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秦觀 >

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秦觀的作品經常在我們的課本出現,那麼你對秦觀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歡迎閲讀與收藏。

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秦觀(1049年~1100年),早年字太虛,後改字少遊,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北宋揚州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蘇門四學士”之一,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

秦少游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少游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秦觀生於江西九江。這年他的祖父赴官南康,攜帶全家通往。父親秦元化,母親戚氏隨同至九江生下秦觀。在這個大家庭中,按伯叔家兄弟的長幼次序,秦觀排行第七,後來人們稱他為“秦七”。四年之後,祖父任官期滿,不久全家搬回故鄉高郵。六歲時,父親送他到鄉校私塾讀書。不久,他的父親從汴京遊太學歸來,十分稱讚太學裏的人才濟濟,特別欽佩海陵人王觀的“高才力學”。幼小的秦七聽説後心中非常羨慕,希望父親多講一點太學裏的有趣故事。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有一次,秦七和弟弟圍繞在父親膝前説:”你下次赴京遊太學,帶我們兄弟兩去好嗎?”父親連聲回答説:“好,好。”這時腦際想起太學裏王觀還有一個弟弟叫王迪,雖不是同胞手足,但確是親近的從弟。這對兄弟在太學裏的才學出眾,於是就講了他們兄弟兩在太學刻苦攻讀、聰明好學的故事。秦七聽了,晃着腦袋對父親説:“爸爸,我長大了當王觀,弟弟就做王迪,你説好不好?”父親看着這兩個活潑、聰明的孩子,高興的大聲説:“好的,好的。你們長大了一定會像王觀兄弟那樣有出息的。説着,他稍加思索後有對秦七説:”你説的號,我想把你們的名字改一下,你就取名為觀,叫秦觀,你弟弟就叫秦迪。希望你們向王觀兄弟學習。從此以後,人們就把秦七叫秦觀了。在秦觀幼小的心靈中,羨慕名家,以王觀作楷模成為他讀書向上的一股動力。秦觀開始刻苦攻讀《論語》《孟子》等古書,十歲以後文章寫得很通順,深受塾師的喜愛,父親更加歡喜,視作秦家的一匹千里駒。鄉親們都説秦觀是一位神童,將來會金榜題名,替秦家光宗耀祖的。

仁宗嘉佑八年,父親病故,家庭生活受到一點影響,但十五歲的秦觀還是安心讀書,以不辜負父親的重望。四年以後,十九歲的秦觀已長大成人。這年,高郵人徐成甫在潭州任寧鄉主簿bu。他愛好讀書作文,家中藏書甚富,生有五男三女,長女叫徐文美。他對女兒説:“女子出嫁,一定要嫁給讀書人。因此,秦觀就成了他擇婿的理想人選。在雙方家長的同意下,秦觀娶徐成甫fu的長女徐文美為妻。秦觀與徐文美結婚後,過了一段甜蜜的新婚生活。他從小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婚後也是這樣,不僅讀儒家經典著作,還喜歡閲讀兵書,研究兵法,對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尤其對守衞邊陲的將士,他們的動人事蹟,深深的打動了他的心靈,對他們產生了由衷的敬意。少年秦觀性格豪雋,他讀兵法不是為了消遣時日,而是有志於國,希望將來能收復國土,為過捐軀。所以説他“少年慷慨論事,嘗有系苔二虎,回幽夏墟之志“。熙寧元年(1068年),他21歲,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災的慘狀,創作了《浮山堰賦》。秦觀到二十四歲讀兵家書時,寫下一篇《郭子儀單騎見虜賊》的文章,熱情歌頌郭子儀智勇雙全,單騎赴虜營的英豪氣概,使強虜折服,俯首稱臣,顯示出唐王朝的威嚴,也反映了青少年時期秦觀報國志氣與心態。

