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柳永 >

鳳棲梧蝶戀花柳永注音

鳳棲梧蝶戀花柳永注音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鳳棲梧蝶戀花柳永注音版,供大家參考!

鳳棲梧蝶戀花柳永注音

dié liàn huā

蝶戀花

宋 柳永

sòng liǔ yǒng

zhù yǐ wēi lóu fēng xì xì , wàng jí chūn chóu , àn àn shēng tiān jì 。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cǎo sè yān guāng cán zhào lǐ , wú yán shuí huì píng lán yì 。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

nǐ bǎ shū kuáng tú yī zuì ,duì jiǔ dāng gē , qiáng lè huán wú wèi 。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yī dài jiàn kuān zhōng bù huǐ ,wéi yī xiāo dé rén qiáo cuì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格律對照

(上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下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作者簡介

柳永是北宋時期著名詞人,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後世人欽佩的才子。他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他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他的“愁雲恨雨兩牽縈,新春殘臘相催逼。”至今仍為人所傳唱。

他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有功名用世之志,但是最終讓他青史留名的卻是抒發鬱悶與情感的詞作。他在科舉上的悲劇與詞作的受人推崇,留下了許多的.軼事趣聞。其中最為著名的應當是“奉旨填詞”了。

柳永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進而踏上仕途,但是卻遭遇了一次次失敗。失敗之後,柳永最好作詞來抒發自己的心情。當時柳永的詞作流傳度很廣,為世人所熟知。仁宗早年之時亦好詞,自然也聽過柳永的詞作。不過仁宗繼位之後喜好儒雅風格,而柳永的詞作卻大多豔麗,所以不為仁宗所喜。及進士放榜時,仁宗就引用柳永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説:“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遂刻意劃去柳永之名。

此後每每有人推薦柳永,仁宗都暗自壓下,只説讓柳永“且去填詞”。這才有了“奉聖旨填詞柳三變”之説。

柳永官宦世家出身,自幼就有功名抱負,不過可惜的是卻在科舉考試上連連受挫,未能登科進第。後來還是因為聖上隆恩,才得以暮年及第,最終卻也轉官落魄,止步於屯田員外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以畢生精力作詞,並在詞中以“白衣卿相”自詡。此後柳永便有了白衣卿相的稱呼。

柳永自幼出生官宦世家,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統訓練,養成功名用世之志。等到後來離家,路過江浙一帶,見到靡靡之音和世俗繁華之後,浪漫而放蕩不羈的性格便顯露出來。青樓煙花之地,竟成了他常去之地,不願離開。等到後來科舉落第之後,更是沉溺煙花巷陌,都市的繁華、歌伎的多情,給了柳永精神上的慰藉。

柳永時常出入煙花之地,與歌姬名妓交流,常常作詞以贈。當時的名妓殊麗都以得其詞作相贈為傲,所以柳永的詞作多為豔麗曲風。最著名的便是,他曾作四首詞,分別贈“四娘”,一時傳為佳話。

可以説歌妓激發了柳永的創作熱情,滿足了他的情感追求,同時也宣揚其詞作,為其奠定了文學地位。

拓展內容:蝶戀花鳳棲梧柳永原文

【原文】

蝶戀花·鳳棲梧

【作者】柳永 【朝代】宋

蜀錦地衣絲步障。屈曲迴廊,靜夜閒尋訪。玉砌雕闌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薰爐温斗帳。玉樹瓊枝,迤邐相偎傍。酒力漸濃春思蕩。鴛鴦繡被翻紅浪。

【詞意】

佇立高樓倚欄杆,和風細細,極目忘春愁無際,黯黯暮靄自天邊湧起。夕陽斜照裏,青青草色映着煙霞的光彩,無言與訴,誰會領會我憑欄的心意?打算疏放狂蕩地圖個痛快一醉,對着美酒縱情高歌,強求一樂反而覺得無趣味。縱然衣帶漸漸寬鬆也終生不悔,為了她值得我刻骨相思人憔悴。

【賞析】

這首詞又題為《鳳棲梧》。上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見出作者佇立望遠之苦;下篇以明暢淋漓的筆調抒寫他“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執着戀情,真摯感人。其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未傳頌千古的名句。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以這兩句所表現的愛情,來比喻“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的第二境(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三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即鍥而不捨、甘願獻身的精神,並説此等語“非大詞人不能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liuyong/zzoqx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