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品讀杜甫

品讀杜甫

清明返鄉,生出一個強烈的慾望,就是讀杜甫

品讀杜甫

少時讀唐詩,喜歡“三李”。李白傲視權貴,張揚自我,可謂飛揚跋扈;李商隱耽於夢境,迷離惝怳;李賀兀兀不平乃遁入鬼域,奇崛而詭異。三人的個性很不相同,共通的地方唯是傾注內心,富於主觀色彩,所以投合青年的口味。杜甫太傾向於社會,而且嚴謹有餘而“浪漫”不足,我甚至懷疑他開始吟唱時就已經衰老了。

其實,杜甫有過一段頗稱意的青春時光。二十歲時,他快馬輕裘,浪遊天下,然後進入京都,試圖實現宏大的抱負:“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想不到很快落第,而讀書人考不上公務員就意味着沒有了出路,只好咬緊牙關滿滿呆上十年,直到寄食的地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是什麼滋味呢?他趕緊給皇上獻上三大禮賦,好不容易賺來一個“左拾遺”的小官,結果,又因替人説好話給丟掉了。從此,他開始了漫長的漂泊生涯:別兩京,赴同谷,下四川,再出峽而入湘楚,顛沛恓惶,最後在一條破木船上淒涼地死去。

京城是一個政治課堂,在這裏,詩人目睹了以皇帝為首的特權集團的各種劣跡。這時,國勢由盛轉衰,又值安史叛亂,然而,無論社會如何動盪,都不曾使之有所收斂。集權與腐朽是一種共生現象,古今皆然。對此,杜甫在詩作中時有譴責。早先讀過的《麗人行》,寫楊玉環姐妹上巳節在曲江遊春宴飲的盛況,記得那時欣賞的是華麗的文辭,其實,它對炙手可熱的權勢集團的諷刺,卻是無比辛辣的。

流亡的道路打開了杜甫的視野,由此,他對底層生活有了深切的感知。他看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萊”,他聽到“老弱哭道路,但願甲兵休”,他寫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述懷》、《北征》、《羌村三首》,以及有名的“三吏”、“三別”系列,以詩的形式為歷史留下忠實的記錄。從前以為杜甫是內斂的,壓抑的,通讀才知道,他其實是深情而又激越的。在詩集中可以看到,詩人常常使用對比的手段,展示整個社會的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嚴重性,控訴人世的不公。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通俗的詩句,人所熟知;相類的還有“富家廚肉臭,戰地顱骨白”;“百姓瘡痍合,羣兇嗜慾肥”;“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弟妹悲歌裏,朝廷醉眼中”,等等。杜甫大量使用創傷性字眼,這在中國詩史上很少看到。他並不刻意追求傳統的“詩意”,不考慮所謂的“及物”或“不及物”,不拘於格律等形式的教條,雖然他精於此道;實際上他更多地使用古體,尤其是當他為現實生活所壓迫、所震駭,而決意以事實表達不平的時候。

經過安史之亂,一個高度集權的體制遭到帶根本性的破壞,羣體性的事件在各地湧現。當今學者普遍視暴力為畏途,而在1000多年前,以“腐儒”自稱的'杜甫,居然拒絕跟官府站在一起斥責“暴民”,將亂局的責任坐實到權力者身上。“萬人尚流宂,舉目惟蒿萊。至今大河北,化為狼與豺。”為了爭取生存權,順民變得如狼似虎,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詩人寫道:“莫道金湯固,長令宇宙新。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想想看,這些“盜賊”,原本就是王政之下的臣民呵!又説:“願聞哀痛詔,端拱問瘡痍”,最高統治者是應當下罪己詔的。但是,一個專制的政權不可能具備反省檢討的能力,因為它自恃擁有十倍百倍於小民的合法性暴力,可以隨時動用,直到用盡為止。

“天子多恩澤,蒼生轉寂寥。”杜甫一方面稱天子為“明君”,所處時勢為“聖朝”,另方面,又表示不信任的態度,甚至於失望,説是“白髮千莖雪,丹心一寸灰”。正如他以儒家的傳人自許,以“仁”,以“民本主義”作為人生和寫作的最高原則,結果又説“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這裏存在着一種矛盾心理。有意思的是,他對統治者的憎惡是分層級的,中央與基層不一樣。可以比較《麗人行》和“三吏”、“三別”,對於基層官員的暴露和鞭撻是何等直接,但對於專權的高官,如總理級的楊國忠,處理就講究多了,更不要説皇上。當時還不存在縝密的出版審查制度,但專制意識形態對創作是有要求的:“詩可以怨”,但要“温柔敦厚”,不滿現實也不要直説。老杜基本上是恪守這個要求的,“激進”有一定限度,畢竟割不掉“第二種忠誠”的小尾巴。

我不敢苛求於古人。後來的詩人,事實上並不見得比杜甫做得更好。《詩經》之後,哲理詩起來了,山水詩和田園詩起來了,形式主義氾濫。好在有建安一代詩人,在戰亂和廢墟中守衞了詩歌的尊嚴;而杜甫,正是“建安風骨”的承繼者。在詩歌史上,唐詩是公認的高峯。所謂“漢唐氣象”,盛唐時期出了一批邊塞詩,鼓吹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其實是侵略主義。《兵車行》批評説,“邊庭流血成海水,我皇開邊意未已。”《前出塞》也説,“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杜甫是反戰派,他把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看得比“國威”重要,這是了不起的。那時候,國家還不及後來的偶像化,或許這同“朕即國家”的舊公式有關。不過,在世界範圍內似乎也如此,民族國家形成之後,所謂“國家主權”問題就變得突出了,被濫用原是不足怪的事。

標籤: 品讀 杜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vp080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