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勃 >

王勃《滕王閣序》教學設計

王勃《滕王閣序》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王勃《滕王閣序》教學設計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及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2. .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3掌握“故”、“盡”、“屬”、“即”等實詞,體會“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4. 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總結歸納法

2、讀註釋,疏通文意,體會駢文特點。

3、 利用句式特點理解實詞的義項及虛詞的作用。

情感與價值觀:

1 、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薰陶。

2、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3、“居卑位而有為”的蓬勃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用富麗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

廓壯美的山川秋景,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於沉淪的複雜感情。

2、辯析“故、盡、屬、即”等多義詞的詞義。

教學難點

1、學習文章事、景、情融於一體的寫作技巧。

2、指導學生背誦2——5段。四、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設計: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大地上,積澱了五千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亭台樓閣比比皆是。在眾多的人文景觀中,“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其精美的建築流傳千古,更因名人的遊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含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黃鶴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

二、解讀《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譯文:高高的滕王閣正對着江心小洲,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着鸞鈴馬車,掛着琳琅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閣內畫棟珠簾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悠閒的白雲,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經過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恆地東流。)

三、解題

1.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於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3、王勃及文章寫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才華早露,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侍讀,兩年後因一篇《檄英王雞》的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因擅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徑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閻某在滕王客上歡宴羣僚和賓客。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了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兩個月後,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四、誦讀課文

1.放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3.指定7名學生朗讀課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節奏。

明確:①四字句的讀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五、初步感知課文

1.學生集體朗讀課文一遍。

2.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字句。

3.思考:從內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説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

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並試背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四兩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本文全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此序當為贈序而非書序。聚散之因緣,登高之見聞,賢主嘉賓之寒暄,舊識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贈序之應有之義。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捨結構,則頗見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緊扣題意。文因餞別而作,但對於宴會之盛僅略敍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脱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闢出了自家新徑。結構圖:

二、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概寫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突出人傑地靈。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歷史久遠。(時)

星分地接,襟帶控引――由天及地,宏偉遼闊。(空) 地 靈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由物及人,資源寶貴。(物) 人 傑

主賓尊貴,俊採星馳——由文及武,盛會空前。(人)

文章開始不寫樓台,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敍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也緊扣照應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第二部分(2——3):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1.色彩變化之美——文章不惜筆墨,濃墨重彩,極寫景物的色彩變化。

如 “流丹”, “聳翠”, “青雀”“黃龍”無不色彩繽紛,搖曳生輝。

“潦水盡寒潭清,煙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於靜止畫面色彩,着力表現水光山色之變化,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 “寫盡九月之景”。

這句是因果性的推論。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兩個有代表性的特徵來寫秋天,寫水寫山,動靜結合,如詩如畫。

2.遠近變化之美——作者用電影手法,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體現了作者立體化的審美觀,把作者帶進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讀者和景物融為一體,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 近景

“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 中景

“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淼的 遠景

3.上下渾成之美。

“層巒聳翠”四句,借視角變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裏城外,相與為一,不可分離,體現了作者整齊劃一的審美觀。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 “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秋水碧而連天,長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絕唱。

4.虛實相襯之美。

“漁舟唱晚”四句,寫的`是生活之樂和自然之樂。憑藉聽覺聯想,用虛實手法傳達遠方的景觀,使讀者開闊眼界,視通萬里。實寫虛寫,相互諧調,相互映襯,極盡鋪敍寫景之能事。

(二)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一反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三)部分是怎樣將敍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高聳入雲,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歎為觀止。

〓“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無比愉悦的心情。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兩個短句,點明瞭時令,格調高亢嘹亮,領起下面對秋景的描繪。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兩個四六句,“四字”托出敍述主體,“六字”作描繪、渲染,意在指出閣在山水形勝之地

〓“繡闥”,是由外至裏;“俯雕甍”是由上視下。用三字句,加快節奏。僅用六個字,就極簡練概括地寫出登閣的情景,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兩句,寫登高望遠所見山川之美。

〓閻撲地”“舸艦彌津”兩個四六句,極寫人煙之盛,“舸艦”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氣象。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又變而為四字句,轉寫自然景物,繪出雨後天晴的景色,由此引發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唱,將對滕王閣的景物描寫推向高潮。

