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居室彈性空間的現實需要探析論文

居室彈性空間的現實需要探析論文

隨着社會發展,實際的居住者更是不同類型的家庭和有着各種各樣生活方式的人們。在當前的室內設計中很少通過事先設想去應對不同使用方式的變化,如人與人之間距離調整的變化、公用空間與私密空間調整的變化、空間專用程度和行為重合程度調整的變化、物體位置的移動等不斷變化的使用方式,在設計上沒有更多地考慮如何應對時間的變化。時代的發展在召喚着室內空間設計的飛躍,那些具有彈性的、適應性的和可調整的現代空間是建築和室內空間環境發展的必然趨勢。

居室彈性空間的現實需要探析論文

彈性空間設計

彈性空間設計具有較強的靈活變通性,能夠應對不同的個性需求和解決使用者在時間變化上的需求,是針對使用困境而被提出的有效對策。彈性空間設計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思維方式。彈性空間在時間維度的變化上能隨之變通、能夠應對使用者不斷變化的個性需求而調整。是利用特定空間中的結構部件來對建築室內空間進行有效的調整,形成一種可變的室內空間。讓有限的空間取得儘可能大的利用率,讓居住者在心理和視覺上產生比實際環境更為愉悦的空間體驗。這樣的彈性設計手法能夠使空間既具有連通性,還可將空間合理分區使用。如日本的合式住宅,多用活動推拉門來分隔和圍合空間。或許用案例能更好的説明彈性空間設計的極大優勢。該實例是國外一家服裝設計公司的辦公空間設計,室內設計師將模特所走的T台設計成白色並流動於整個空間。用T台分割了空間,同時又作為服裝設計師的辦公桌。這樣的一個設計構思真是一個空間多種用途,普通的辦公空間不再那麼單調乏味。當有新的服飾作品成型時服裝設計師便可以滿足得坐在辦公桌前細細品味T台上的個人作品,甚至看着遠處走來的身影不期而遇的靈感就已在辦公桌上成勾勒成型。這樣的室內設計作品賦予了空間可調整轉換多種用途的彈性功能,節約了空間成本。彈性空間設計是對空間的靈活使用,給使用者帶去了便利,增強了設計的適應能力。

室內空間彈性設計的現實需要

當前社會在信息時代下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僵化、侷限的空間模式己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居住空間方面,之前在城市化、產業結構變化和家庭結構變化的社會背景下,青年小家庭的數量佔社會的主流,可隨之而來的老齡化、少子化、空巢化,成為今後社會家庭結構多樣化的主要現象。以及近年來家庭成員的個人化傾向不斷增強,這就促使住宅要能適應各種生活模式的需求。比如,老年家庭要求有較開敞的休憩空間;而愛求知的青年家庭則需要有專用看書閲讀的空間;交友廣泛的中青年家庭則需要有專用的社交空間。一個家庭又會有老中青三代人在一起共同居住,家庭成員由於存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就不可避免的在空間使用上有各有各的需求。當老年人生病需要被照顧時需要較多的護理空間,我們是否可以犧牲些中年人因為社交活動所需的空間來應對照顧老年人而缺少足夠空間的狀況。而當遇到特殊日子需要舉行儀式或家庭活動時,我們是否可以借青年家庭成員的閲讀空間來擴大我們的待客接洽空間。我國像這樣家庭遇到如此情況在正常不過,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住宅設計對家庭成員間不同的個性需求卻很少做出考慮。這也使得原有的户型空間劃分方式不能完全適用於所有家庭的需求。如運用彈性設計的設計思路,將住宅內部各空間的功能與面積大小能夠根據需求相互調整,就能很好的解決看似不重要實則很困擾我們的空間使用問題。

