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韓愈 >

韓愈《遊太平公主山莊》原文

韓愈《遊太平公主山莊》原文

韓愈的《遊太平公主山莊》描寫太平公主山莊台榭巍峨、園苑寬廣、花木繁盛,擺脱對具體景物的狀繪,從建造者的心態落筆。

韓愈《遊太平公主山莊》原文

遊太平公主山莊

公主當年欲佔春,故將台榭壓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人物簡介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之女,封建統治階級中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性。她的山莊位於唐時京兆萬年縣南,當年曾修觀池樂遊原,以為盛集。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她企圖控制政權,謀殺李隆基,事敗後逃入終南山,後被賜死。其“山莊”即由朝廷分賜予寧、申、岐、薛四王。作者所遊之“太平公主山莊”,當時已為故址。而詩題不明言“故址”,是很有藴藉的。

全詩釋義

第一句寫公主“當年”事。詩人遊其故地而追懷其故事,是很自然的。此句“欲佔春”三字警闢含深意。當年人間不平事多如牛毛,有錢有勢者可以霸佔田地、房屋,甚至百姓妻女,然而誰也不能霸佔春天。“欲佔春”自然不可思議,然而作者這樣寫卻活生生地刻畫出公主驕橫貪婪、慾壑難填的'本性。為了佔盡春光,她於是大建別墅山莊,其豪華氣派,竟使城闕為之色減。第二句一個“壓”字將山莊“台榭”的規模驚人、公主之勢的炙手可熱極意烘托。“故”字則表明其為所欲為。足見作者下字準確,推敲得當。山莊別墅,是權貴遊樂之所,多植花木。因之,第三句即以問花作轉折。詩人不問山莊規模,而問“花多少”,從修辭角度看,可取得委婉之功效;而且問得自然,因為從詩題看,詩人既是在“遊”山莊,他面對的正是山花爛漫的春天;同時“花”與首句“春”字略相映帶。此句承上啟下,又轉而引出末句新意。一路看花花不盡,前面還有無數花:“直到南山不屬人。”“南山”即終南山,在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而樂遊原在縣南八里,於此可見公主山莊之廣袤。偌大地方“不屬人”,透出首句“佔”意。“直到”云云,它表面是驚歎誇耀,無所臧否,骨子裏卻深寓褒貶。“不屬人”與“佔”字同樣寓有貶意,譴意。然而最妙的潛台詞還不在這裏。別忘了所有的一切均屬“當年”事。山莊猶在,“前面”就是,但它屬於誰,詩人沒有説,不過早不屬於公主了。過去“不屬人”,此時卻對人開放了。山莊尚不能為公主獨佔,春天當然不可能為之獨佔,終究是“年年檢點人間事,惟有春風不世情”。這事實就是對“欲佔春”者的極大嘲諷。但詩寫到“不屬人”即止,讓感慨見於言外,使讀者至今可以想見詩人當年面對山花時富有深意的笑影。

拓展閲讀:韓愈與古文運動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壇興起了“駢文”。這是一種講究對仗、聲律和詞藻的文體,全篇以上下對稱的雙句為主,每句四個字或六個字相間,所以也稱“四六文”。駢文發展到後期,越來越講究聲韻對仗的工整,追求華麗的詞藻,運用的典故晦澀難懂,而文章的內容卻很空洞,有時甚至讓人不知所云。

對這種靡麗、不健康的文風,很多有識之士都很反感,提出改革文風。隋朝時,隋文帝甚至下詔要求匡正文風;初唐的魏徵等人,在編寫《隋書》等史書時,都沒有用駢文,相反還在著作中批評了六朝時期的文風。他們主張使用“古文”(指秦漢時所用的散體文),恢復秦漢以前那種自由、質樸、實用的文風。

但由於這時期並沒有產生令人信服的佳作,所以他們的主張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擁護。直到唐德宗時期,著名文學家韓愈、柳宗元以他們優異的散文創作成就和理論主張,使唐代的“古文運動”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的文學改革。

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焦作孟縣)人。韓家曾是昌黎(在今屬遼寧義縣)地方的望族,所以他又自稱昌黎人,後人則稱他為韓昌黎。韓愈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長兄韓會撫養。可不久韓會又去世了,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小名十二郎。韓愈叔侄是由寡嫂鄭氏撫養長大的,他們過着顛沛流離、含辛茹苦的生活。

韓愈從小就學習刻苦,他七歲開始讀書,十三歲就能寫文章。二十歲時他到京師應考,可考了三次都沒考中,直到第四次才考中了進士,那年他已經二十五歲了。十年後,他才得到國子監四門博士(國家最高學府的講官)這一職位,第二年又和柳宗元等人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可他上了《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奏本後,馬上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韓愈在官場上一直不得意,但在文學上的成就卻越來越大,寫下了《雜説》《師説》等傳誦千古的好文章。在《雜説四》中,他以“伯樂相馬”的典故,批評當政者不懂得識用人才。

他們埋沒、摧殘了人才卻又哀歎世上沒有人才。文中“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已成為精闢的警句和名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hanyu/jrv2z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