〓舟唱晚”,寫生活之樂;“雁陣驚寒”,寫候鳥之歌。社會與自然各具情趣,又融為一體

作者寫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於事於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小 結:

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

第三課時

一、課文分析

第三部分(4~~5):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扣“宴會”

1.典故鑑賞。

〓“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

〓“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難成,流露出嗟卑歎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馬援”(窮…老…)→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北海”“東隅”→不甘沉淪

〓“孟嘗”∕“阮籍”→反襯自己堅定意志(正用∕反用)

〓“終軍”→表示請纓無路

〓“班超”“宗愨”→表投筆從戎、乘風破浪的志向

〓楊意”“凌雲”∕“鍾期”“流水”→感懷才難用、知己難遇

明確:典故使課文內容充實,聯想豐富,語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練,加強了文章表達效果。

2、句子鑑賞

〓暢”和“遄飛”,都表明興致高昂,情緒激動。

〓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寫管絃之盛,歌聲之美。

〓四美具,二難並”三字短句變換節奏,心緒也為之—轉,由喜悦漸生悲慨。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放開一筆,視野又擴展到宴會之外,感情亦隨之昇華,為下面的抒情張本。

〓“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兩句是虛寫,表面上是“望”“看”,實際上是在想。這裏用了雙關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長安,由雲海而想到東北的吳會,日下即長安,雲間即吳會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進一步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面的感慨,即:“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兩個四六句,一問一答,答非所問,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兩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寫自己報國無路,濟世無門,言辭哀婉。情意綿綿。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這是比較現實的認識,將人生的窮通得失看作常態;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以此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言之鑿鑿;“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反問有力。“非無”“豈乏”,一個否定判斷,一個反詰論述,行文搖曳生姿。然後以“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作結,總束上文,開啟下文。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評析: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歷來有志之士對自己的理想總是能儘量克服一切困難執着地追求,即算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強調“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王勃此時懷才不遇,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句中“老當益壯”“白首之心”“窮且益堅”“青雲之志”現均可作成語使用。

——作者將“老”和“壯”,“窮”和“堅”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一種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觀。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作進一步的補充,同時也表現了樂觀開朗的情懷。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以超越空間為喻,“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趕時間為喻,都表現出了不甘沉淪的豪情壯志。

〓“孟嘗高潔”“阮籍猖狂”兩個四六句,微譏孟嘗,非議阮籍,來反襯自己堅定的意志。

第四部分(67):述自己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扣“餞別”

1鑑賞

〓“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是自謙之詞,如此簡單地給自己定位,其複雜心情一言難盡。

〓“等終軍之弱冠”兩個四六句,又避開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寫懷。先以終軍自比,表示請纓無路;再以班超、宗愨自許,表示投筆從戎、乘風破浪的志向。這兩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書生”的決心。

〓“路出名區”的四個六字句,以平穩的語氣,含蓄地敍述了自己棄官事父,得以結識各位嘉賓的人生際遇。

然後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親的教誨和今日拜謁閻公,都是值得高興的事。

〓“楊意”“鍾期”兩個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歎懷才難用和知己難遇。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寥寥數語,寫盡古今盛會曲終人散、無跡可尋的淒涼。

〓“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羣公”,歸結到寫詩做序的本事上來,從對宇宙人生的無限感慨中回到現實情境。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是説自己不避淺近,先寫了序和詩;

〓“請灑潘江,各傾陸海”是期望在坐的嘉賓各展文才,各賦所懷。全文在這種禮讓中結束,不失分寸,非常得體。

2小結

第六段在繼續慨歎人世不平的同時,又有峯迴路轉之筆,抒發了作者運舛志

不衰,、正視現實、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第七段除繼續抒發自己抑鬱情感、表明自己的遠大志向外,以謙恭的筆調,表明了自己對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鋪敍美景之後,以騰挪跌宕的筆勢,由逸遊的豪興,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着態度。“望長安於日下”四句抒寫了遠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從關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老當益壯”幾句,勉勵同仁不要因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鵬”作比,表明凌雲之志,又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時,又反用“貧泉”“涸轍”、阮籍之典,説明處困頓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壯志彌堅。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揚升沉的情感發展軌跡,披露了交織於內心的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奮進與失意的複雜情感。