青年時期的秦觀已嶄露才華,詩文、書法都得到當時名人的賞識。但他並不感到自滿,還想得到跟多良師益友的指導。在高郵,秦觀最敬佩的是孫覺,來往密切,受益甚多,給他的影響較大。熙寧七年,已經回到家鄉的秦觀聽説當代文宗蘇軾將從杭州通判移守密州,要路過揚州。他早就仰慕蘇軾的大名,只恨自己無緣拜見,覺得這是一次極好的機會。秦觀想請孫覺為他引薦,但轉念一想,孫覺此時不再揚州,又無人可代。這是秦觀感到苦惱,怎麼辦呢?秦觀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估計蘇軾到達揚州後,必定回到歐陽修所修建的平山堂去遊覽,因為蘇軾是歐陽修的門生,於是他就模仿蘇軾的筆調寫了幾首詩,又仿照蘇軾的書法特點,預先題寫在平山堂寺院的壁上,以引起蘇軾的注目。蘇軾到達揚州後,果然前往平山堂。他漫步在寺院內隨意觀望,忽然看到寺壁上的幾首詩,仔細辨認,很像自己的.筆跡,不禁大吃一驚。一時困惑不已。後來蘇軾去拜見友人孫覺,在閒聊中説出此事。孫覺聽了,只是微笑不語。他大概心中有數,起身到內室取出了秦觀所作詩詞數百首,對蘇軾説:“此為友人所作,請先生賜教。”蘇軾展讀這些詩詞,被作者的藝術才華深深的吸引住了,十分讚賞。這是他若有所悟的想起了那次留詩在壁上的必定是這位年輕人。讀了這些作品後,蘇軾感歎一聲説:“向書壁者,必此郎也。”孫覺知道蘇軾已經識破,於是就把秦觀早已仰慕的談話與心態,如是祥告。蘇軾聽後,心中大悦。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熙寧十年,蘇軾自密州移知徐州。這年秦觀二十九歲,恰逢第二年秋試,他打算赴京應考。元豐元年,秦觀在赴京途中特地去徐州拜訪蘇軾。秦觀與蘇軾在彭城相會,格外興奮,而蘇軾對這位後起之秀,不但熱情款待,而且十分關心愛護,規勸他讀書”應舉”以養親。這次相會暢敍增進了兩人之間的友誼,對秦觀以後的成長髮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臨別時蘇軾以詩相贈,秦觀也作詩告別,表達自己對蘇軾的敬佩與感激之情。他知道蘇軾字子曕,所以詩題為《別子曕》,詩中説:“人生異趣各有求,繫風捕影只懷憂。我獨不願萬户侯,惟願一識蘇徐州。”秦觀離別徐州回到故鄉。一年前,即熙寧十年七月中旬,徐州發生大水災,為了保護全城百姓的生命財產,蘇軾親自督促築堤治水,經過軍民日夜搶險救災,水勢終於退去,百姓得到了安寧。由於蘇軾率領軍民大力抗洪救災有功,受到朝廷的獎勵。治水成功後,蘇軾就在徐州城東門築座大樓,因水受制於土,而土色黃,所以命名為“黃樓”。次年,黃樓建成,蘇軾寫信請秦觀作《黃樓賦》。《宋史》説秦觀“見蘇軾于徐,為賦《黃樓》”。其實作賦時秦觀在高郵,元豐元年冬,遣人送徐州呈蘇軾,蘇軾稱讚他“有屈、宋才”。秦觀從徐州回鄉後,忙於準備功課。儘管他的才華出眾,可是並不致力於科舉文字,結果科場失利,名落孫山。應舉的失敗並未使他心灰意冷,很快就排除苦惱而發奮圖強。他退居高郵家中,閉門謝客,一心攻讀,並寫了《掩關銘》以表示自己的決心與信心。秦觀整日在家以讀文史書籍自娛,不過,因父親早逝,母親年邁多病,家道中落,生活比較困難。蘇軾獲悉後立即寫信給他,熱情關懷,但秦觀委婉謝絕了蘇軾的資助,只是把近來的思想煩惱、命運不濟的悲苦,一一告訴了蘇軾,以求得指點。蘇軾讀後對秦觀提出的質疑,詳細作答,並寄贈他一些書籍,使秦觀感激不盡。

