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關於華嚴的文學百科

  • 法藏《華嚴金師子章》簡析

  • 《華嚴金師子章》全文約一千五百字,文字不多,但言簡意賅。一引言《華嚴金師子章》,簡稱《金師子章》,是法藏為武則天闡釋華嚴宗義理的一次講經記錄。法藏祖籍西域康居,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卒於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是唐代著名的佛經翻譯家、佛學理論家、華嚴...
  • 5232
  • 華嚴金師子章

  • 《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華嚴金師子章法非喻不顯。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見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師子以況之。見羣生之器匪齊也。故用諸法章以導之。富哉。非吾祖賢首垂一乘...
  • 27100
  • 以《華嚴》數偈為例談談翻譯與詮釋

  • 《光明覺品》的原典如今不傳,無從參考,方便判斷孰是孰非。當然,即使是有印度語文的傳本,也只不過當對照用,個人的解讀或翻譯,畢竟還是脱離不了詮釋。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牽涉到抉擇,而此抉擇背自後有一番詮釋。同樣,閲讀翻譯作品時,讀者的理解也離不開詮釋,而這種詮釋又等於一番的抉...
  • 32761
  • 華嚴集聯對聯

  • 端正嚴好清淨調柔大願悉成佛百福自莊嚴遠離煩惱垢增長菩提心如幻如夢離分別無垢無礙同虛空眾德悉具大悲所薰具一切功德得無上菩提常為諸佛所護念當淨其意如虛空我心無着離諸垢智眼常明如日光住深法性得上善根具諸功德藏起大慈悲心常行清淨菩提道願得端嚴相好身無量法門皆...
  • 12613
  • 翻譯與詮釋:以《華嚴》數偈為例

  • 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牽涉到抉擇,而此抉擇背自後有一番詮釋。同樣,閲讀翻譯作品時,讀者的理解也離不開詮釋,而這種詮釋又等於一番的抉擇。舉例來説,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光明覺品》裏,文殊師利菩薩分十段,講了一百個偈頌,每段整齊,各有十偈。其中第七段前五偈説:「如來最自在超...
  • 16583
  • 華嚴學對“因緣”的精彩闡釋

  • 因緣在中國人的話語中有非常高的使用頻率,什麼是因緣呢?可能很少有人真正瞭解他的涵義。唐代華嚴大德法藏法師在《華嚴經》的闡釋中,對因緣有非常精彩的論述。簡單地説,構成一個結果有諸多原因,其中導致這個結果產生的主要原因,稱為親因也就是因,而其它不能使結果跟自已性質相...
  • 5602
  • 《華嚴》所載的中國佛教名勝

  • 八十《華嚴》卷四十五,心王菩薩廣説諸菩薩住處,有幾處和中國有點關係。澄觀法師《華嚴經疏》卷四十七有註解,特引出共諸位賞玩。1、仙人山:《華嚴》:東方有處名仙人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金剛勝,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三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説法。《大疏...
  • 30335
  • 漫談華嚴中的淨土

  • 《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的學術陷入空前的混亂。撇開政治宣傳的扭曲、誤導不談,單就現象本身來論,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事實(注1)一般世學如此,佛學亦不例外。值遇這種風氣,內明...
  • 17113
華嚴三聖詩歌
  • 華嚴三聖詩歌

  • 佛注視着前世今生未來佛在地球也在銀河宇宙佛就在人類意識之內之外地球儀前世界屋脊雪藏着省略板塊重構的鉅變坍塌時光的無數地球奇點佛界至尊華嚴三聖天驚而出灑落恆河流域點睛印度文明且又沿古絲綢之路在華夏文明中呼嘯敦煌雲岡龍門大足的石崖珍藏着你們的聖蹟卑微而苦...
  • 13113
  • 華嚴唸佛三昧論

  •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大乘起信論雲。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念者不覺也。佛者覺也。念...
  • 28961
  • 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禪思禪詩的影響

  • 在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中,《華嚴經》素有眾經之王的盛譽,它體系雄闊,義海贍博,氣勢恢宏,妙喻紛呈,機語雋發,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華嚴宗,建構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體系,對禪宗思想、禪宗機鋒公案、禪悟思維,禪宗詩歌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具體探討《華嚴經》、華嚴宗的禪悟內...
  • 23307
  • 《華嚴經》概述

