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温庭筠 >

《經五丈原》 温庭筠

《經五丈原》 温庭筠

温庭筠的《經五丈原》 表達了作者對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惋惜與竭智盡忠的敬仰之情,同時也對後主劉禪和譙周的投降誤國作了辛辣的嘲諷。作品風格遒勁,氣勢雄渾,感情沉重,含藴深厚。

版本一

過五丈原⑴

鐵馬雲雕久絕塵⑵,柳陰高壓漢營春⑶。

天晴殺氣屯關右⑷,夜半妖星照渭濱⑸。

下國卧龍空誤主⑹,中原逐鹿不因人⑺。

象牀錦帳無言語⑻,從此譙周是老臣⑼。[1]

版本二

經五丈原⑴

鐵馬雲雕久絕塵⑵,柳營高壓漢宮春⑶。

天清殺氣屯關右⑷,夜半妖星照渭濱⑸。

下國卧龍空寤主⑹,中原得鹿不由人⑺。

象牀寶帳無言語⑻,從此譙周是老臣⑼。

【註釋】

⑴過:一本作“經”。五丈原: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用武、勞竭命隕的古戰場,遺址在今陝西省岐山縣南斜谷口西側。

⑵鐵馬:鐵騎,指強大的軍隊。雲雕:指畫有虎熊與鷹隼的旗幟。絕塵:指行軍速度極快。雕:一本作“騅”。久:一本作“共”。

⑶柳陰:一本作“柳營”,即細柳營,西漢周亞夫屯兵之地,這裏比喻諸葛亮的軍營。漢宮:指西漢長安宮殿。營:一本作“宮”。

⑷殺氣:戰爭氛圍。關右:函谷關以西的地方,在今陝西省中部地區。晴:一本作“清”。

⑸妖星:古人認為天上若有彗星或流星一類的東西出現,就預示着災難的降臨。

⑹下國:指偏處西南的蜀國。卧龍:指諸葛亮。誤:一本作“寤”。

⑺中原逐鹿:爭奪政權,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逐:一本作“得”,得鹿比喻在奪取政權的鬥爭中獲得勝利。因:一本作“由”。

⑻象牀錦帳:五丈原諸葛亮祠廟中神龕裏的擺設。錦:一本作“寶”。

⑼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今四川閬中)人,曾任蜀漢光祿大夫,在諸葛亮死後深得後主劉禪寵信。蜀漢炎興元年(263年)魏入蜀,勸劉禪降魏,遂被封為陽城亭侯。在晉官至散騎常侍。老:一本作“舊”。

【白話譯文】

雲旗飄戰馬嘶塵頭滾滾,大軍浩蕩直奔長安古城。

函谷關西戰鼓號角正響,一顆將星墜落渭水之濱。

蜀國卧龍空自忠心耿耿,統一大業終究難以完成。

神龕裏的遺像默默無語,只好讓那譙周隨意而行。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詠史詩。詩題表明此詩是詩人路過五丈原時因懷念蜀漢名相諸葛亮而作。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春,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屯兵,與魏軍相持於渭水南岸達一百多天。八月,遂病死軍中。一代名相,壯志未酬,常引起後人的無窮感慨。杜甫曾為此寫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温庭筠也出於這種惋惜的心情,當路過五丈原諸葛亮祠廟時,寫了這首詩。

賞析

此詩開頭氣勢凌厲。蜀漢雄壯的鐵騎,高舉着繪有熊虎和鷙鳥的戰旗,以排山倒海之勢,飛速北進,威震中原。“高壓”一詞本很抽象,但由於前有鐵馬、雲雕、柳營等形象做鋪墊,便使人產生一種大軍壓境恰似泰山壓頂般的真實感。“柳營”這個典故,把諸葛亮比作西漢初年治軍有方的周亞夫,表現出敬慕之情。三、四兩句筆挾風雲,氣勢悲愴。“天晴殺氣”,既點明秋高氣爽的季節,又暗示戰雲密佈,軍情十分緊急。在這樣關鍵的時刻,災難卻降臨到諸葛亮頭上。相傳諸葛亮死時,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墜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詞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齎志以歿的無比痛惜。

前四句全是寫景,詩行與詩行之間跳躍、飛動。首聯寫春,頷聯便跳寫秋。第三句寫白晝,第四句又轉寫夜間。僅用幾組典型畫面,便概括了諸葛亮最後一百多天裏運籌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壯,深沉動人,跌宕起伏,搖曳多姿。温庭筠詩本以側豔為工,而此篇能以風骨遒勁見長,確是難得。後四句純是議論,以歷史事實為據,悲切而中肯。

標籤: 温庭筠 五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entingyun/rw0k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