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課堂互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論文

課堂互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論文

【摘要】 在兒科學教學過程中採取課堂講授、多媒體應用及課堂互動等綜合教學方法,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課堂互動將被動接受和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課堂學習氣氛活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有限的理論學習過程中基本掌握兒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為今後的臨牀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堂互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論文

【關鍵詞】 兒科學教學;課堂互動;實踐探討

我院現有中西醫結合、針推、全科醫學、臨牀醫學及檢驗等專業,這些專業的兒科學課程設置大多為36,54,72學時,作為一門臨牀學科,尤其是中西醫結合專業,課堂授課時必須分別介紹中西醫的相關病名、病因病機、臨牀表現及治療,內容較多,而課程時間較短,在這種情況下,給學生傳授本學科最基本的知識和理論,按傳統的講授是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鑑於這種情況,我們對教學方法做了一些改進和嘗試,即以課堂講授為基礎,採取多媒體教學方法,配合課堂互動形式。通過對學生總成績的分析、比較,課後與學生交流,大家一致認為這種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掌握兒科學的基本內容和技能。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值得進一步應用和推廣。

1 方法

根據課程設置和安排,兒科學大多安排在大學四年級,這個階段學生已學習了醫學基礎課程和大部分臨牀課程,對醫學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瞭解和掌握,同時對大四學生來講,他們的自學能力已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獨立思考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明顯提高,因此,我們分別在03級和04級中西醫結合本科班兒科學教學中採用了課堂互動的教學方法。具體方法:在下課前10 min左右,教師將下節課的講授內容以課餘作業的形式提出,要求學生準備,明確通知學生下節課先由他們自己對問題逐一講解和解答,再由教師應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講授,使學生掌握新知識、新內容。

2 優勢

通過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明顯提高,其優勢體現在2個方面。

2.1 成績分析

通過與上年度學生總成績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採取課堂互動的教學方法後學生平均成績明顯提高,見表1。

表1 3個班級學生平均成績比較 (分)班級n平均成績02級中西醫結合本科班4863.5403級中西醫結合本科班4676.2004級中西醫結合本科班5379.65

2.2 課餘調查

採取這種教學方法後,學生反映良好。初起由於學生存在膽怯心理,不免有些緊張,但通過多次鍛鍊後能力明顯提高。由於這種方式對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壓力,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積極性提高,便於學習和掌握知識。例如新生兒黃疸這一章節,其中有關新生兒黃疸的定義、分類(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等問題,學生回答講解十分到位,但對新生兒為什麼容易發生黃疸這個問題回答的不是很準確、不夠全面。教師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多媒體手段進行詳細講述,突出重點,歸納總結。①新生兒膽紅素來源多,胎兒在宮內處於低氧環境,生成的紅細胞數量多,出生後血氧濃度提高,過多紅細胞破壞,新生兒紅細胞壽命70~90 d,比成人短20~40 d,形成膽紅素的週期短等。②新生兒肝功能發育不完善,肝臟酶系統發育不成熟,使膽紅素結合過程受限以及新生兒排泄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差。③新生兒腸肝循環特殊,新生兒腸道細菌少,不能將結合膽紅素還原為尿膽元及糞膽元,腸腔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較高,使部分結合膽紅素分解成未結合膽紅素,迅速被腸黏膜吸收進入血循環,增加了腸肝循環。由於上述種種因素,很容易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黃疸。而且新生兒出生後各種生理狀況尚處於不穩定階段,功能不完善,由於飢餓、缺氧、胎糞延遲排除、酸中毒、顱內出血等因素均可使黃疸加重,因此新生兒出生後60 %的足月兒和80 %早產兒都會出現黃疸。還要突出重點講述病理性黃疸的病因病理等,使學生對新生兒黃疸的生理因素和產生病理性黃疸的因素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並對病理性黃疸的相關治療手段、嚴重黃疸造成的危害等一一加以介紹。通過歸納總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全面掌握本章節知識。

3 討論

通過上述教學方法,尤其是課堂互動形式,其優勢不可否認,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一,部分學生膽怯心理較重,講述時聲音不夠洪亮,影響了整個課堂聽講效果;其二,學生講述時內容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欠缺。針對上述問題,我們經過分析探討,一致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反覆多次地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充分利用時間,例如在課間見習結束後利用節餘時間,組織學生針對該患兒病情分組討論,組織互動式的病案討論,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複習相關知識和集體討論等方法培養臨牀診療思維能力。一般選擇與教學大綱相吻合的較典型且有一定難度的病例,至少應具備主訴、現病史、中西醫體格檢查陽性體徵和有鑑別意義的陰性體徵,以10~15人為1組,對該病例的西醫診斷、中醫診斷及證型、辨病辨證依據、病因病機分析、進一步檢查項目、鑑別診斷及治則治法、處方和治療方案等各抒己見,然後各組推舉一位同學介紹討論結果。最後由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對難度較大的診斷及鑑別診斷要聯繫相關學科知識進行講解,給出正確答案。病案討論過程是多種信息多向交流的過程,通過討論有利於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性思維、表述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培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臨牀診斷、治療和分析處理兒科疾病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兒科教學過程中經常採取這種方法,循序漸進,能力得以提高。同時要培養學生對知識內容學會加以整理、總結,全面掌握、突出重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這種教學方法,最終達到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使學生掌握兒科學的基本內容、完成本學科的教學任務的目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zjwe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