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1

好幾次看到熱淚盈眶,喉處哽咽。好的故事,總是讓人忘記一切,全心投入其中,深受感動。我想我看到了一個一直勇敢、忠誠、寬厚的哈桑,一個懦弱、膽小最後變得勇敢,成為一個好人的阿米爾,童年生活的風箏不僅僅是兒時的遊戲,在無形中早已是親情、友情、愛情的象徵。

最初的懦弱與謊言讓阿米爾與自己的內心越走越遠,就像他的爸爸一樣是被拆成兩個的人,即便遠離故土,也沒有走出內心的牢籠。那個記憶中總是對他“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是阿米爾心頭永遠抹不去的愧疚與想念,而我相信,他們是個偉大的民族,相信真主的懲罰,相信謊言的罪過,戰火紛飛之中,阿米爾仍然義無反顧地踏上能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最後為索拉博(哈桑的兒子)成為一個追風箏的人。

在謊言與祕密、背叛與寬恕的世界裏,為哈桑感動,為阿米爾感動,為爸爸感動,為拉辛爾感動,他們不是完美的人,但身上都有讓人欽佩的地方,他們具有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質。

書中的時間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如今的新世紀伊始,故事的發生彷彿就在眼前,社會等級,戰爭連天,主僕關係,種族清掃,國與家的關係,動盪的歲月裏受苦的百姓,距離我們不遠,卻又像另外一個世界,這種真實存在未免讓人太過心痛。只願世界和平,戰爭不再有~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2

在走向電車站的這十分鐘路程裏,我在竭盡全力地想,要為這《追風箏的人》寫一個什麼樣的簡短的讀後感。我會為它寫一個長篇,一定會的。

我可能會説“我是幸運的,在人生最恰當的時期,讀到這樣一本書。不早不晚,剛剛好。‘真主’早已為我指明瞭方向”,不及。

我可能會説“作者水平出神入化!作品奇佳!其之引人入勝,讓我沉浸其中,充滿喜怒哀樂。或憂愁,或激奮,或悲傷,或緬懷。無法自拔。讓所讀之很多其他作品都相形失色”,不及。

我可能會説“這裏充滿了人性的背叛與救贖,而我,讀到了一點兒自己。深受感動”,不及。

“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這兒有一條重新成為好人的路”,若是引用了呢:“為你,千千萬萬遍。”我憶起了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和他的兔脣。或者,還有一直浮現在我腦海的他的忠誠的面容和堅定的眼神。那足以殺死一切邪惡。

阿米爾在最後的“我追”中成功解脱了自己。他追的是風箏。風箏上所承載的情感卻無比之複雜。友情,親情,愛情。無以言表。它也隱喻了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徵。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去追,保護她,或者打敗他。因為這樣可以讓心靈得到真正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對阿富汗斯坦人與阿富汗斯坦文化的悲憫描繪,讓我重新定義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他離我們不遠,很近。

願阿富汗永遠和平。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3

今天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觸動了兩次。一次是在阿米爾看到哈桑被欺負之後又冤枉他偷東西想趕他走,但是哈桑看着阿米爾低着的臉竟然認了的時候,我被這兩個少年觸動。那是個不平等的社會,身為普什圖少爺的阿米爾從來沒有把身為哈拉扎僕人的哈桑真正當作朋友,他只是依賴他又戲弄他到最後徹底背叛他;而善良又誠實的哈桑一直都拿阿米爾當朋友,對他忠心耿耿。最後導致了不知所措的少年阿米爾的精神受損,懷着多年的慚愧罪行痛苦度日,這是阿米爾的悲劇。哈桑一個勁的傻瓜式的忠誠,從不計得失,最後也傷害了自己,這是哈桑的悲劇。兩個兒子之間的主僕關係,阿米爾要將哈桑趕出去但是這個對大家做過很多正義的好事的父親卻不能勇敢站出來保護哈桑,他做的善事大概也是在救贖自己吧,這是這位父親的悲劇。總的來説,是這個種族不平等的病態社會的悲劇。

又一次觸動是在阿米爾看着哈桑和兒子的照片回憶小時候和哈桑一起度過的快樂和悲傷的經歷的時候。快樂是如此的温馨,背叛是如此的殘忍。命運是如此的不公,連同哈桑的兒子的命運。回憶是可怕的,快樂的回憶能讓你為之歡喜好一陣子,但是痛苦的回憶能讓人像曾經歷時那樣痛徹心扉,且持續壓抑很久。所以在人生路上少犯一些錯誤,多一些讓自己無悔的事情,對以後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不要讓一時的貪慾殘害了你的未來。對待遺憾的事情要防微杜漸,救贖自己的靈魂也要趁早,莫讓愧疚一步步迫害你的生活。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4

作者用插敍倒敍的方法敍述着一個時代的故事。這本書比歷史書更加富有人味(整本主要圍繞着作者與哈桑,父親,拉辛汗,阿里的故事展開,人物的遭遇和重大歷史事件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比心理書更加具體。

