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李白 >

李白的詩以及賞析

李白的詩以及賞析

導語: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李白的詩以及賞析,歡迎借鑑!

李白的詩以及賞析

《春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簡析】:

燕,指今河北北部的遼寧一帶,當年是戍邊之地;秦,今陝西一帶,系征夫們的家鄉。作品將少婦的心態刻畫的逼真細膩。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作描摹思婦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春”字往往語帶雙關。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詩題“春思”之“春”,就包含着這樣兩層意思。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可以視作“興”。詩中的興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起,這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為別緻。“燕草如碧絲”,當是出於思婦的懸想;“秦桑低綠枝”,才是思婦所目睹。把目力達不到的遠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畫面上,並且都從思婦一邊寫出,從邏輯上説,似乎有點乖礙,但從“寫情”的角度來看,卻是可通的。試想:仲春時節,桑葉繁茂,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歸來;她根據自己平素與丈夫的恩愛相處和對丈夫的深切瞭解,料想遠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見到碧絲般的春草,也必然會萌生思歸的念頭。見春草而思歸,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辭》語,渾成自然,不着痕跡。詩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婦複雜的感情活動,用兩處春光,興兩地相思,把想象與懷憶同眼前真景融合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所以不僅起到了一般興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氣氛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於丈夫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係傳寫出來了,這是一般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絲”諧“思”,“枝”諧“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關合,增強了詩句的音樂美與含蓄美。

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着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丈夫及春懷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説,詩中的女主人公應該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似乎違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聯繫上面的興句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樣寫對錶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一層。元代蕭士贇注李白集曾加以評述道:“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地柔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興其夫方萌懷歸之志,猶燕草之方生。妾則思君之久,猶秦桑之已低綠也。”這一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微妙的關係。詩中看似於理不合之處,正是感情最為濃密所在。

舊時俗話説:“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這首詩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貴之處在於闊別而情愈深,跡疏而心不移。詩的最後兩句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於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蕭士贇説:“末句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正好被他一語道着。從藝術上説,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着無情的春風發話,又彷彿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的思婦的情態,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結,恰到好處。

無理而妙是古典詩歌中一個常見的藝術特徵。從李白的這首詩中不難看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複雜的感情。

南軒鬆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南軒有孤鬆,柯葉自綿冪。

清風無閒時,瀟灑終日夕。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

何當凌雲霄,直上數千尺。

鑑賞

安旗《李白全集編半註釋》雲,此詩於開元十五年(727)而作。

“南軒有孤鬆,柯葉自綿冪”運用鋪敍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松樹蒼勁挺拔、松樹枝葉稠密昂首天外的景緻。詩一開頭,就説這是一棵“孤鬆”,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接着寫松樹枝葉繁茂、生機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樹鬱郁蒼蒼、古樸高潔的形象。

“清風無閒時,瀟灑終日夕”,風吹勁鬆,更覺松樹蒼勁。古人有詩云:“亭亭山上鬆,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清風”、“瀟灑”、“日夕”等有巨大氣勢的事物和表現大起大落的動詞,使得詩意具有飛揚跋扈、迅猛闊大的氣勢。風因鬆而見其盛,鬆因風而見其勁,為下文期盼“孤鬆”嚮往着“直上數千尺”的凌雲之勢作鋪墊。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兩句,再對松樹生長的環境進行描寫,來烘托松樹高大蒼翠。“陰生古苔綠”,是説由於松樹高大,在它的陰處長出了碧綠的古苔。既言“古苔”足見這棵松樹的年歲之長。半空中松樹茂密的枝葉,一片濃密翠綠,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現出一片綠色,上下輝映,似乎將周圍的空氣都要染綠了似的。“色染秋煙碧”,形象地描繪了這一迷人景象。其中一個“染”字用得妙,將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何當凌雲霄,直上數千尺”以誇張的口吻極言其高。正是抒寫的詩人見“孤鬆”而生的感歎,但不是以上所説的那種感覺,卻是一種因不滿足於眼前之景而萌生的期待、盼望之情。