話 題: 失 意 者 的 悲 歌

1、之辭是本文的一個幌子

剛才我們已經説到王勃並非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在那樣的場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筆來就大發其牢騷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眾賓愛悦。“人情練達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為了應景,説白一點,就是讓大家高興。閻某人重修滕王閣,至少是為了説明當時的洪州物阜民豐、太平樂業的政治,而集會羣英,自然是一種標榜。王勃清楚地瞭解這種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辭。

板書:“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人煙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們的眼簾。

“人傑地靈”、“勝友如雲”、“高朋滿座”、“雄州霧列”、“俊採星馳”、“騰蛟起鳳”

-----面對人才輩出,賢士如雲的洪州,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百姓樂業,天清氣淨的風俗畫卷。

2、失意人生的悲歎是文章的本質

正像《岳陽樓記》一樣,文章本來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載體。范仲淹説“前人之述備矣”,那是為了直接進行體物寫志,王勃要對滕王閣進行一番描寫,那是因為具體環境的要求,文章的原題就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閣餞別序》,所以,王勃在自己的錦繡文章的關鍵之處馬上用“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板書)一語轉入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描繪中來。且看王勃的內心世界。

A宇宙沒有窮盡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據説,王勃曾撰《周易發揮》五卷,對推步歷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歲歷》。中國古代的術數之學,強調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定數,人的命運也是自己無法控制的,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王勃的這兩個句子表明他深受術數之學的影響,從而造成他內心的悲涼的根本。

B人生難免失意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嗟乎,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孤獨無依中的悲涼心境徹底透露出來。舉目無親,沒有人理解,這種感受豈止一天兩天?

C壯志難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有懷投筆”卻“無路請纓”,

-----兩句話説盡了壯志難酬的痛苦。所以,他一方面只能為馮唐、李廣、賈誼、梁鴻等人的不得志而歎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嘗、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轍之魚以強作樂觀開朗,或者以“酌貪泉”而仍然能夠保持純正本色來自勉。這是多麼無奈和痛苦的強顏歡笑啊!

不僅如此,他還要把自己的痛苦隱得更深,帶着滿臉歡笑説自己“喜託龍門”,説閻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作序,可謂曲盡衷腸。

三、寫作特點分析

1.句式錯落,節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啟承轉合。一般來説,二字句用於抒情(文中有兩處:“嗟乎”“嗚呼”),三字句、四字句用於一個話題的開始或轉折。六字句或七字句連用,為平實的敍述;四六句或六四句連用,為敍述或抒情的展開部分。僅有一個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頓。這樣,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轉。

2.駢儷藻飾,辭采華美

駢是“兩馬並駕”的意思,儷是“男女成對”之意,駢儷就是使用對偶句,是駢文的共同特點,但這篇序文尤為突出。全篇採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即一句之中,平節和仄節交替;上下聯之間,平節與仄節相對。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對偶的情況,下面舉幾個別的句式。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為:“仄仄仄(於)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於)仄仄,仄仄平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為:平仄仄(於)平平,仄平平(於)仄仄。(以上“覺”“識”“屈”“曲”“乏”“落”“一”“色”“極”“日”為人聲字,算仄聲;“共”古代為平聲字,“暇”古代為去聲字。)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寫出來的句子當然抑揚頓挫,富於樂感,富於詩意。

藻飾是指運用色彩濃豔、華麗典雅的詞語,來裝飾文句。這篇序文,如“物華天寶”“俊採星馳”“紫電清霜”“鐘鳴鼎食”“青雀黃龍”“睢園綠竹”“鄴水朱華”等,都是講求辭采的典型例子。這樣,使文章辭采華美,賞心悦目。

3.運用典故,簡練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強論證的作用外,還能以古比今、借古寫懷,可以使文章內容充實,聯想豐富。語言簡練,風格典雅。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來敍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運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有的是正用,如“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典故的運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四、文言字詞歸類

