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崆峒山佛道儒共存現象的文化和旅遊價值論文

崆峒山佛道儒共存現象的文化和旅遊價值論文

中國兩千年的思想史,是一部佛、道、儒三教鼎立、互為融合的歷史,"三教合一"這一現象自秦漢出現一直到清末,時間長達1800年左右,影響波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層面。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境內的崆峒山,也有佛教、道教與儒教文化現象共存於此。

崆峒山佛道儒共存現象的文化和旅遊價值論文

一、崆峒山佛儒道三教共存共尊現象的歷史沿革

據道教典籍記載老子的前身廣成子,曾在崆峒山修煉,於是崆峒山被譽為"天下道教第一山".

崆峒山地區有術士隱居是在秦漢時代,到魏晉時道教宮觀出現。到了嘉靖初年,朱元璋的後裔被封為駐守平涼的韓王,當時的韓王王妃特別崇尚道教,於是對崆峒山太和宮等道教宮觀進行大規模修建。自此,道教便開始在崆峒山代代相傳,到1949年前時已傳至第三十代,當時全山道士不下百餘人,道觀教宮多達四十餘處。佛教在崆峒山也已有將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曾為山上明慧禪院御賜田地,仁智禪師於是在崆峒山中台至皇城修築上天梯石台階。元朝時安西王信奉佛教,在崆峒山東台主持修建了寶慶寺,封王相商挺為寶慶寺主持,他的責任範圍是管理陝西、四川、西夏等省的佛教事務。再到明代萬曆年間,中台凌空塔建成,當時皇太后給崆峒山賜贈佛教經書達三萬多冊,明神宗還給崆峒山真乘寺藏經樓題寫了匾額。至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發展到鼎盛,地址多達19處。另外在儒學方面,崆峒山培育了一批學者。比如皇甫謐,是醫學鍼灸鼻祖,博學多才,着有《甲乙經》;漢代的著名學者王符着有《潛夫論》;"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趙時春、明代前七子李夢陽(號崆峒子)等,均為儒家名人。[1]

二、崆峒山佛道儒文化現象的具體內涵

崆峒山地區將佛、道、儒三教集於一山之上、祀於一洞之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體現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質。

1、崆峒山古建築呈現佛道儒共存共尊特點

崆峒山古建築羣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廊閣相連,依地賦形,分佈在林中、山澗、崖畔、水上,使人文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地融為一體。有明清以來的遇真宮、十二元帥殿、藥王洞、磨針觀、南崖宮、三教洞、靈官洞,真武殿、玉皇殿、三官殿、天師殿、太白樓、獻殿、藥王殿、老君樓(壁畫)、雷祖殿、玉皇樓、三星殿、龍君殿、眼光殿等二十多處,這些古廟殿宇依山就勢排列,層層相疊,共一千多間,規模宏大,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中台塔院有法輪寺大雄寶殿、方丈樓、藏經樓、重修靈龜台,文殊菩薩殿、蓮花寺、茶庵寺,西台有菩薩殿,天台山有觀音閣,這些以塔院、蓮花寺為中心的佛教建築羣,以及塔院保存的宋代石經幢、緬甸玉佛、宋代凌空塔、唐代磚雕,都是十分珍貴的佛教類的歷史文物。同時,崆峒山上既供奉了道教的元始天尊、靈寶道君、太上老君像,又供奉了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像,還供奉了佛教的釋迦牟尼雕塑,更有彰顯佛儒道三教融合的三教洞。這裏匯聚了文曲星、觀音菩薩、藥師佛、接引佛、地藏王、韋馱、關聖帝君等三教中的幾十位神仙,真正體現出佛儒道三教共存,和平相處的特質。

崆峒山現存的建築大多重建於清末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在各類建築的門匾楹柱上,我們蒐集了130多幅白話楹聯,而這正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集中體現。由此看出,崆峒山在佛道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儒家文化思想,展示出三教合一、以儒為宗的特點。