沒有刻意的拔高主人公形象,增加主人公光環。作者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有着直接和間接的描寫:“有時候我希望他別給哈桑買,希望他最疼我。”“我就是草叢裏的毒蛇,湖底的鬼怪”。比虛構類小説更加真實:流血,衝突在當今都還存在。本書結合歷史大背景,沒有過多的渲染戰爭的陰霾,只是用幾個片段,我們也嗅到了流離失所的淒涼。亂世才能突出太平盛世的美好,更加警醒了我們,珍惜當下。也沒有故意美化結局,而這個結局也是生活中最大可能性的結局,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

伏筆很好,前後呼應。特別的是譯者非常棒,將這本書翻譯得很接地氣,不乏很多地道的象徵詞。如果説實在挑出點什麼的話,就是人物之間戲劇般的宿命糾葛。作者與哈桑,作者與阿塞夫。追風箏的人究竟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也許風箏象徵着自由,追風箏,也追求着自由,國家的自由,人身的自由,表達愛的自由。也許象徵着一種執着的信念。只有不怕沾滿玻璃的繩割破手,不擔心自己輸掉,搶不到風箏。分析形勢,不懈怠,勇於相信自己才能獲得成功。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5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在那個人權不平等的國度,人性的弱點被無限放大,自私,貪婪,懦弱,嫉妒。阿米爾與哈桑這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兩個人,是朋友?是玩伴?亦或者是其它,在兩個人的心中,對方的定義不一樣,在哈桑心中阿米爾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阿桑忠誠於這段友誼,勇敢的保護他最要好的朋友,把朋友看的比自己還重要;然而在阿米爾的心中,阿桑不過是他的一個玩伴或者是照顧他的一個僕人而已,他沒有珍惜兩人之間的感情,甚至因為他的嫉妒與懦弱親自扼殺掉了兩個人的友情。不過説阿米爾自私有點過,小孩子都渴望被愛的多一些,尤其是當他身邊只有父親時,他希望得到的是父親全部的愛,他希望自己是父親眼中的驕傲,他希望父親的眼光始終關注的是自己。在沒有達到他希望的時候他沒有安全感,所以部分的性格可能由此而來。文中的父親是一個樂善好施之人,是一個堅強勇敢之人,是阿米爾心中的英雄,指引他前行的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吧!尋找哈桑的兒子並想要扶養他長大,路途並不容易,反而讓阿米爾的心中更加坦蕩,可以是一種救贖,只有這樣才真正的打卡了他心中的結,對於阿桑的的愧疚......

追風箏,可能歸根結底是追尋人性中的真善美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6

在閲讀《追風箏的人》時,當阿米爾決定踏上贖罪的道路,回到戰亂的阿富汗尋找哈桑時,我還在期盼,在阿米爾推開門的剎那,出現的是年邁的哈桑仍在等待着阿米爾來尋他,哈桑將以久違的擁抱來寬恕他,可是,結局卻是哈桑已經與世長辭,時間的流失無限的延長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道路。

悲劇存在的意義在於什麼?

魯迅曾説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可以是愛,正義,忠誠,責任,也可以是感恩、拼搏、夢想……其實,使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從來就是難以一一羅列的,他們默默地潛伏於人們的心中,通過各種方式外化於形,從而讓他人有所體會與觸動。悲劇的作用就在於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遭到毀滅的痛心與歎息,同時引導讀者對悲劇發生的原因進行反思與共勉。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構成人生挫折或釀成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樣的,除去無法違背的客觀現實外,人性的弱點是不可否認和迴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書中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對阿米爾的懦弱、自私、軟弱、逃避心理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點。

最後,還是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為正能量的結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裏想的都是它。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7

我總是糊里糊塗地想,自己怎麼總能成為幸福的人,一次又一次在感情相連的書中獲得滿足。我也討厭阿米爾的不夠勇敢,但是那不是缺點,生活本就要順其自然,你何必要強加虛偽的東西來矇蔽旁人的雙眼,自己的真實。

突然之間,發覺自己的淚腺不是好久不用,而是未曾如此感動,為哈桑的忠誠,為索拉博的那一句厭倦了感動。我深刻地記着這世界最大的罪惡是盜竊,當你殺了一個男人,你就剝奪了一個兒子的父親,一位婦人的丈夫。而説謊更是剝奪了旁人知道真相的權力。可每個想要,並且竭力要生存的人,誰不是這當中的罪人,不是這般就是那般。

文中那些戰爭是多麼的可怕,殺人狂魔的眼裏除了鮮血再沒有別的,我討厭壞人,也一直在心裏期盼阿塞夫可以為這送命,可好人總是沒有神的庇佑,反倒是反反覆覆遭人唾棄的壞人時常粉墨登場,雖然他最後的結局是如我所願,可那麼多條被他殘害的生命他是嘗還不起的。看了這麼久,才幡然醒悟,有錢的人又能如何,在戰爭面前依舊是落魄的。高尚的教授隨時能變成乞丐,受人尊敬的醫生,工程師,法官為了生存也變成了跳瘙市場的一員。沒有人是可以一生都能春風得意,人們能接受的不過是生存帶來的一切徵兆。它讓我看到了真實,人們身上的突如其來,看到了戰爭,那扭曲的狂歡,看到了空虛,在救贖與被救贖之間的搏鬥。原來生活就是這樣,意料之外,沒有情理之中。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8