此詩的前六句,重在描繪詩人所見“孤鬆”之景,寫“孤鬆”枝葉繁茂、清風中顯得那樣瀟灑自得;“孤鬆”苔綠葉翠,秋煙中更添膘朧之美。這給人以孤傲自恃,超然物外的感覺。末二句,側重體現出詩人不滿足於“孤鬆”的瀟灑自得,嚮往着“直上數千尺”的凌雲之勢。(唐)範傳正《李白新墓碑》所謂:“常欲一鳴驚人,一飛沖天”之意。這種情感,顯然是詩人雖來得重用,卻時時懷有凌雲壯志渴望施展的內心情懷的一種“借越發揮”。

此詩借用“孤鬆”、“清風”、“遊雲”、“日夕”、“苔綠”、“秋煙”、“苔綠”、“雲霄”、“染”、“凌”等有巨大氣勢的事物和表現大起大落的動詞,使得詩意具有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氣勢,易使讀者產生激昂振奮的感覺,側面襯托出“孤鬆”瀟灑高潔、頑強挺拔的品性,表現出詩人不滿足於“孤鬆”的瀟灑自得,嚮往着“直上數千尺”的凌雲之勢,表達了詩人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道明詩人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

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註釋

餘:我。

棲: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陸縣內,山下桃花巖是李白讀書處。

閒: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遠的樣子。

別:另外。

非人間:不是人間,這裏指詩人的隱居生活。

譯文

有人問我為什麼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卻閒適自樂。山上的桃花隨着流水悠悠地向遠方流去,這裏就像別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樣,不是凡塵世界所能比擬的。

賞析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詩的第一聯“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餘”,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蒼綠。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祕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讀者思索的興味。“心自閒”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於詩人來説,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説”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第二聯“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讚歎。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碧山”之中這種沒有名利,又不冷落荒涼的環境,充滿着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説。只要讀者瞭解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許許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並不完全是抒寫李白超脱現實的閒適心情。詩中用一“閒”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並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有一種“寓莊於諧”的味道,不過這並非“超脱”。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敍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的描寫很形象,虛處的用筆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藴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説:“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這段話對於讀者理解這首詩是很有啟發的。詩押平聲韻,採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更有助於傳達出詩的情韻。

秋浦歌

秋浦錦駝鳥

秋浦錦駝鳥1,人間天上稀。

山雞2 羞淥水,不敢照毛衣3。

【註釋】

1 駝鳥:亦名楚雀。《海錄碎事》:“駝鳥出秋浦,如吐綬雞,背部大紅色。”

2 山雞:即野雞,又名雉。《博物志》載,山雞有美麗的羽毛,終日在水邊照影,欣賞自己的美色,目眩即溺死水中。

3 不敢照毛衣:是説山雞看見鴕鳥那麼美麗,自愧不如,不敢在清澈的水邊照影。

秋浦多白猿

秋浦多白猿,超騰1 若飛雪。

牽引條上兒2,飲弄水中月。

【註釋】

1 超騰:跳躍飛騰。

2 條上兒:枝條上的小猿。

【賞析】

在安徽省南部,江水從西南向東北流淌。在長江南岸,九華山的西麓,斜躺着池州城。出了池州城,逆着江水往南走,一百公里長的秋浦河蜿蜓流淌,它穿過九華山的餘脈,一直伸到黃山南部的山嶺中。就在這條河上,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寫下了組詩《秋浦歌》十七首。而今,雖然經濟驅動讓兩岸的樹木遭到喪心病狂的砍伐,而裸露的黃色山體仍可辨識過去。好吧,讓我們坐上竹排,重温當年詩人的足跡。