2、以"善"為主的民眾心理佛、道、儒三教的價值取向不同,儒家倡導積極入世,佛家推崇出世,道家嚮往無為,但是在崆峒山,三教竟然結合得如此的."緊密",由此也深刻展示出當地民眾的集體心理特質。在三教思想比較方面,一般認為儒家重禮而不重人身、重羣體而不重個體,儒家思想是有失偏頗的。但在《中國儒佛道三教關係研究》 中卻對此持不同觀點:"儒家的重人倫、重羣體是對個體、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也可以説,儒家的重羣體、重人倫就是從重個體重人倫出發的,最終仍然迴歸到對這個個體人的關注。"[2]

認為儒家是很重視人本身的。道家的取向是道或自然,但它的終極目標仍然是人生,希望人們能夠按照道家的自然論去實現人的價值。把道法自然的哲學變成養生修行的人生實踐,則是對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平衡與補充。佛教雖以出離現實為目的,但又對人的自由加以肯定,進而顯現出追求實現人的永恆價值的思想訴求,這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儒道思想的不足,而且對佛教和道教的現代化及大眾化具有深遠意義與影響。[3]

佛、道、儒三教雖然在教義上有諸多不同,有些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內涵卻是相同的。儒教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

教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重視"養生、遁世、窮萬物".佛家講的是"性",是"心性",也就是修養,講究"見性、救世、通萬有".總括一下,儒家的德"正心"、佛家講究的"明心"以及道家追求的"煉心",無一不是從維護社會秩序、尊崇社會道德,以及勸人為善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因此,崆峒山的三教合一現象,可謂"三教雖殊,同歸於善"[4];而這也恰恰引導了當地民眾的從善心理,有助於當地的人際關係平衡與社會風氣和諧的形成。

三、崆峒山出現三教合一現象的原因

1、佛、道、儒三教內部結構的互補性

就佛、道、儒三教之間的互動來説,道家文化崇尚"自然",將其視為第一要義的觀點恰好補救了儒家文化很少涉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方面的缺失;儒學從不回答人的何來何去問題,它講究今生現世,當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們的理想不能實現時,儒家就很難給他們幫助與撫慰;當然,儒家也從道教那裏得到了人際和諧方面的理論啟示。這兩種對立的觀念又在佛教文化的融合中,成為了中國中世紀宗法融合的理論支撐,為當時現實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教義。

2、三教文化的基本核心均具

有教化與資治的共同內涵儒、道、佛的理論均屬上層建築哲學範疇,在我國封建社會中三者的理論既相互利用,又相互鬥爭的形式長期共存。雖然三教文化差異很大,但其根本的方法、目的、哲理都是一致的,這便是三教文化能融合的最重要的內在條件,具體而言,那就是均具有教化與資治的社會內涵。因此,崆峒山三教文化相融相合自然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必然結果,也順應了千百年來思想觀念發展融合的潮流。

3、自然地理位置的影響

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的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兵家必爭之古地,宗教文化自古以來就在此地彙集。無論是儒家名人,還是道家高人、佛教僧侶,均看重這塊風水寶地,以此為自己身心的歸屬地,在此開創自己的事業,並薪火相傳,集腋成裘,終建成一處自然美景與人文內涵相得益彰的名勝聖地。

四、崆峒山三教共存共尊現象的存在價值

1、具有多宗教融合的文化價值

崆峒山的思想文化是通過佛、道、儒三教思想家而得以創造、傳承和延續的。在三教洞內佛、道、儒被不同信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三教的神與仙不但相處和諧,滅欲悟禪,慈悲為懷,修心向善,普救眾生;修性煉丹,陰陽五行,虛無寧靜,而且處一堂共享人間煙火。交互融合是崆峒山多宗教文化得以共存的基礎也是多宗教文化共存的基本特徵,而這一特點對當今多元文化的發展是有借鑑和啟示意義的。

2、具有旅遊價值

崆峒山道教作為名山一直吸引着眾多人士。據《莊子·在宥》和《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向智者廣成子請教養生之術和治國之道;秦始皇、漢武帝效法軒轅黃帝登崆峒山尋醫訪道;崆峒山武術和大家所熟知的少林、峨嵋、崑崙、武當武術以其獨特風格等都為一派,享譽海內外。加之崆峒山背靠笄頭,面臨涇水,北倚關山,南望太統,共同構成了其獨特的地理與自然環境,具有明顯的旅遊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y8kqy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