讀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只有真正付出了才能得到應有的回報的道理。

《童年》讀後感7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高爾基的童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童年》是高爾基三部自傳體小説的第一部,講述了阿廖沙的成長故事,記敍了主人公成長、生活的歷程,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描寫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

看完書,一個從苦難中長大的孩子浮現在我眼前。外祖父視財如命,主人公因為犯錯而經常被痛打;兩個舅舅為了分家而爭吵,經常打架,這一切給阿廖留下了心靈的陰影。

對比阿廖沙,我們的童年要好多了,有爸媽疼,不用為了生存而去努力,而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阿廖沙呢,只有冷落和欺辱。但是他堅強地活了下去,不屈服地生存了下去,最後成為一代大文豪。

從小嬌生慣養的我們,將來會有出息麼?看完後,我有了這麼一個問題。我們就像圈養的動物,爪子磨平了,意志也被“太陽”烤軟,哪裏還懂得拼搏?我們還能獨自生存在這鋼筋水泥澆築的森林裏嗎?肯定是不能的,只會成為街頭的乞丐罷了。而阿廖沙呢,他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但卻熬過來了,因為他有拼搏的精神,有堅強的信仰。

現在,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依賴,嘗試自己獨立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軟弱,向困難説一個“不”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他人給的一切,去嘗試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呢?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成為一個獨立堅強的人吧。

時代在進步,我們不可以退步,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童年》讀後感8

童年,像一顆甜蜜彩虹糖,閃爍着七彩的光芒;童年,像一杯可口的可樂,融合着記憶的味道;童年,像一塊香濃的巧克力,包裹着往事的回憶。

童年,是我們每個人最開心,心裏最純潔無暇的時光,那時,我們可以盡情玩耍,一切煩惱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看書,玩耍,爬樹,都是無拘無束,但是,高爾基的童年卻與眾不同,他3歲時就失去了父親,11歲時不得不自己謀生,一個僅比我們小1歲的孩子呀,就要承受着生活的重擔與打擊,但最後,他卻搖身變成了一個在文壇享有盛譽的大作家,為世人所敬仰,他為什麼會有着脱胎換骨的改變?我從高爾基的《童年》中找到了答案:

還記得五一去城際穿越時,前一天我剛看到高爾基在外獨自穿越城市的篇章,他穿越時由於身無分文,因此買不起食物和水,但是,他硬是靠着自己的毅力與耐心,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來到了一個碼頭,隨着一艘船離開了這裏,當時,我很想像高爾基一樣,自己獨立,堅強不屈,做一個永不放棄的人,但是,在隨後城際穿越的過程中,我將這個想法完全拋之腦後,到了濟南。

我們找不到旅館,沒有住所,那時,我急的原地打轉,停滯不前,根本不想解決對策,儘管我是城際穿越小隊的隊長,但是,我早已被困難打垮了,而隊員們則與我不同,他們都在積極地想辦法,我就顯得更加無能了,這也是由於我平常的鍛鍊少了,所以在緊要關頭之下才不能想出對策,多虧領隊事先預訂了一個旅館,把我們帶到了那裏,否則,我們就只能原地徘徊了,現在我想起來這件事,不禁會責備自己:“如果你是高爾基,面對他那惡劣的環境,你能撐過去嗎!”事實上,社會對每個人並不是公平的,但是,只有我們會自己來將不公平變成公平,用自己的智慧、勇氣與力量來改變自己當前的形勢,才會適應社會。

第一次讀高爾基的《童年》時,我發現高爾基雖然是一位大家,但是卻沒有用那些華麗的辭藻,而語句中也沒有什麼修辭方法,但是,這本書的字裏行間都透出了高爾基對現實的不滿與抗爭,將他的真情實感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這讓我很吃驚,我們平時在作文中都用了許多修辭手法,但沒有得到什麼好的效果,總是感覺空洞洞的,感覺不到自己的真情實感,讀了《童年》後,我才知道,其實寫作文並不是修辭手法用的多,作文就顯得充實,而是要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充斥於文字之間,用一個個神奇的漢字,來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才會寫出好文章。

童年,似一個茂密的森林,它包容着一切東西,我們在這片茂密的森林中,會遇到有利於我們的,和有害於我們的東西,關鍵在於,我們應將有益的東西吸收,讓自己的童年更加充實,自己的未來更加美好!

標籤: 讀後感 通用 童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eql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