(一)、重點字詞

1地接衡廬 接:接壤

2襟三江而帶五湖 襟、帶:名詞用作動詞,連接、環繞的意思。

3雄州霧列,俊採星馳 霧、星:名詞作狀語,像霧一樣、像星一樣。

4賓主盡東南之美 盡:全都是,形容詞作動詞。美:形容詞作名詞,俊傑。

5千里逢迎 千里: 數量詞作名詞,遠道而來的客人。

6高朋滿座 高:尊貴、

7青雀黃龍之軸 青雀黃龍:名詞作動詞,雕有青雀黃龍頭形

8徹區明 徹:普照

9驚寒 驚:被……驚擾

10維九月,序屬三秋 序:時間。屬:是。維:介詞,在

11水盡而寒潭清 而:因而。盡:乾涸。寒:寒冷。清:澄清

12光凝而暮山紫 煙光:山嵐。紫:呈現紫色。

13岡巒之體勢 即:依附。體勢:態勢,形勢。

14四美具 具:具有,都有。

15二難並 並:會聚一起。

16窮睇眄於中天 窮:望盡。中:最高處。

17圾娛遊於暇日 極:盡情。娛遊:歡樂。

18屈賈宜於長沙 屈:被……貶謫。

19所賴君子見機 賴:依賴。

20窮且益堅:且:反而。

21不墜青雲之志 墜:拋棄。

22一個書生 介:個

23等終軍之弱冠 等:等同。弱冠:指二十歲,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24有懷投筆 懷:心思。

25奉晨昏於萬里 奉:侍奉。

26接孟氏之芳鄰 接:結交。

27勝地不常,盛宴難再 勝:美好。再:第二次。

28蘭亭已矣 已:過去。

29幸承恩於偉餞 於:在。

30是所望於羣公 是:這。於:對。

31敢竭鄙懷 竭:使動用法,使……完全表露出來。

32:台隍枕夷夏之交(動詞,倚,據)

33:儼驂騑於上路(形,高)

34:聲斷衡陽之浦(名詞,水濱)

35:遙襟甫暢(副詞,剛,頓時)

36:氣凌彭澤之樽(動詞,超過)

37:天高地迥(形容詞,遠)

38:識盈虛之有數(名詞,定數)

39:命途多舛(形容詞,乖違,不順)

40、引:恭疏短引(書寫,撰寫;序)

41:一言均賦(動詞,鋪陳)

(二)、一詞多義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形容詞,舊)

②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連詞,所以)

③桓侯故使人問之(副詞,特意)

④既克,公問其故(名詞,原因)

2、盡:

①賓主盡東南之美(副詞,全,都)

②潦水盡而寒潭清(動詞,沒,乾涸)

③則智者盡其謀(動詞,全部用出)

④聊乘化以歸盡(動詞,完,盡頭)

3、屬:

①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動詞,是,屬於)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名詞,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屬(動詞,在,掌管)

4、即:

①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動詞,依附)

②胡天八月即飛雪(副詞,就)

③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連詞,則,就)

5、引:

①控蠻荊而引甌越(動詞,連接)

②恭疏短引(名詞,序)

③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動詞,帶領)

④引次江北(動詞,後退,退卻)

6、窮:

①窮島嶼之縈迴(動詞,窮盡)

②窮且益堅(名詞,困厄,處境困難)

③日暮途窮(動詞,阻塞不通)

④不忍窮竟其事(動詞,窮究,追究到底)

7、數:

①識盈虛之有數(名詞,定數)shù

②一曲紅綃不知數(名詞,數量)shù

③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名詞,技術)shù

④呂師孟叔侄為逆(動詞,數落,列舉罪狀)shǔ

⑤公子親數存之(副詞,屢次)

8、趨:

①他日趨庭(動詞,快走)

②入而徐趨(動詞,小步快走,表示尊敬)

③今背本而趨末(動詞,趨向,奔向)

④使者馳傳督趨(動詞,通“促”,催促)

⑤趨令銷印(副詞,通“促”,趕快)

9、且:

①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連詞,可是)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詞,將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副詞,姑且,暫且)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哉(連詞,尚且)

⑤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副詞,將要)

10、矣:

①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語氣詞,相當於“了”)

②前人之述備矣(語氣詞,相當於“了”)

③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語氣詞,表示疑問)

(三)詞類活用

1、襟、帶:襟三江而帶五湖(意動用法,以……為襟,以……為帶)

2、下:徐孺下陳蕃之榻(使動用法,使……放下來)

3、騰、起:騰蛟起鳳(使動用法,使……騰空,使……起舞)

4、屈:屈賈誼於長沙(使動用法,使……受委屈)

5、竄:竄梁鴻於海曲(使動用法,使……出走)

6、星:雄州霧列,俊採星馳(名作狀,像流星一樣)

