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關於內經的文學百科

  • 內經 經脈別論

  • 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於筋。經脈別論篇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翻譯】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着變化嗎?【原文】岐伯對曰:凡人之...
  • 12813
黃帝內經白話文:皇帝內經之素問
  • 黃帝內經白話文:皇帝內經之素問

  • 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着變化嗎?岐伯回答説:人在驚恐、忿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靜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則氣喘出於腎臟,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臟。若因...
  • 31924
內經的女子養正
  • 內經的女子養正

  • 內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下面是內經的女子養正,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女子以七年為一個週期,虛歲7歲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生理的變化。腎主藏精,她的腎精變成了腎氣,腎氣盛開始推動生...
  • 27066
《內經》冬季養生總綱
  • 《內經》冬季養生總綱

  • 引導語:冬季的養生質量直接關乎來年的健康,故冬季養生在四季養生中顯得尤為重要。《黃帝內經》説,冬季三個月,宜早睡晚起。冬季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節,此時講究養藏進補。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內經》冬季養生總綱。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
  • 27552
  • 內經素問:刺禁論

  • 《黃帝內經》由黃帝與同樣具有傳説色彩的六大臣之間的對話組成。儘管最著名的部分是黃帝提問,由岐伯作答,但在其他部分這些大臣也參加談話。刺禁論篇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曰:願聞禁數。【翻譯】黃帝問道:我想了解人體禁刺的部位。【原文】岐伯對曰:藏有要害,不可不...
  • 13222
  • 不懂內經,就不懂中醫

  • 運氣學説對中醫有多重要?只要看看它在《內經》中的比重就知道了,它至少有三分之一還多。最著名的就是運氣七篇: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説,中醫學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辯證觀就淋漓盡致地...
  • 20853
  • 應用《內經》理論治療癌症的臨證體會

  • 癌症是一類古老疾病,早在《內經》中既有記載,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虛則外邪乘虛而入,侵及機體而日久發病。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癌症被認為是正虛邪實、邪盛正衰的一類疾病,按照《內經》理論應給予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做到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癌症在世界範...
  • 25975
  • 《內經》説七情

  • 常聽説茶飯不思、憂思難忘等等由於情感問題而導致的種種生理反映,情志伴隨我們一生,與我們的言行精神狀態都息息相關。看那林妹妹黛眉頻蹙,煞是憐愛,可從中醫角度,情志不調,傷人害命啊!《內經》對心理活動的認識常用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來表述。就生理而言,認為七...
  • 18061
  • 《內經》:診治背誦內容

  • 引導語:《黃帝內經》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思想。今天為大家整理了關於《黃帝內經》中診治部分的背誦內容。診治《素問·脈要精微論》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
  • 16457
內經四時養生
  • 內經四時養生

  • 《內經》一直被譽為先王之學聖人之學,其基本的精神理論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説等。下面是內經四時養生,和小編一起看看吧。《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主要論述人體應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來調攝精神活動,...
  • 21681
  • 內經素問:刺齊論

  • 《內經》對人體的體循環和肺循環作了較為正確的論述。它比公元2世紀羅馬醫學的血液如潮汐的説法,要先進得多。刺齊論篇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曰:願聞刺淺深之分。【翻譯】黃帝問道:我想了解針刺淺深不同要求。【原文】岐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
  • 21786
  • 內經 異法方宜論

  • 一個高明的醫生,是能夠將這許多治病方法綜合起來,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使患者得到適宜治療。本篇要點:一:説明東、南、西、北、中央五方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的差異,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對人體生理活動和疾病發生的影響.二:指出醫生臨牀上要了解病情和掌握治療大法,必須...
  • 12952
  • 內經陰陽學説的魅力

  • 陰陽五行學説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學的精髓之一,自古以來,不少人對研究陰陽五行有着濃厚的興趣。但陰陽五行常常給人神祕莫測、奧妙無窮之感,想要吃透其中精髓,實在難呀!今天,小編就和您從《內經》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陰陽學説,感受下中醫的魅力吧!1.陰陽消...
  • 33497
  • 內經素問經脈別論

