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柳永 >

雨霖鈴柳永詩歌鑑賞

雨霖鈴柳永詩歌鑑賞

導語:《雨霖鈴》以秋景寫離情,情景交融;在表現上,以時間發展為序,虛實相生,層層遞進,一氣呵成;語言自然明暢,不尚雕琢,以白描取勝,確實表現了一種“清和朗暢”,“意致綿密”(黃蓼園語)和“秀淡幽絕”(賙濟語)的風格特色。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來鑑賞《雨霖鈴》。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

雨霖鈴柳永詩歌鑑賞

雨霖鈴柳永宋詞賞析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瞧着,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説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註釋

悽切:淒涼急促。

驟雨:急猛的陣雨

都門:指汴京。 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

無緒:沒有情緒

蘭舟: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坐船的美稱

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去去:重複言之,表路途之遠

暮靄:傍晚的雲氣

經年:經過一年又一年。

風情: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鈴柳永詩歌鑑賞

在羣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為證明。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是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後人有“曉風殘月柳三變,滴粉揉酥左與言”的謔語。柳永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只批了四個字説:“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着一種流浪生活。由於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自古以來,表現男女離別之情的詩詞曲賦層出不窮,而獨有柳永的慢詞《雨霖鈴》經久不衰,傳誦至今,這確實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緣由,固然與作者坎坷的身世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但《雨霖鈴》的成功還在於其獨到的表現手法:層次分明,語意明確,鋪敍景物,傾吐心情,絕少掩飾;善於用“點染”法,反覆塗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鈴》作一粗淺分析: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餘。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瞭。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象,重在刻劃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歎為觀止。

詞的起頭三句點明時間、地點、景物,事件是與自己心愛的人餞別。晚上,陣雨才停,知了發出悽切的'鳴叫,長亭送別,叫人如何能夠忍受這離別的痛苦!這蟬鳴助添悲涼,而一開始即道出“悽切”,為這首詞定了調子。這一層展開了一個淒涼的氛圍。“都門”兩句,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兩情依依,難捨難分之際,客船卻不斷催促。心理矛盾,欲飲無緒,欲留不得。由此可窺見留戀之情深。“執手”兩句,再加深塗抹,在“執手”、“相看”、“無語”中更使人傷心失魄。這一層極寫留戀之情。以上兩層極盡迴環、頓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為之嗚咽。“念去去”以後,則大氣包舉,一瀉千里,似江流出峽,直馳平川,詞亦直抒胸懷。以“念”這一領字帶起,表明是設想別後的道路遼遠,“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全是寫景,實際上全含的是情,襯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換頭以情起,歎息從古到今離別之可哀,“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句又將推進一層,更何況正在冷落清秋的時節呢,這是多麼難以忍受啊!這是把江淹《別賦》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兩者結合起來,提煉出這兩句。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句中,更賦予以新的意義。“今宵”二句,又進一步推想別後的淒涼,然而景物清麗真切,真象別者酒醒後在船中之所見。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也是寫離別的。離別的人一看到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昔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楊柳岸”三字明寫眼前景而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餘味。幾如身歷其境,忘其是設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別後長久的寂寞,虛度美好年華。“便縱有”兩句,再從上兩句的遭遇,深入下去,歎後會難期,風情無人訴説,藝術地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層真是“餘恨無窮,餘味不盡”(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這首詞寫將別、臨別以及別後的種種設想,以白描的手法鋪敍景物,傾吐心情,層次分明,語意明確,絕少掩飾假借之處。尤其是把別後的情景描寫得比真的還真,又以景視之,使人不覺得是虛構的,足見柳永的藝術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稱其“微妙則耐思,而景中有情。……‘楊柳岸曉風殘月’,所以膾炙人口也。”(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又有人認為“‘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願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李攀龍《草堂詩餘雋》)這都道出這首詞的妙處的。但劉熙載在《藝概》中的“點染”之説,更是值得稱述的。他認為:詞有點染,耆卿《雨霖鈴》“念去去”三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否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劉熙載的這段評論,實際上是以畫法論詞,看出在柳詞中的加深描繪,反覆塗抹的技巧。既精微入裏,而又大膽潑墨。也就是柳詞中抒情與寫景在章法和修辭的巧妙運用,可謂詞中有畫。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清秋離別,多情那堪?感情極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傷心而又淒涼,情景妙合無痕,這一別後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點化而得,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在點染方面的技巧運用,確是達到很高的成就的,在這首詞裏最為突出。

拓展:雨霖鈴仿寫——劍客-雨霖鈴

小雪將至,對山城晚,燈冷光暗。獨面欲唱無緒,依稀處,清影如夢。執手空對熒屏,竟暗暗垂淚。念去去,十年過往,歷歷再現眼前煙。愛深自古為情困,更那堪,瑟瑟秋霜寒!今宵伊人何處?意難再,去日難追。此番風雨,應是冥冥自有安排。便自有萬千情愫,更有何人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liuyong/xmjk0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