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張九齡 >

讀張九齡《望月懷遠》有感

讀張九齡《望月懷遠》有感

 讀張九齡《望月懷遠》有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讀過這首詩,是否給我們眼前呈現出這麼一幅畫面:“月亮從海上冉冉升起,漸漸愈加皎潔而圓潤。我知道,對如此美麗的景色,遠在天涯的親人正與我在此刻共同欣賞啊!我更知道,雖是彼此天各一方,她一定和我一樣,怨恨這長夜遙遙,和我一樣輾轉反側,夜不成眠,思念苦苦。息了屋裏的燈燭,讓這可愛的月光灑滿各個角落。我披了衣服步出房間,涼爽的露水滋潤着我的肌膚,遠方的親人,讓我親手把這輪美麗的皎月贈送給你吧!但願我回到房間入寢時,也能在甜蜜的睡夢中與親人相見。”

這就是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詩給人提供的一幅畫面。其中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千古傳唱的名句。此詩其景,乃為海上明月,其情,是詩人的相思。這種情景交融,與詩人的“滅燭望月”“披衣出屋”之舉,以及由相思演繹出的“贈月”和“夢佳期”的想象與嚮往,構成了一個靜謐幽美又宏闊的相思之境。但相思的對象這裏應提及一下,從詩的內容來看,顯然是指“情人”。值得玩味的是,這裏的“情人”不是指現實社會裏的所謂男女之情,而是親人。所以,在讀此詩的時候一定要加以區分,否則,會把整個詩看為是一首愛情詩,與詩人的意願怕是要背道而馳的。再者,詩人在詩文創作上,極力反對唐初沿襲的六朝綺靡的詩風,被歷代譽為“嶺南第一人”,從這首詩便可見出語言的樸實練淨,並無半點旖旎之氣。所以,我以為這並不是一首愛情詩,這不過是一首對親人或者家人的懷想之詩。這種懷想,寄予的是他深遠的人生慨望,甚至可以説,他所發出的聲音,也是類似與他境遇相同之人的共同心聲。這大概就是這首詩能夠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張九齡乃生長於仕宦之家,少年得志,弱冠之年便考取了進士。翩翩少年,意氣風發,裹挾了一股子強烈的忠君愛國的熱情,進士及第後,他闊步地邁向了蒼茫的宦海。環顧朝野,他亮出人生的第一把劍,就是在左拾遺任上,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要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的風氣,在選賢任能上,要不循資歷。但複雜齷齪的官場,豈是一紙上書所能掃除乾淨的。所以,他的`第一把劍,連閃光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折斷了。

不久,因為與主政者不合,便辭官返鄉。即使如此,詩人身上的鋭氣依然沒有脱盡,愛國情懷依舊,在返回家鄉廣東韶關期間,主持修築了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的暢通。這也是他亮出的第二把劍,可謂是劍光閃閃,政績卓然,得到了朝廷的激賞。但他並沒有因此得到提拔,而是到了唐開元六年,在宰相張説的推舉下,才回到朝廷,被任命為中書舍人。但這期間,詩人的官場生涯並不順利,由於受到張説罷相的牽連,又被調往外地任官。直到開元十九年,被唐玄宗召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和中書侍郎時期,他的才華方在唐玄宗眼裏得到了認可和讚賞,被唐玄宗贊為才學超羣,風度甚佳。三年後,也就是開元二十一年,運氣來了,被提升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丞相,開始主理朝政。詩人便如鷹展翅,大展胸中抱負,進行了一系列的施政改革,農業上引水種稻,軍事上反對窮兵黷武,吏治上選賢任能,不拘一格。對百姓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這些對大唐王朝的開元盛世,起到鞏固的作用,被後世譽為傑出的宰相。

詩人宦海沉浮,初衷不改,鋭氣不減,矢志不渝,應該算是政治上的一位鐵腕人物。就是這麼一位鐵腕人物,居然創作出《海上生明月》這樣情感充沛,細膩柔情之作。這叫我們想到許多類似的人物,諸如劉邦、李世民、毛澤東、陳毅、葉劍英等等。這些人,可以於心智角逐時的閒庭信步,卧薪嚐膽時的遠山凝望,戰場廝殺後的短暫棲息之際,情濤洶湧襲來,禁不住吟詠長歌,留給了後人一首首的傑出的詩篇。然而,正是這樣的時刻,才益顯他們本真的色彩,也是他們身上最具人性的一面。這與他們進行的官場角逐,戰場上的橫槍躍馬更令人稱道和喜歡。

對張九齡來説,他的《海上生明月》一詩,呈現出的便是他宦海角逐之際,疲累休憩之暇,對親人的真情流露以及與親人團聚的渴望。也可以見出這位叱吒風雲的宰相身上,那種鐵骨柔情的性格特徵。正是這一點,便襯托出他在指點江山,叱吒宦海之中所閃爍出的一縷人性之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zhangjiuling/olepw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