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劉長卿 >

劉長卿的《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

劉長卿的《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

《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是唐代詩人劉長卿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以作者向北歸漁陽的行客告知北方實情,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們帶來的苦難。

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⑴

逢君穆陵路⑵,匹馬向桑乾⑶。

楚國蒼山古⑷,幽州白日寒⑸。

城池百戰後⑹,耆舊幾家殘⑺。

處處蓬蒿遍⑻,歸人掩淚看⑼。

【註釋】

⑴穆陵關:古關隘名,又名木陵關,在今湖北麻城北。漁陽:唐代郡名,郡治在今天津市薊縣,當時屬范陽節度使管轄。

⑵穆陵:指穆陵關。

⑶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經河北,相傳每年桑椹成熟時河水乾涸,故名。唐李白《戰城南》詩:“去年戰,桑乾源,今年戰,葱河道。”這裏指行客家在漁陽。

⑷楚國:指穆陵關所在地區,並用以概指江南。穆陵關本是吳地,春秋後屬楚。蒼山:青山。唐杜甫《九成宮》詩:“蒼山入百里,崖斷如杵臼。”

⑸幽州:即漁陽,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漢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帶。唐時漁陽、桑乾都屬幽州。

⑹百戰:多次作戰。這裏指安史之亂。

⑺耆(qí)舊:年高望重者。此指經歷兵亂的老人。唐杜甫《憶昔》詩之二:“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説。”

⑻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晉葛洪《抱朴子·安貧》:“是以俟扶搖而登蒼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⑼歸人:歸來的人。晉陶潛《和劉柴桑》:“荒塗無歸人,時時見廢墟。”此指北返漁陽的行客。

【白話譯文】

與你相逢在穆陵關的路上,你隻身匹馬就要返回桑乾。

楚國的'青山依然蒼翠古老,幽州的太陽發出陣陣淒寒。

城裏經歷上百次戰亂之後,還有幾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到處是殘垣斷壁蓬蒿遍野,你定會流着眼淚邊走邊看。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五、六年(770—771)間,劉長卿曾任轉運使判官、淮西鄂嶽轉運留後等職,活動於湖南、湖北。詩當作於此時。此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朝政腐敗,國力衰弱,藩鎮割據,百姓民不聊生,特別是安史叛軍盤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滿目瘡痍,一片凋敝景象。詩人對此十分了解,深為憂慮。因此當他在今湖北麻城北面的穆陵關,路遇一位急切北返漁陽(治今天津薊縣)的行客,不禁悲慨萬分地將滿腹憂慮傾訴於這位歸鄉客。

【賞析】

此詩首聯寫相逢地點和行客去向。“詩人見歸鄉客單身匹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親人團聚。次聯借山水時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勢,暗示他此行前景,為國家憂傷,替行客擔心。

“蒼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遙想,兩兩相對,寄慨深長。“幽州白日寒”,不僅説北方氣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慘處境。這二句,詩人運用比興手法,含藴豐富,有意會不盡之效。接着,詩人又用賦筆作直接描寫。經過長期戰亂,到處是廢墟,長滿荒草,使回鄉的人悲傷流淚,不忍目睹。三、四聯的描述,充實了次聯的興寄,以誡北歸行客,更令人深思。

這是一篇痛心的寬慰語,懇切的開導話,寄託着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感慨。手法以賦為主而兼用比興,語言樸實而飽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聯:“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鮮明,語言精煉,概括性強,而且承上啟下,擴大境界,加深詩意,是全篇的關鍵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線。它具有不語而悲的效果。也許正由於此,它才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拓展閲讀:劉長卿生平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説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説,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因官至隨州刺史,也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唐玄宗天寶進士。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於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濕衣看不見 ,閒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

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在天寶十四載(755年)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了。756年,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至德三載(758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餘幹,與大詩人李白相遇,“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將赴南巴至餘幹別李十二》)李白當時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而自己將遠行嶺外。

其實,劉長卿終於沒有到南巴任職。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

後來數年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二這樣説:“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上元二年(761年)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曆五年(770年)以後,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嶽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

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興元元年(784年)和貞元元年(785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後,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税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鬱,內容具有時代特徵。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uchangqing/2p28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