元豐二年春天,秦觀準備去會稽探望祖父和正在會稽通判任上的叔父,恰巧這時蘇軾從徐州調往潮州。秦觀到會稽不久後,一起意料不到的官場風波發生了。因蘇軾反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坐“烏台詩案”,被彈劾逮捕。秦觀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驚駭,一時憂心如焚,急急忙忙渡過錢塘江趕到潮州來探問實情。當時蘇軾的一些親友因怕受株連而不敢往來,有的甚至把蘇軾的信件和詩文都燒掉了。秦觀不僅前來探問情由,願助一臂之力,而且後來還寫書託蘇軾的胞弟蘇轍轉達,以表示慰問,充分體現出他不愧是蘇軾的“患難之交”。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路經江寧時,向王安石力薦秦觀的才學,後又致書曰:“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於世。”王安石也讚許秦觀的詩歌“清新似鮑、謝”。在兩位文壇前輩的鼓勵、稱許下,秦觀決心再度赴京應試,並於1085年登第,結束了舉子的生涯。考取進士後,秦觀初任定海主簿,轉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蘇軾自揚州召還,進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秦觀遷國史院編修,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同時供職史館,人稱“蘇門四學士”。京城任職的數年裏,秦觀得與師友時相過從。婉約派一代詞宗——秦觀

哲宗元祐年間,操持朝政的多為舊黨人士,但其內部派別鬥爭卻異常激烈。蜀黨領袖蘇軾及其“蘇門四學士”,均能夠出以公心,根據民生疾苦和國家利益,針對新、舊兩黨的主張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秦觀先後向朝廷進策論30篇,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提出了各種具體的改革方略,對王安石變法作了中肯的論析,認為新法是救國濟民的良策,只是執法者矯枉過正,以致產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認為那也是因噎廢食之舉。這些觀點在黨同伐異的激烈政治形勢下,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且由於秦觀與蘇軾關係密切,他更無法逃脱派別門户之間的中傷和攻訐。

紹聖元年(1094年),新黨人士章棹、蔡京上台,蘇軾、秦觀等人一同遭貶。此後,秦觀又先後被移送到橫州、雷州編管,不斷地遭受削職、除名。元符二年(1099年)歲暮,他身處雷州,自做《輓詞》。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動,遷臣多被召回。秦觀也覆命宣德郎,放還橫州。至滕州,已經去世。

秦觀的詞名勝過詩名。他的詞屬於婉約一類,寫得最好的是寄慨身世和歌唱愛情兩類。秦觀在感傷詞作的藝術表現方面,展示出獨特的審美境界。在技法結構方面,秦觀受到柳永的影響,創作了大量慢詞。但是他能把令詞中含蓄縝密的韻味帶進慢詞長調,從而彌補了柳永以賦法填詞所造成的發露有餘,淺白單調的不足,顯得跌宕有致,包藴深層。再次,在字法運用方面,秦觀詞作具有含蓄隱麗的特徵,取象設詞追求意象的精緻幽美,繪景物,多為飛燕、寒鴉、垂楊、芳草、斜陽、殘月、遠村、煙渚等;摹建築器物,則是驛亭、孤館、畫屏、銀燭之類。他以柔婉的筆觸,對詞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飾,用精美凝練的辭藻,傳寫出悽迷朦朧的意境。

秦觀詩文亦為北宋一大家。明胡應麟於《詩藪雜編》卷五言:“秦少游當時自以詩文重,今被樂府家推做渠帥,世遂寡稱。”從宋刻本看,《淮海集》前後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詞,其餘賦一卷、詩十四卷、輓詞一卷《以上為韻文》,而以文為最多,共三十卷。秦觀詩感情深厚,意境悠遠,風格獨特,在兩宋詩壇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論、哲理散文、遊記、小品文最為出色。其策論文筆犀利,説理透徹,引古徵今,富有説服力和感染力。 秦觀在某些特定環境情勢,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懷抱百憂中”,如憶舊、遷謫時製作的這第三種類型的詩,已使原來侑飲娛興、按拍協歌的傳統價值歸屬摒退於很次等,甚或無相關連的幕後位置。而另外卻命其擔荷起詩歌在古典詩教理論裏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為自我主體心態意緒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滿足他歎喟命運悲劇、宣泄人生愁煩的現實精神需要。 元好問評秦觀詩作為”女郎詩“,後世也多存誤解,然秦觀現存詩歌共400餘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詩”味的,也不過佔作品總數的四分之一。

詞作

秦觀在婉約感傷詞作的藝術表現方面,展示出獨特的審美境界。首先,在意境創造上,秦觀的詞作擅長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抒發遷客騷人的憤懣和無奈,營造出蕭瑟淒厲的“有我之境”。代表性作品是他貶謫郴州期間所寫的《踏莎行》:這篇詞作非常深切地抒寫出詞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獨寂寞、思念家鄉的愁緒。特別是最後兩句,因景設問,沉痛地表達出自己遠離朝廷、謫放天涯地無奈和悲憤。