傳説當地有一種鳥,長得很漂亮,以至於美麗的山雞都不敢臨流照影。這種鳥叫駝鳥,李白親眼見過,並把它寫進詩裏,這就是秋浦歌第三首。駝鳥當然漂亮,但山雞羽毛斑斕,也很美麗。説山雞見駝鳥比自己還好看,羞愧得不敢照鏡子,是詩人賦予動物以人類自知之明的特徵,是擬人。但這樣一來,寫活了山雞臨流照影時,似乎羞澀的神態,也襯托了駝鳥。

那時候,秋浦水清澈見底,羽毛好看的鳥兒競相臨水照影,不住地引起路過此地的詩人的讚歎。當時的秋浦還有很多白猿,白得就像潔白的雪花。它們呼朋引伴,追逐嬉鬧,就像天上突然下起一陣大雪。

李白《秋浦歌》第五首就為它們而作。

這首詩的前兩句給人一幅羣猿嬉戲圖,用“超騰”形容白猿動作的敏捷和爆發力,動感極強。最後兩句擷取羣猿場面中的片段,畫龍點睛,把羣猿嬉戲的場景具體化。動物沒有人類的智慧,但一樣富於骨肉之愛,於是大愛的詩人偏偏把它寫進詩中;而且正因為動物沒有人類的智慧,老少猿兒飲水弄月的無知才被認真的詩人挖掘出自然之真美。那時候,秋浦的水是清澈的,水裏的月亮是潔白的。

秋浦千重嶺

秋浦千重嶺,水車嶺1 最奇。

天傾欲墮石,水拂寄生枝2。

【註釋】

1 水車嶺:在貴池姥山西南五里處,山嶺陡峭險峻,水流飛奔而來,發出水車般的聲音。

2 寄生枝:寄生於其他植物身上的植物枝條。

邏人橫鳥道

邏人1橫鳥道2,江祖3 出魚梁4。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註釋】

1 邏人:邏人石,形似一個魯莽大漢突出在池州西南的青溪水中。

2 鳥道:鳥飛的道,比喻水道狹窄。

3 江祖:指江祖石,為青溪水中一塊巨石。

4 魚梁:捕魚的設置。

水如一匹練

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1。

耐可2 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註釋】

1 平天:即平天湖,舊杏花村十二景之一,現已乾涸。

2 耐可:能不能。

【賞析】

從今天池州市的貴池區向西南出發,百里以內,過去有平天湖、江祖石、邏人石、水車嶺等好玩的地方。讓我們聽從詩仙的指引,看看它們都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第八首寫水車嶺。詩人説,秋浦這地方千重山萬重嶺,好處説不盡,而水車嶺的特點是奇,是最奇。奇在哪裏呢?這裏山高到半空以上,就在那極高的地方,懸着一塊巨石。它傾斜着露出大半截,讓人真害怕它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流水拂拭着枝條,不緊不慢地温存着,一點兒也不擔心。它們忽視了整個世界。

第十一首寫邏人石和江祖石。詩人説,邏人石像一個莽漢躺在水中,擠得水道非常狹窄,狹窄得似乎只有鳥兒才能飛過去。激流沖積成很深的水窩,聚集起大量的魚兒,在這裏,扎立着捕魚的工具。激流也催送着詩人乘坐的小船順水直下,來不及分辨水中魚兒的頭尾。

但不要緊,仍有陣陣縷縷的山花香撲鼻而來,那一起刮到臉上的,是江南暖暖翦翦的風。詩人不禁想,如果船速緩慢,這花香暖風濃郁得該讓人醉倒了吧?

第十二首寫平天湖。詩人告訴我們,遊平天湖適宜於月明之夜。

潔白如白練的湖水在皎潔的月光下,讓你再也分不清哪兒是水面,哪兒是天上,浩瀚的夜空此刻就平鋪在你的腳下!能不能趁着月光,在船上一邊喝酒一邊賞花呢?面對詩人的邀約,千載之下,誰能拒絕?