人的一生其實是個不斷尋找愛與認同的過程,阿米爾的童年一直都在渴求得到父親的寵愛,可父親的嚴厲和苛求帶來的只是痛苦。上一代的強勢壓制着下一代的發展,阿米爾顯的是那麼卑微和渺小在父親那孔武有力的光環之下。

突然而然的記起了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主角説的一句話:我原諒我的父母,原諒他們生下我卻沒有教我如何去表達。同樣是一個在童年中缺失愛的可憐人,在以後的人生過程中一直被“什麼是愛、如何去表達”所困惑,其實一直以來他是殘缺的。而我們所有人,終其一生的努力,不過是像他們一樣修復人格中的自我殘缺。

我由衷的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父母的至寶,孩子可以親暱的在父母懷裏打滾,撒嬌的説着“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滿眼處盡是辛福而不是畏懼。多麼希望在每天上學的早上,父母能摸着孩子的頭,滿懷欣慰的給予孩子一個温柔的懷抱,説出那抹不開面子的情話:孩子其實你是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驕傲。

我夢到花兒再次在喀布爾街頭盛開,音樂再次在茶屋響起,風箏再次在天空飛翔。我想我也做了一個夢,夢中我變成了一個蜻蜓,穿過了家裏的晾衣架、濕潤的田野、清澈的池塘,最後停在了那些年塵土飛揚的操場,我看到年少的我半蹲在地上二個小夥伴拉着我狂奔,頓時塵土飛揚歡樂聲充斥着整片天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9

追風箏的人,將人類的偉大與懦弱、知足與貪婪、善良與殘暴、忠貞與謊言體現得如此淋漓盡致,讓人情不自禁地反思自省。

從阿米爾與哈桑,阿米爾與索拉博之間的千絲萬縷,讓人們享受着兄弟手足之情,血溶於水之感,為你千千萬萬遍。教導人們要尊重並珍惜身邊的每個人,為彼此要勇於挑戰,敢於承擔,樂於奉獻。也要保持真誠,信守承諾,積極交流。

我欣賞阿米爾與拉辛汗的微妙切合,兩者之間或是朋友,亦或是師生,更甚是父子母女,一個微不足道的言辭舉止都會給別人的人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或許這正是在教會我們這些即將為人父母亦或已成父母之人在教育子女時,多點耐心,少點苛刻;多點肯定,少點打壓;多點鼓勵,少點批評。

我甚贊阿米爾與索拉雅的結合,這儼然成了愛情美好,勝過一切的有力證明。無論出生,無論過去,欣然接受,坦然面對,共同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彼此理解,支持,信任,風雨同舟。

最後,我欣喜我生活在一個美麗和平,國泰民安的國度,生活富裕,温飽不愁,安全無憂。我深知祖國的榮辱興衰,與每個國民都休慼相關,榮辱與共。我珍惜革命烈士給我創造的新中國,我熱愛我的生活,更熱愛我的祖國。我為正在顛沛流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人們祈禱,願你們能有個美好的未來,安定的家。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我追逐在路……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00字10

這本書對戰爭的描寫讓我震驚,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如此幸運。也憎惡美國,在全世界挑起來多少戰爭,像哈桑阿米爾這樣的普通大眾是多麼無辜,卻為戰爭背上最沉重的代價。很慶幸是一個好的結局,根本無法接受悲劇,哈哈!

整本書看下來,從未對阿米爾產生過如其他讀者那般的厭惡之情。誰的童年沒有過想要父母一句肯定的努力呢?只是阿米爾的嫉妒佔了上風。孩子其實是很敏感的人,記得我小時候對一個人很不喜歡,後面長大後才知道果然背後有一段故事。小時候的阿米爾也許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在爸爸面前贏過哈桑,也許也是如我一般的第六感吧!

看到最後哈桑的兒子因阿米爾計劃送他去恤孤院而自殺,驚覺孩子的世界多麼純粹,大人怎麼能忍心食言和欺騙。今晚才看過電影《找到你》,深覺養娃最重要的不是怎樣去優質培養,而是要如何全身心陪伴,如何去傾聽他們理解他們做好他們最重要最值得信賴最有安全感的人,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孩子自會學到你身上的諸多品質,這比花錢給她上最好的鋼琴班而不曾靜下來看一下孩子對鋼琴是否重要好得多。又想起《十人十年》,有人問柳傳志是如何培養孩子的?他簡單的回答:我們那個年代,從未刻意培養。也許他們只是看到我日復一日在努力做的事情,所以有了一種言傳身教的影響力吧!

感恩讀到這本著作。三體讓我看到宇宙的殘酷,追風箏的人讓我看到戰爭的殘酷,但他們又都保留了美好和希望,我也會懷着這份美好和希望,去生活。

標籤: 精選 讀後感 風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ydd3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