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麗人行》杜甫

《麗人行》杜甫

  麗人行

《麗人行》杜甫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

  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

  翠為葉垂鬢脣。

  背後何所見?

  珠壓腰衤及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

  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峯出翠釜,

  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

  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

  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

  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

  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

  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

  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詩鑑賞:

《舊唐書·楊貴妃傳》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着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而遺鈿墜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於路。而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每三朝慶賀,五鼓待漏,靚粧盈巷,蠟炬如晝。”楊國忠於天寶十一年(752)十一月為右相。這首詩當作於十二載春,諷刺了楊家兄妹驕奢荒淫的生活,隱幽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

這篇歌行的主題思想並不隱晦難懂,但並非直髮議論而是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詩人描寫簡短的場面和情節,都採取象《陌上桑》那樣一些樂府民歌中所慣常用的正面詠歎方式,筆觸精工細膩,着色鮮豔富麗。但令人驚歎不已的是,詩人就是在這一本正經的詠歎中,出色地達到了詩歌揭露腐朽、鞭撻邪惡的意旨,獲得了比一般輕鬆的諷刺更為強烈的藝術批判力量。詩中首先泛寫上巳曲江水邊踏青麗人之眾多,以及她們意態之嫻雅、體態之優美、衣着之華麗。“態濃”八句迴環反覆,詠歎生情。《杜臆》:“鍾雲:‘本是風刺,而詩中直敍富麗,若深不容口,妙妙。’又云:‘如此富麗,而一片清明之氣行乎其中。’..‘態濃意遠’、‘骨肉勻’,畫出一個國色。狀姿色曰‘骨肉勻’,狀服飾曰‘穩稱身’,可謂善於形容。”前人注意到了這詩用工筆彩繪仕女圖畫法作諷刺畫的特色。胡夏客説:“唐宣宗嘗語大臣曰:

‘玄宗時內府錦襖二,飾以金雀,一自御,一與貴妃;今則卿等家家有之矣,’此詩所云,蓋楊氏服擬於宮禁也。”簡而言之,見麗人服飾的豪華,見麗人非等閒之輩。寫到熱鬧處,筆鋒一轉,點出“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於是虢國、秦國(當然還有韓國)三夫人就在眾人之內了。濃墨重新地刻繪眾麗人,着眼卻在三夫人;整個上層貴族驕奢淫佚之頹風見,不諷而諷意見。餚饌講究色、香、味和器皿的`襯托。“紫駝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舉出一二品名,配以適當顏色,就寫出器皿的雅緻,餚饌的精美豐盛以及其香、其味來。如此名貴的山珍海味,縷切紛綸而厭飫久未下箸,足見三夫人的驕貴暴殄。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內廷太監鞚馬飛逝而來,卻路不動塵,足見其中的規矩與排場!

皇家氣派,畢竟不同尋常。如此煞有介事地派遣太監前來,絡繹不絕於途,到底所為何事?原來是奉旨從御廚房裏送來珍饈美饌為諸夫人上巳曲江修禊盛筵添菜助興,頭白阿瞞(唐玄宗宮中常自稱“阿瞞”)真可謂體貼入微。樂史《楊太真外傳》載:“時新豐初進女伶謝阿蠻,善舞。上與妃子鍾念,因而受焉。

就按於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自旦至午,歡洽異常。時唯妃女弟秦國夫人端坐觀之。

曲罷,上戲曰:‘阿瞞樂籍,今日幸得供養夫人。請一纏頭!’秦國曰:‘豈有大唐天子阿姨,無錢用邪?’遂出三百萬為一局焉。”黃門進饌時人皆知,曲罷請賞是宋人傳奇,真真假假,兩相對照,風流天子精神面貌的猥瑣可以想見了。“簫鼓哀吟”、“賓從雜遝”,承上啟下,為“後來”者的登場造作聲勢,烘托氣氛。

而“後來”者鞍馬逡巡,無須通報,竟然當軒下馬,徑入錦茵與三夫人歡會。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楊白花私通,楊白花懼禍,降樑,改名楊華。胡太后思念他,作《楊白花歌》,有“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銜楊花入窠裏”之句。“青島”是神話傳説中西王母的使者,唐詩中多用來指“紅娘”一類角色。章碣《曲江》詩有“落絮卻籠他樹白”之句,可見曲江沿岸盛植楊柳。隋唐時期,關中地域氣温較高,上巳(陰曆三月三日)飄楊花,當屬實情。“楊花”二句似賦而實比興,暗諷楊國忠與虢國夫人的淫亂。樂史《楊太真外傳》載:“虢國又與國忠亂焉。略無儀檢,每入朝謁,國忠與韓、虢連轡,揮鞭驟馬,以為諧謔。從官女監嫗百餘騎。秉燭如晝,鮮裝袨服而行,亦無矇蔽。”

既然如此,為什麼“先時丞相未至,觀者猶得近前,乃其既至,則呵禁赫然”(黃生語),不許旁人圍觀了呢?為了顯示其“炙手可熱”權勢之烜赫,這固然是個原因,但觥籌交錯,酒後耳熱,放浪形骸不想讓旁人窺見其隱私。青鳥銜去的一方紅手帕,就有意無意中暗示了這一點。浦起龍評《麗人行》説:“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慨歎聲,點逗處聲聲慨歎。”此評可謂中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82m7j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