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歐陽修 >

歐陽修母鄭氏家訓

歐陽修母鄭氏家訓

歐陽修的文學以及成就有受到家庭的影響,鄭氏家訓就是一篇很好的例子。

鄭氏簡介

鄭氏,歐陽觀的妻子。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歐陽觀考中進士,做過州府主管刑獄的推官,五十九歲就去世了,當時歐陽修年僅四歲。

歐陽修還有一兄一姐,生活全靠母親鄭氏夫人一手維持。歐陽觀在世時為官清正廉潔,無半點積蓄,所以他死後,全家人飯不飽肚,衣不蔽體。由於家貧,歐陽修讀書買不起紙筆,鄭氏夫人便以蘆荻杆為筆,以大地當紙,教兒子讀書寫字。歐陽修畢生在各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與他母親鄭氏夫人的諄諄教誨分不開。

鄭氏夫人用歐陽觀生前的言行教育兒子,培養兒子,勉勵兒子。

這是一篇發人深省的好家訓。今特加以詮釋和整理,以饗讀者。

繼承你父清廉自守的素志

【原文】

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1],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曰:

“毋[2]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3],一壠之植[4],以庇而為生[5]。

吾何恃[6]而能自守耶?吾於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於汝也。

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7],屢廢而歎[8]。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9]!”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得耶[10]?以其有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11],抱汝而立於旁,因指而歎曰:“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12]。使其言然,吾不及見兒之立也,後當以我語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13],常用此語,吾耳熟焉[14],故能詳也。其施於外事,吾不能知;其居於家,無所矜飾[15],而所為如此。是真發於中者耶[16]?嗚呼!其心厚於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之。夫養不必豐,要於孝[17];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節錄自歐陽修《瀧岡阡表》

【註釋】

[1]施與:幫助別人。

[2]毋:不要;切莫。

[3]無一瓦之覆:沒有留下一間蓋瓦的房。

[4]一壠之植:一塊田地。

[5]以庇而生:可以靠着它維持生活。

[6]恃:依靠;憑藉。

[7]治官書:批閲案卷。

[8]屢廢:屢屢停下來;多次停下來。

[9]爾:如此;這樣。

[10]矧:況;亦。

[11]乳者:奶媽。

[12]術者:算命先生。謂我歲行在戌將死:説我歲星行經戌年的時候就要死去。

[13]平居:平時。

[14]耳熟:聽得多。

[15]無所矜飾:沒有虛假做作的地方。

[16]發於中者:發自內心深處。

[17]要於孝:重要的是孝順。

【譯文】

你父親身為朝廷官吏,清廉而又喜歡幫助別人,又好賓客。他的俸祿雖少,但他平時並不去千方百計積聚錢財。他説:“不要因積財損害我清廉自守的素志。”所以他死的時候,沒有留下一間蓋瓦的房屋和一塊可以耕種的.田地,讓我們可以靠着它們來維持生活。我靠着什麼來守節呢?我對於你父親,有所瞭解,因此對你有所期待。

你父親身為朝廷官吏,常常夜間點燭批閲案卷,我曾見他多次停下來歎息。我問他,他就説:“這是個死刑案件,我想給他一條生路卻做不到啊!”我説:“生路可求嗎?”他又説:“想給他一條生路卻不可能,死者和我都沒什麼可怨恨的了。更況且有時還真能使罪犯得到一條生路呢?因為能得到生路,就知道如果輕率處死一個人,死者是有怨恨的。我常常為死囚求生路,還是難免有失誤被處死的,何況有的人卻總是想方設法把人處死呢!”他回頭見奶媽抱着你站在旁邊,於是指着你歎息説:“算命先生説我歲星行經戌年的時候,就要死去,如果真是如此,我將看不到兒子成人自立了。以後要把我的話告訴他。”他平時教育其他後輩,也常用這些話,我聽得多了,所以能瞭解得詳細。他處理外面的事,我不能知道;他平時居家,沒有一點虛假做作的地方,所作所為就是這樣。這些話是真正發自內心深處的。唉!他有着一顆深厚的仁愛之心。這就是我知道他必定能有好的後代的原因。希望你以這些來勉勵自己。奉養長輩不一定要衣食豐厚,重要的是要孝順;對於別人有利的事雖然不能遍及到每一個人,但重要的是有一顆敦厚仁愛的心。我沒有什麼可教你的,上面這些都是你父親的意願和對你的期望。

【評析】

在此篇中,歐母鄭氏夫人啟迪和告誡兒子:第一,他父親為官清廉而不積錢財,因為積錢財會損傷他的清廉自守的素志;第二,他父親死時,既沒留下一間房子,又沒留下一塊田地,自己靠着對兒子的期待和希望支撐下來;第三,他父親處世為人沒有一點虛假和故意做作的地方,更可貴的是有顆深厚的仁愛之心。因此,希望兒子今後好好向父親學習,並以這些來時刻勉勵自己。

陽修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他為人剛直敢言,雖屢遭貶謫,也不改初衷;他為官清廉,獎掖後進,為世所稱。歐母以荻畫地教子的故事也成為歷史上流傳的佳話。

標籤: 鄭氏 歐陽修 家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ouyangxiu/qk4n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