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陸游 >

陸游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陸游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陸游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

東湖新竹

宋代陸游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

官閒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譯文

竹初種時,用棘條編成籬笆,小心謹慎保護好新竹,新竹長成,碧綠濃蔭,倒映在水之漣漪中。

夏日的清風吹過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當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熱。

筍殼脱落時,聽到簌簌悉悉的聲音,竹子拔節時,初現疏疏落落的倩影。

退歸閒暇的時候,我經常來這裏,來的時候仍然隨身帶着枕頭和竹蓆,好隨地安眠。

註釋

東湖:在今浙江紹興市城郊。

插棘編籬:即用荊棘編成籬笆。指開始種竹時的情況。棘,有刺的草木。

寒碧:蒼翠。寒,清冷,竹葉給人有清涼之感,故稱寒碧。漣漪:細小的水波。

掠地:卷地;從地上刮來。秋:清涼。

赤日:夏天的太陽。午:中午。

籜(tuò):竹類軀幹上生出的葉,俗稱“筍殼。”竹竿生長過程中逐步脱落,稱為“解籜”。簌簌:象聲詞,此形容筍殼脱落時的聲音。

放梢:竹梢生長伸展。梢,枝頭末端。離離:茂盛的樣子。此指枝繁葉茂。

簟(diàn):一種輕便細巧的竹蓆。

淺評

詩的形象性很重要,詠物詩更是如此。一株樹,一竿竹,一朵花,看起來是靜止的東西,比較平常,但有才華的詩人,通過藝術的語言,從各個側面,以恰當的.描畫把它形象地表達出來,就會把景物寫活,從而“靜止”的東西也會變得栩栩如生。陸游這首詠竹詩,正是以“多側面”的形象性描寫,賦予“東湖新竹”以生命。詩的開頭一句,寫出種竹時的情景,接下來一連五句,都是從不同角度,對新竹進行形象化的描繪。第二句“寒碧映漣漪”,通過水來反映它的疏影。這裏竹的“寒碧”和水的“漣漪”,互相呼應,都有“冷”、“涼”的含意。第三句“清風掠地秋先到”,通過“風”來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風搖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準確,生動,把“新竹”纖枝因風而動的特點,形象地烘托出來。第四句“赤日行天午不知”,通過“光”來反映它的綠蔭萋萋、一片蒼翠的景象。五六兩句中“聲簌簌”、“葉離離”,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畫出新竹成長過程中的特點,讀後使人如見如聞。最後兩句抒情,寫作者對竹林的愛慕和想望,希望“官閒”是經常到此“枕簟”。而這竹篾製成的“簟”,又呼應試題的“竹”字。這首詩由於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詩意也就更加清新傳神了。

陸游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2

憶昔

宋代 陸游

憶昔從戎出渭濱,壺漿馬首泣遺民。

夜棲高冢占星象,晝上巢車望虜塵。

共道功名方迫逐,豈知老病只逡巡。

燈前撫卷空流涕,何限人間失意人。

譯文

回憶往日曾隨軍強渡渭水,在馬背上看着遺民提着酒漿對我們哭訴。

夜裏躺在高山上看着繁星,白天又在戰車上眺望着胡虜逃跑的煙塵。

都認為功名屈指可得,誰知道老了病了只能獨自徘徊。

一盞青燈下握着書卷徒然痛哭,怎會想到竟是這世上的失意之人。

註釋

壺漿:指酒漿。

高冢:即高山。

迫逐:等於説很快可以求得。

逡巡(qūn xún):因為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或退卻。

卷:指史籍。

流涕:流淚。

創作背景

乾道八年(1172),陸游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赴南鄭(漢中)襄贊軍務,遂在當時的抗金重地南鄭過了一段令他畢生難忘的軍旅生活。詩人晚年,寫了相當多的詩詞回憶他這段軍旅生活,這首詩就是其中一首。此詩寫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當時詩人處於閒職,以中奉大夫銜提舉衝祐觀。

賞析

“憶昔”這個題目,一般地説都應該包括兩方面內容:對昔日生活的回顧和由此產生的感想。這首詩即分兩部分來寫。

前兩句寫初到南鄭。從南鄭跨越秦嶺,出大散關,即臨渭河,所以説“出渭濱”。首句寫作者當年曾隨軍強渡渭水,次句寫關中百姓慰問宋軍,並向他們泣訴在被佔區所受到的屈辱,言外之意就是殷切期望宋軍收復失地。三四句寫在南鄭的活動。這兩句用“晝”“夜”概括全天活動,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伐準備工作的熾烈感情。

後四句是憶後的悲憤心情。“共道功名方迫逐”,用“大家都認為”功名屈指可待來展示詩人當年的壯志。“豈知老病只逡巡”,用“沒有料到”作轉折,使前面句句之意急轉直下,至末二句則與前半首形成鮮明對比。如今他一邊撫摸書卷,一邊流淚。詩人燈下披覽史書,聯想自己,不由得悲從中來。

此詩在章法上,每兩句構成一個小的意羣,再由這四個鏈條組成全篇,結構天成,思路精密。語言運用上,作者深於錘鍊,比如“壺漿馬首泣遺民”,一句三意,寫盡了北方遺民的心情。第六句用“逡巡”寫眼前,不僅表現了一個“老病”者的行動特徵,而且刻畫出一個有志之士無法施展抱負的彷徨心理。

陸游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3

文章

宋代陸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譯文

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藝高超的人在偶然間所得到的。

純白沒有瑕疵,並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銅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變。

漢代離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淺薄已有了很大的差異。

胡人的音樂是怎樣的?就是一些管絃與絲竹。

後夔(傳説是舜的樂官)不再寫音樂了,千年以來,誰又能跟他相比擬呢?

註釋

粹然:純粹的樣子。瑕疵:本謂玉病,這裏指文章的毛病。

人為:人力所為,與“天成”相對。

彝器:也稱“尊彝”,古代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

無施:沒有施加人力的影響,意謂是“天成”的。

漢:漢代。先秦:指秦代以前的歷史時期。

固:本來。淳純:質樸敦厚。漓:澆薄。這兩句説:漢代與先秦緊接,可是在淳厚和澆薄上,表現得已經很不同了。言外是説,漢代較薄,先秦淳厚。

胡部:唐代掌管胡樂的機構,亦指胡樂。胡樂從西涼一帶傳入,當時稱“胡部新聲”。

豪竹:竹製的樂器。哀絲:絃樂器。

後夔:人名,相傳為舜的樂官。

期:約會。這兩句説:後夔已成為歷史人物,不可能再寫樂曲了,千年以來,還有誰會創作出他那樣“純粹無瑕疵”的樂曲來?

簡析

為了説明這個道理,作者在提出問題以後,舉了正反兩方面的例證,最後發出不能復見後夔的感概。其實作者所説的“天成”,並不就是大自然的恩賜,而是基於長期積累起來的感性印象和深入的思考,由於偶然出發而捕捉到靈感。只要能做到“純粹無瑕疵”和“巧拙兩無施”,便是好文章。清人劉熙載説:“西江名家好處,在鍛鍊而歸於自然。放翁本學西江者,其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平昔鍛鍊之功,可於言外想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luyou/9rry8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