  • 《內經》相傳起源於軒轅黃帝,代代口耳相傳,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下面是內經素問經脈別論,隨小編來看看吧。人在驚恐,憤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經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泄...
  • 11159
  • 內經中上古之人的長壽之道

  • 看中國上古時代的歷史時,總被一個事兒給困惑:為什麼那些比較出名的上古之人都能活到百歲以上?雖説,肯定有誇張成份在,但史學界普遍如此記載,總應有些理由。如果您也曾有此困惑,不妨讀讀《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或許你會找到答案,或許你會了解更多。1昔在...
  • 23658
  • 內經素問:痺論

  •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它是中醫學理論與防治疾病技術的淵源。痺論篇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曰:痺之安生?【翻譯】黃帝問道:痺病是怎樣產生的?【原文】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
  • 26564
  • 《內經》如何治痛

  • 越讀《內經》就越發覺是一部痛經,你看看《靈樞·厥病篇》有蟲瘕蛟蛔心痛證;《素問·痺論》有肝痺、心痺、脾痺、肺痺、腎痺、腸痺、胞痺證;《靈樞·壽夭剛柔篇》有寒痺證;《素問·痺論、四時刺逆從論》有熱痺證;《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宣明...
  • 16030
  • 內經選讀講稿第七單元:病之形能

  • 病之形能,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胡澎《素問校義》雲:能,讀如態。病之形能也者,病之形態也。能,通態。病形即病之症狀,病態即病之勢態,病之形態即疾病的臨牀表現及其發生、發展、變化勢態。本單元的內容主要討論多種疾病的病因病機及其臨牀表現。《內經》記載的疾病...
  • 33548
內經四季養生法統
  • 內經四季養生法統

  • 《內經》的精髓在於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下面是內經四季養生法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我認為《黃帝內經》是一部講內求的書。有了病怎麼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麼藥,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裏面只有13個藥方,藥方很少。它關鍵是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麼流動,...
  • 5717
  • 內經選讀講稿第九單元:異法方宜

  • 異法方宜,本是《素問》的篇名,論述不同的治病方法,對各方人羣病證各有所宜,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療原則。其中指出不同地域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人體素質,易發生不同的病證,故提倡醫生要懂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的道理,學聖人雜合以治,使病證和治療各得所宜。達到各類病證...
  • 18025
  • 內經 脈要精微論

  • 脈象洪大的,是由於陰精不足而陽有餘,故發為熱中之病。脈象來時急疾而去時徐緩,這是由於上部實而下部虛,氣逆於上,多好發為癲僕一類的疾病。脈要精微論篇原文和白話文翻譯:【原文】黃帝問曰:診法何如?【翻譯】黃帝問道:診脈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原文】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
  • 8771
  • 《內經》三部九候論篇

  • 《內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同時,也為後世中醫學的不斷完善與向前發展提供了可能。《內經》一書不僅是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最佳見證,同時,也是現代中醫學研究發展的可靠基石。【原文】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餘願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着...
  • 20344
  • 《內經》與人體解剖

  • 《內經》對人體解剖知識,如臟器質地,大小,腸胃的容量及血管的長短等,都有詳細記載。尤其血液循環的概念,呼吸與脈博頻率的比例等,遠比西歐早得多。《內經》巳明確人體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創始了祖國醫學中的重要學説之一一一經絡學説。在疾病證治方面巳初步確立了辨證施治的原則。...
  • 23936
  • 《內經》經脈別論篇

  • 《內經》一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牀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原文】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翻譯】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
  • 14702
  • 《內經》方盛衰論

  • 《內經》開篇即明確了健康的概念,它認為,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在天時、人事、精神方面保持適當的和有層次的協調。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黃帝答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問曰:有餘者厥耶?答曰:...
  • 29779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