7、目: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名作動,看,望)

8、盡:賓主盡東南之美(副作動,都包括)

9、美:賓主盡東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四)句式

1、物(有)華天(有)寶(省略句)

2、十旬休假,勝友如雲(聚集)省略句)

3、漁舟唱(於)晚,響窮彭蠡之濱(省略句)

4、所賴君子安(於)貧(省略句)

5、童子何知(賓語前置) 6、纖歌凝而白雲遏(被動句)

7、懷帝閽而不見(被動句) 8、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介詞結構後置)

9、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介賓結構後置)

(五)成語

漁舟唱晚 雁陣驚寒 萍水相逢 興盡悲來 高朋滿座

命運多舛 達人知命 天高地迥 人傑地靈 老當益壯

佈置作業:背誦詩歌

附、唐高宗三歎王子安

唐李治繼位,是為高宗。高宗在位期間,為王勃之才三歎傳為佳話。

王勃,字子安,十四歲不到就去應舉。應試之日,到考場用眼四觀,見全是年長公子,束髮秀才,白首童生,惟獨自己還是一個孩童。當主考官點名點到王勃時,見其長衫拖地,乳臭未乾,一臉稚氣,心中頗有幾分不快。王勃非常聰敏,見狀,連忙上前叩拜施禮,説“宗師爺在上,學生龍門王勃前來參拜聆教。”這幾句話,聽者頗覺字字順耳。主考官此時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藍衫拖地,怪貌誰能認!”王郎仗膽反譏:“紫冠沖天,奇才人不識。”主考官笑,再戲謔道:“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王郎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主考官竊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龍門神童,準考。”

王勃赴考高中後,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後,才思泉湧,筆端生花,撰《宸遊東嶽頌》、《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聖聽。高宗見此兩篇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與楊烔、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並推為首位。

不久,沛王賢聞其名,如為沛王府修撰,十分愛重。沛王賢,周王顯,均是貪嬉少年,相與以鬥雞為樂,不惜千金求珍禽,以較高下。二王素來喜歡與王勃談笑,每次鬥雞時,必請王勃一道暢飲歡宴。王勃仗着文才,戲為《檄英王鬥雞文》,

不料此文傳到高宗手中,聖顏不悦,讀畢則怒而歎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行諫諍,反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於是,王勃被逐。

這樣,過了些年頭,到了上元二年(675年)冬,長安城裏都傳頌着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唐皇一掃成見,連聲歎道:“好詩,好詩!做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做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高宗喟然長歎,自言自語:“可惜,可惜!”

王勃一序傳千秋

王勃登閣作序的傳説故事,梗慨如下:

王勃被逐王府,父親王福 受到牽累,貶遷南海炎熱之鄉的交趾為官。上元二年(675),王勃從山西動身,萬里迢迢去看父親。坐船逆長江而上,來到江西與安徽地界。在彭澤縣東北,東流縣西南,有一座馬當山,形勢險峻。王勃的船到馬當,突遇風浪。船不能開。王勃問:“船已到什麼地方?”艄公説:“已到馬當山下。”於是,避風馬當山廟下,船上人都登岸縱覽風光去了。

王勃也到廟裏觀瞻了一番,又賞玩江景多時,正想回船去,突然見一位老者坐巨石塊上,鬚眉皓白,貌若神仙,王勃整衣向前,與老人作揖,老人遙指,問:“來的是王勃嗎?”

王勃大驚,説:“正是,不知長者何以得知?”老者説:“明日重九,滕王閣有高會,若往赴宴會,作為文章,足垂不朽。”

王勃笑,答;“老丈有所不知,此地距洪都六七百里,一個晚上那裏到得了呢?”老者也笑道:“你只管上船,我當助清風一帆,使你明日早達洪都。”

王勃肅然起敬,問:“拜問老丈,你是神還是仙?“

老者笑而遠遁。隱隱聽見“吾即中源水君“。只覺祥雲縹緲,瑞氣盤旋,腳底下船箭一般朝鄱陽湖方向而去。果然是: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