其次,在語法結構方面,秦觀受到柳永的影響,創作了大量慢詞。但是他能把令詞中含蓄縝密的韻味帶進慢詞長調,從而彌補了柳永以賦法填詞所造成的發露有餘,淺白單調的不足,顯得跌宕有致,包藴深層。例如《望海潮》。

再次,在字法運用方面,秦觀詞作具有含蓄隱麗的特徵,取象設詞追求意象的精緻幽美,描繪自然景物,多為飛燕、寒鴉、垂楊、芳草、斜陽、殘月、遠村、煙渚等;摹建築器物,則是驛亭、孤館、畫屏、銀燭之類。他以柔婉的筆觸,對詞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飾,用精美凝練的辭藻,傳寫出悽迷朦朧的意境。

在詞體演進的過程中,秦觀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秦觀、柳永填制慢詞,受到老師蘇軾的譏嘲,他在柳永以賦法入詞的基礎上,更多精研和錘鍊,使得慢詞的創作走向成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稱秦詞“情韻兼勝,在蘇、黃之上”。秦觀詞章法、句法相對疏朗,而字法尤顯典雅精緻。這種努力發展到周邦彥那裏,則更加註重章法上的雕琢、勾勒,意象組接的密麗以及大量化用前人詩句,慢詞創作體制更加完備,手法更加繁複,也越發帶上了濃重的文人化、技藝化的色彩。這也引導着宋詞由天然之美向人工之美轉化,如此技藝的進步也消解了詞體內在的生機活力。

秦觀用疏朗流暢的章法,連接精緻典雅的詞句,使得詞句既較柳永高雅,又不似周邦彥那般凝澀晦昧、難以索解,而是融入技藝又不逞弄技藝,這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佳境,得到了廣大欣賞者的普遍喜愛,取得了詞史上突出的地位,李調元《雨村詞話》卷一甚至推譽其“首首珠璣,為宋一代詞人之冠”。

秦觀的感傷詞作形成了詞史上影響巨大的抒情範式。在他之前,晏殊、歐陽修以珠圓玉潤之筆寫作名臣顯宦的閒雅之詞,晏幾道以空靈悠緲之筆寫作沒落公子的感傷之詞,柳七郎風味失之淺俗,蘇東坡詞的豪宕不羈又非“本色”、“當行”,他們皆不能被廣大文士所理解和接受。秦觀的出現,則成為人們普遍師法的對象。他出身於下層,在官場上受到沉重打擊,屢遭流貶之苦,這幾乎是封建社會眾多下層文士悲劇命運的縮影。秦觀以其婉約悽美的優秀詞作,傳遞出廣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譽。

軼事典故

1、夢中題詩

秦觀在雷州海康宮亭廟下,夢見天女拿一幅維摩畫像讓他寫贊,秦觀篤信佛教,於是題道:“竺儀華夢,瘴面囚首。口雖不言,十分似九。應笑蔭覆大千作獅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醒來後,就把這段話記錄下來。宋僧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説,自己在天寧寺,還親眼從和尚戒禪那裏看到這幅字,正是秦觀的筆跡。清潘永因所編《宋稗類鈔》也提到真跡在雷州天寧寺。

2、洞房三難

宋嘉佑年間,著名詞人秦少游在拜訪蘇軾時,被聰明可愛的蘇小妹吸引住了。蘇小妹不但精通詩詞歌賦,而且聯對、針線女紅無一不精,只是在“三蘇”的光耀下傳世之作不多,鮮為人知。秦少游對蘇小妹一見鍾情,決意將一生的痴情盡付於小妹,以求佳偶天成。 風和雨順秋方實,郎情妹意渠自成。在一個簾卷西風、菊綻東籬的深秋季節,秦少游與蘇小妹這一對有情人終於走進了古往今來演繹了無數絕唱的婚姻殿堂——洞房,而他們又在這裏繼續演繹着承接歷史的經典故事。

後經考證,蘇軾僅有三個姐姐,蘇小妹是虛構人物,秦觀的夫人也是徐文美而非蘇軾的姐妹,因此“三難”為坊間編造的美好故事罷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qinguan/rkm7o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