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商隱 >

灞岸_李商隱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灞岸_李商隱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灞岸

唐代 李商隱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譯文

山東一帶在今年總是接二連三地抽丁徵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號呻吟。

我佇立在霜水橋邊,背倚着高高的華表,不禁想起那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東巡。

註釋

灞(bà)岸:灞水橋邊,在長安東。

山東:指函谷關以東。點行頻:多次點兵出征。

虜(lǔ)塵:指徵戰地。

華表:設於道旁的路標,又橋旁大石柱也稱作華表。

平時:指興平之時。東巡:傳堯舜東巡,至於泰山,此處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陽東都。

賞析

這首詩以會昌初年回鶻南侵為背景,寫詩人在灞岸遠眺時的心情,通過想望中東都一帶兵士應徵、北方邊地百姓號哭的情景與盛對帝王東巡的對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現了詩人對時局的.關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

首句和二句都是遙想景象,詩人想象山東一帶頻頻徵丁的悲慘境況,突出“山東”,是搪徵兵遍及內地,“頻”表明徵兵次數多人數多,可見百姓遭受兵役之苦,此句又和四句成對比。冤魂“哭”虜塵則是為邊地犧牲的無數戰士哀傷。三、四句由倚華表想起唐代興盛時期皇帝的巡遊。詩人倚着溺橋邊的華表眺望,想到昇平年代山東地區此時應是在準備皇帝的東巡,豈能有頻頻徵發和一處處百姓在虜塵中號哭之事。唐朝安史之亂前,皇帝在東西都之間往來頻繁,一膏霸橋為車駕所必經,可以説是當年昇平的見證。安史亂後,巡幸東都之事久廢。

結構上,詩人先從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寫起,再聯想昔日東巡,結尾戛然而止,餘味深遠,令人深思。而且這種從時間角度來説的倒裝,起到了更好的襯跌效果,能突出侵擾與動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但這種結構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為之,詩人的思路本來就是由現實出發而聯想開去的,遵循的是思維自身的邏輯。

創作背景

這首詩可能是會昌二年(842)作。這年八月,回鶻烏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雲州一帶,唐朝廷下令徵發許、蔡、汴、滑等六鎮兵馬,準備抗擊。詩所反映的是徵發軍隊時情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shangyin/0234k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