第二天一早,正是九月九日,洪都府閻都督果然開宴,遍請江右名儒。席上有澧州牧學士宇文鈞,還有進士劉祥道、張禹錫等。閻公再三起身,對諸儒道:“帝子舊閣,洪都絕景,在座諸公,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閣記》,刻石為碑,以記後來。“原來,閻公女婿吳子章早隔宿草就序文,故在座諸公假裝不敢輕受,只一心要推讓給吳子章,好讓閻公翁婿名利雙收。愉好輪到王勃面前,王勃便不推遲,慨然受之,滿座俱驚。閻公哂笑,暫退更衣。喊:“敬酒。”王勃欣然持觚,對客長飲,酒酣,索筆求紙,文不加點,滿座又驚。小吏跑步報所寫詩文,當報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道:“此乃老生常談,誰人不會!”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道“此故事也。”吏三報“襟長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公不語。吏又報到“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閻公喜,説:“此子視我為知音。”吏再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公聽罷,以手拍幾,説:“此子落筆若有神助,真天才也!”滿座盡皆失色,閻公更衣復出,攜王勃之手,盛酒滿觚,王勃酣醉。閻公大喜,説:“帝子之閣,有子之文,風流千古,使吾等今日雅會,亦得聞於後世。從此洪都風月,江山無價,皆子之力也 吾當厚賞千金。”席散,公府官吏餘興未消,問王勃下人:“請問你家王博士,常酒醉寫文章嗎?”

下人笑答:“博士凡寫文章前,不堪精思,先磨墨數升,一飲而盡,然後蒙被大睡,稱為腹稿。然後,一躍而起,寫成文章,不改一字。王博士今日只飲酒,假若飲墨,其文章更好。”眾人聽完,面面相覷,將王勃譽為神人。

傳説,王勃大筆揮毫作了《滕王閣序》不待辭別,攜了下人,便匆匆離席下樓,直奔江邊而去。眾人正告退之際,閻都督又喝一聲:“慢,請諸位回來。怎麼結尾一詩,末一句空一字未寫?”眾人近前,果見詩空一字。

閻公説:“只怕是我等輕慢了王詩人,故空一字作難大家來猜,大家就猜猜罷。”眾文人面面相覷。便有人説:“檻外長江 自流”,所空的字就是“獨”字,也有的説是“船”字。問到吳子章,他冥思苦想了良久,也只是説“水”字。

閻公露不喜之色,説;“獨字太淺,不合王郎詩境;船字太俗,不足論;水字太露,毫無詩意。”眾人直琢磨到天亮,竟沒有猜出付佳句來。閻公問:“此時王勃船到何處?”衙衞答:“最快到了豐城。”閻都督命令:“你快馬先追王郎,千金求其一字。”衙衞得了都督之命,快馬加鞭,追上王勃,衙衞説明來意,王勃但笑,久之,説“王勃乃一介書生,豈敢戲弄都督大人!我將這一字寫在你手心上,你定要握緊拳頭,見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則此字會不翼而飛。:便索了一支筆,並不蘸墨,就在衙衞手心裏畫了一陣,令其握拳,拜別。

只説衙衞回府,就閻都督面前伸開手巴掌,竟空無一字。閻公自語:“怎麼會空空如也,空空如也呢?千金難買一字啊!”猛然一驚,莫非是一“空”字。

“妙哉!好一個‘空’字!”眾文人齊聲附和稱讚。

閻都督拍案稱絕:“‘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這個‘空’字用得妙,萬千感慨,盡在這個‘空’字上。”

王勃十四歲作《滕王閣序》

王勃作《滕王閣序》一般定為26歲赴交趾省父途經南昌時而作(如清人姚大榮的《王子安年譜》及一般的教科書)。其實,那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如此流傳千古的美文會出自一年僅14歲的少年之手。實際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動的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從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去,專會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談。’又報曰:‘星公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其實,我們怎能把王勃這樣一個“六歲屬文”、“九歲讀顏氏漢書”、“十歲包綜六經”的天才少年,與一般少年等量齊觀呢?《滕王閣序》中一再申説:“童子何何知,躬逢勝餞”、“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等語,都表明作者是個未成年人,與王勃後期的心態、境遇不合。況且,他晚年(王勃死時僅27歲!!)早已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四傑”,四海揚名,都督閻公豈能“不之信”?楊炯《王子安集序》雲:“年十四,時譽斯歸。”這“時譽”不正是指王勃寫了《滕王閣序》而名滿天下的事實嗎?

標籤: 教學 王勃 滕王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bo/e8po9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