人得一生從嬰兒開始,長大、成人,然後逐漸地衰老,這正是時間帶給我們的變化。在宇宙有生有滅的法則中,不管是動植物還是人或其他事物都是有生命週期的。作為空間使用者、空間本身以及空間裏所擺放的家居事物也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在人口老齡化及個人壽命不斷增長的當今社會中,我們更多地需要能夠應對時間變化的室內設計。在這方面日本的住宅事例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他們的傳統居住室內設計多通過隔扇的開閉將位於起居室與卧室之間的開放日式房間作為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之間的緩衝空間,此外緩衝空間可當做老年人白天交流、活動等的滯留場所或是特殊情況下作為護理人員的就寢場所。室內空間的設計總是追逐裝飾造型的美感,忽略的卻是最本該給使用者帶去方便舒適的設計。對於老年使用者,我們設計的出發點多應從他們的'生理和心理所需要的行為活動出發,他們的卧室或個人空間是否需要較充足的陽光,是否因行動的不便儘量減少狹窄的過道空間和同一平面上的高低落差,他們需要受照顧時是否需要較開敞的休息護理空間。對於那些毫無遠見的設計者不應忘記,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誰沒有身心衰退的老年。長期持續的空間使用需要應對來自人和物兩方面的老化。在對室內進行設計構思或重新設計時,設計師應從使用者的角度以適應時間變化作為設計的核心理念,有意識地將室內設計的使用年限增長。這也是我們對於保護地球環境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所迫切需要的實際行動。

我們的祖先從營穴而居到構築自己的巢穴,逐步轉變為現在由許多人分工來建造房屋。隨着技術和建造的高度專業化、複雜化和分工細化使得建設者與使用者分離。因而建造者在未必理解使用者需求的狀態下建設房屋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很多建築是在竣工後的不斷改進和使用中被賦予生命的。只有使用者也參與到設計中來,可以發揮設計者和使用者兩方面的積極性,將使用者日常生活狀態下的行為習慣作為設計的出發點,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多樣化、靈活化的設計要求。而荷蘭施羅德住宅便是由設計者裏特維爾德和使用者施羅德夫人共同設計建造完成的經典傑作。施羅德住宅的建築外觀設計不僅被認為是當時歐洲最現代的建築,而其內部的設計更是令後世深受啟迪。尤其空間安排上,施羅德夫人提出是否“不用牆但仍可以分割空間”的要求,裏特維爾德便產生了“活動隔斷”的想法。於是他打破以往的設置,創造了“活動隔斷牆”的新手法。更清晰得向我們展示了彈性空間的實現手段。

施羅德住宅平面圖

一層設計相對常規,安排有中心樓梯、廚房和三間卧室。主要生活區在二層,相對一層是一個大的開敞的空間,還有一個單獨的衞生間和浴室。裏特維爾德曾希望將上層保持開敞狀。但施羅德夫人則認為生活空間應當被用於各種形式——開放或細分。設計師則通過滑動和旋轉隔板來使之成為現實。住宅內的房間可根據不同的功能要求,利用靈活的隔斷牆來自由地劃分空間,構成流動的變化。當二層空間被全部分割或完全開放,亦或是有開放有分隔,使得每種組合皆可提供給人們獨特的空間體驗。施羅德住宅自建立之初,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就不斷的進行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建築的設計。使之能靈活的分隔連通空間,使用者可以根據當時的心情或行為狀況調整空間的分隔形式,使空間具有應對時間變化的彈性和調整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彈性。像施羅德住宅這樣由使用者參與到設計中來的優秀案例,不僅給我們創造了彈性設計的先例,還使設計行為本身也具有了彈性。設計不應是專家一廂情願的設計,而是更多的考慮大眾的切實需求,實現真正地站在使用者的立場去設計。

結語

時光的荏苒,註定了室內空間裏的裝飾漸漸地老化,而設計背後的思想理念應指引着時代的目光看的更遠。彈性空間設計是將室內空間在“時間”上的延續,是人們創造力的體現。室內空間的彈性設計還有很廣闊的發展領域,為了能夠給人們帶去更方便舒適愉悦的室內空間環境,還需要我們設計者在相關方面付出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yzlr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