  •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八十華嚴》、《新華嚴》、《唐經》、《雜華經》。八十卷三十九品。唐代實叉難陀(652-710)譯。師于闐人,善大、小二乘,旁通異學。當時則天武后有感於《舊華嚴》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梵本,於是遣使迎師至洛陽。證聖元年(695),於東都大內大...
  • 6947
  • 華嚴經的版本

  •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據説有上中下三部。上本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這個數字,我們無法想象,也數不盡。龍樹菩薩入了龍宮,看到這部大經,都無法受持,故上本存在龍宮。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數量也很多,龍樹菩薩自己雖...
  • 18012
  • 華嚴經問答

  •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問。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別。答。三乘中事者心緣色礙等。理者平等真如。雖理事不同而相即...
  • 8106
  • 《華嚴經》、華嚴宗與禪宗思想

  • 在所有佛教經典中,《華嚴經》《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唐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10冊,本書所論主要依據此本。另有東晉佛馱跋陀羅譯60卷本,大正藏第9冊。體系雄闊,義海贍博,氣勢恢弘,妙喻紛呈,機語雋發,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華嚴宗,建構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
  • 27390
  • 魏道儒: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

  • 《華嚴經》譯出於南方,初期流傳地區也是以南朝宋齊京城為中心。這個集成本與前出華嚴類單行經的不同社會境遇,首先表現在它受到上層社會,特別是皇室成員的青睞,從而迅速向社會各階層傳播。提要本文分三部分論述從華嚴經學到華嚴宗學教理的轉變過程及其原因。一、晉譯華嚴...
  • 25597
  • 讀《華嚴經》記

  • 《初發菩提心功德品》説發心便能與佛平等,是就菩提心的體性皆不可得,並不是説發心就是佛,是説發菩提心便成為成佛之體,發心與成佛體不二,在菩薩修行直至成佛的過程中恆不忘失。一、傳譯及弘傳《華嚴經》是佛教一部大乘經典,相傳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但此經廣大,有上中下三本,下本...
  • 14471
  • 華嚴經持驗記

  •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於南印度,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華嚴經持驗紀序釋迦成佛。已在久遠無量劫前。但以發願度生。現相於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八日。生...
  • 15774
  • 《華嚴經》大意

  •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一、引言中國的佛教,素來以大乘經典為主流。自從《華嚴經》傳譯中國,直到思想體系完善、重重無盡,圓融無礙觀,凝聚了中國人的心聲。從全經內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講毗盧遮那佛依正莊嚴境界;第二是闡明瞭如何從凡夫到成...
  • 19270
  • 《新華嚴經論》札記

  • 李通玄是初唐華嚴學者、著名佛教居士,所著《新華嚴經論》的核心思想,是東方智慧論。他在對文殊菩薩全面評述過程中,強調東方(中國)的智慧、光明優於西方(印度)的悲苦、黑暗,宣傳中國佛教的智慧解脱精神,反對學佛者對西方淨土的無謂追求,具有提倡民族自尊、個體自信的積極...
  • 5782
  •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講記

  • 佛法告訴我們,不僅這輩子有父母子女,生生世世皆有過,你要執着於哪一位?所以沒什麼好執着,你自然會放下。此即「法界如如常不動」,時間如此,空間亦然。前言證入,就是進入那個境界這卷經文是「總説」,乃將前後部分串連起的一個境界。這段經文是經家結集時,由經家寫錄下來。何以會有...
  • 18202
  • 《華嚴經》之傳譯

  • 佛在世時説經典,並沒有文字記載,但是當時聽經的,在聲聞乘中,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十大弟子:阿難、迦葉、目犍連、舍利弗、阿耨樓陀、難陀、富樓那等等。在菩薩眾中有文殊、彌勒、普賢等等,有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佛説法的法會規模很大。儘管當時沒有記載,但是在佛滅度後,...
  • 15358
  • 華嚴經簡介

  •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
  • 21804
  • 「華嚴經」的版本

  • 「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據説有上中下三部。上本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這個數字,我們無法想象,也數不盡。龍樹菩薩入了龍宮,看到這部大經,都無法受持,故上本存在龍宮。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數量也很多,龍樹菩薩自己雖...
  • 12868
  • 《華嚴經》宗趣

  • 關於本經之宗趣,我是根據華嚴宗四祖澄觀大師(又叫清涼國師)著的《華嚴疏鈔》來講的。澄觀大師是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大師崇拜文殊菩薩,常朝拜五台山,他對《華嚴經》研究很深。曾經有這麼一段故事,當《華嚴經》翻譯回來以後,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宣講過,後來澄觀大師發心寫...
  • 13951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