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張九齡 >

張九齡感遇其三翻譯

張九齡感遇其三翻譯

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勛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張九齡感遇其三翻譯,希望大家認真閲讀

張九齡感遇其三翻譯

感遇十二首(其三)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賞析

張九齡這首歌頌丹橘的詩,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頌》。因為屈原生於南國,橘樹也生於南國,所以他的那篇《橘頌》一開頭就説:“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其託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見。而張九齡也是南方人,但是他的謫居地荊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國的郢都),本來是著名的產橘區。在他的這首詩一開頭就説:“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託物喻志之意,尤其明顯,屈原的名句告訴我們:“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可見即使在南國,一到深秋,一般樹木也難免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而丹橘呢,卻“經冬猶綠林”。這一個“猶”字,充滿了讚頌之意。

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於獨得地利呢?還是出於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讚頌。因此詩人發問道:難道是由於“地氣暖”的`緣故嗎?先以反詰語一“縱”,又以肯定語“自有歲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歲寒心”,一般是講松柏的。在《論語·子罕》中説:“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劉幀《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特地要讚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

漢代《古詩》有一篇《橘柚垂華實》,詩中説橘柚“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表達了作者不為世用的憤懣。而張九齡所説的“可以薦嘉客”,也就是“冀見食”的意思。在“經冬猶綠林”,不以歲寒而變節,已值得讚頌;結出累累碩果,只求貢獻於人,更顯出品德的高尚。這樣的嘉樹佳果是應該薦之於嘉賓的,然而卻為重山深水所阻隔,為之奈何!讀“奈何阻重深”一句,如聞慨歎之聲。

丹橘的命運、遭遇,在心中久久縈迴,詩人思緒難平,終於想到了命運問題:“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看來運命的好壞,是由於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復始的自然之理一樣,是無法追究的。兩句詩感情很複雜,看似無可奈何的自遣之詞,又似有難言的隱衷,委婉深沉。最後詩人以反詰語氣收束全詩:“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人家只忙於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硬是不要橘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在前面,已寫了它有“經冬猶綠林”的美蔭,又有“可以薦嘉客”的佳實,而“所遇”如此,這到底為什麼?《韓非子·外儲説左下》裏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陽虎對趙簡主説,他曾親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難時,他們都不幫助他。因而感歎道:“虎不善樹人。”趙簡主道:“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只樹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這樣的“君子”,總不能説“慎所樹”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讚張九齡“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後一句,是説他的詩語言清新而簡練;前一句,是説他的詩意餘象外,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和聯想的餘地。讀這首詩我們不就很自然地聯想到當時朝政的昏暗和詩人坎坷的身世嗎!這首待平淡而渾成,短短的篇章中,時時用發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而詩的語氣卻是温雅醇厚,憤怒也罷,哀傷也罷,總不着痕跡,不露圭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生平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祕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説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羣,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着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説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為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成就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説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zhangjiuling/3mkg2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