最後一句應該好好咀嚼。按照坐船賞花的意思,這一句的語序應該是“上酒船看花”。但詩人卻説“看花上酒船”,似乎湖周圍的山花五彩繽紛,月色下面婀娜窈窕,迷得你捨不得,一邊不住地看,一邊往船上踏;又似乎水鋪平地,月光照耀,一片銀白,你儘管看花,一直走上船去!

淥水淨素月

淥水淨1 素月2,月明白鷺飛。

郎聽採菱女,一道夜歌歸。

【註釋】

1 淨:這裏用作動詞,清洗的意思。

2 素月:指月極明極白。

爐火照天地

爐火1 照天地,紅星亂紫煙2。

赧郎3 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註釋】

1 爐火:貴池縣過去產銀、銅,爐火指開礦冶煉之火。

2 紅星亂紫煙:熊熊的爐火在瀰漫的紫煙中升騰。

3 赧郎:指被爐火映紅了臉的冶煉工人。

秋浦田舍翁

秋浦田舍翁,採魚水中宿。

妻子張白鷳1,結D映深竹2。

【註釋】

1 張白鷳:張,捕捉;白鷳,亦稱銀雄、白雄,有冠,雄鳥體長可達一米四,長尾,上體和兩翼白色,中央尾羽純白,足紅色,常棲止於高山竹林間。

2 結D映深竹:是説把捕白鷳的網掛在竹林深處。 D,捕鳥獸的網;映,映帶、映襯。

【賞析】

這三首寫的是秋浦人民的勞動和與勞動結合着的健康的愛情。

第十三首寫江南水鄉孕育出來的愛情。古書記載:“吳楚風俗,當菱熟時,士女相與採之,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為繁華流蕩之音。”

採菱作為一項古老的採集勞動,為封建社會缺乏交流的青年男女保留着自由戀愛的權利,因此作為詩歌創作的一種題材引起詩人的注意是很自然的。採菱之歌,既是配合這種勞動、緩解疲勞的音樂,也是青年男女傳達情意、私定終身的紅娘。因此,一到採菱季節,一身勞動打扮的青年男女走出家門,三三兩兩,月下水上,菱歌聲中,多少賞心樂事,造就特有的江南民俗風景。

李白這首詩省略了菱歌互答的試探階段,擷取愛情成熟、攜手同歸的場面,並把他們安置在水清月明的温柔中。明月在天上,倩影在水中,清碧的水波又給她洗了一個澡。月光下,白鷺飛起,哦,是唱着歌的採菱人驚動了它。唱歌的人近了,有人在等着她;於是一個人的身影變成兩個人的,一個人的歌聲變成兩個人的,他們漸漸地遠了。

第十四首的題材非常特殊,它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歌一開始就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景色非常壯觀;第二句是中近景,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不時有猩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整個場面色調濃重,動感強烈,給人以一種視覺上的衝擊。透過這種不同尋常的景象描寫,分明可以感受到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後,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着新奇、讚歎的多重感情體驗。

接下來兩句是作者對正在緊張勞作的冶煉工人的正面描寫。“赧”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這裏指因為爐火的烘烤,也因為勞動的緊張,工人們的面龐在爐火的輝映之下顯得精神煥發,紅光滿面。“赧郎”是詩人對冶煉工人既親切又形象的稱呼。繁重的體力勞動並沒有壓垮他們,相反,詩人從他們身上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他們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唱着勞動之歌。那集體的高亢的勞動號子和着砧聲,響徹夜空,連腳下的大地都在顫動,寒冷的空氣充滿了熱火朝天的幹勁!這是一曲粗獷的勞動之歌,是一曲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工人之歌!可以想象,置身於爐火紅星和赧郎歌曲包圍之中的詩人,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髮,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豪情!

第十六首再現了秋浦漁家的勞動生活。漁夫夜以繼日地打魚,晚上就在水中歇息;他家中的妻子也不肯閒着,在竹林深處,張網捕鳥。房子大部分時間空着,感情的世界也大部分時間空着,倆人都在為着生活而忙碌。

這就是現實的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bai/xzy9n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