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小學生科學的論文

關於小學生科學的論文

論文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小學生科學的論文 ,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小學生科學的論文

關於小學生科學的論文篇1:

淺論小學生科學前概念

摘要:學生的前概念是影響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將要探究的科學概念和前概念比較一致,學生就容易理解;反之,學生就會覺得很難。因此,作為科學概念建構的基礎,前概念在學生的科學學習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關鍵詞:前概念 特點 形成 探查方法 意義

小學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學教育前,已經感知了豐富的自然科學現象、經歷過觀察和過程體驗,並且由此產生了一定的間接經驗及對自然界的獨特的思考,這些就是學生的前概念。

一、小學生科學前概念的特點與形成

小學生科學前概念的特點:

1.內隱性。學生的前概念往往是內隱的,只有在特定的環境裏才會顯現出來,因而教師的教學設計中,要創設有利於學生暴露已有知識的教學情境。

2.差異性。由於學生個體生活經歷的不同,思考和理解能力的不同,生成的前概念千差萬別。例如,“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的決定因素是什麼?”這一問題,學生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回答。

3.穩定性。學生對於那些認識比較豐富的感性的前概念,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保留在大腦中,而且這種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存在於一定的認知框架或體系中。學生的前概念儘管是不連續的,但卻是十分穩定的,有的前概念甚至非常頑固,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能得到轉變。因此要改變學生的錯誤前概念是一件非常難的事,而且學生即使在已經接受相關的科學學習後,對於相應的問題往往還是不能深刻理解,他們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依賴和運用的還是他們固有的前概念。

對於學生將要學習的科學概念而言,其已有的相關前概念大多是模糊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而且比較頑固,難以轉變。那麼,學生的科學前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1.簡單枚舉。在一定生活經驗基礎上,使用簡單枚舉法進行歸納得到結論,是學生形成科學前概念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學生掌握的生活經驗是有限的,尤其是學生傾向於根據觀察到的事物表面屬性,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或規律,容易造成錯誤的前概念。

2.錯誤推理。在解釋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現象時,由於學生腦海中沒有現成的結論,因而學生就會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簡單的推理來解釋碰到的問題。如在學生觀察了高錳酸鉀和食鹽溶解在水中的現象之後,就推測“麪粉在水中也是溶解的”。由於麪粉顆粒的細小且顏色為白色導致學生錯誤地推理為“麪粉在水中均勻分散了,溶解了”。

3.望文生義。當學生接觸到一個新的、自己不熟悉的概念時,他們會根據字面意義來給概念下定義。如問卷調查中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鉛筆中有鉛”,近半的孩子認為“磁鐵是鐵的一種”,許多孩子認為“白色污染是指白色的廢品污染”。自然科學中許多概念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歷史,使得概念的內涵不能僅用概念的外殼——文字來決定,因此當學生望文生義時,一些錯誤的前概念即隨之產生。這類前概念相對來説比較容易扭轉,而望文生義的學習方式在科學學習中卻有着較大的負面影響。

二、小學生科學前概念的探查方法

學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我們的科學教學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生的前概念與科學意義上的概念吻合,那將有利於其科學概念的形成;如果學生的前概念與科學意義上的概念相沖突,那將阻礙學生科學概念的形成。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教師只有善於揭示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區別科學前概念的真偽,才能真正提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調查分析獲得學生前概念一般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

1.訪談了解法。訪談了解法是指教師有意識地抓住一切和學生共處的機會,面對面地跟學生交流,並對學生的回答作適當迴應。這種瞭解的方法是開放式的,最好利用課後的時機,因為相對於課堂上而言,課外學生會更真實地將自己的觀點展示給教師。為提高談話瞭解學生前概念的實效,在實際的談話前應有充分的談話準備,談話時做到有目的性、針對性。訪談可以圍繞某一概念進行,也可以圍繞某一實例展開。

2.繪圖展示法。繪圖展示法是指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表達出他們對某一概念或某一實驗過程的理解。與傳統的訪談法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特別對於中低年級的學生,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還不夠完善,畫圖能直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原始認識,可以更加簡易地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3.概念圖表法。概念圖由節點、連線、連接詞的主要部分構成,可以直觀形象地呈現出知識結構,具有內在優良的聯結性與邏輯性,能夠清晰反映出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對知識間相互關係的理解。對於小學生來説,繪製的概念圖可以簡單一些,甚至是由教師提供一個留有缺失的概念圖,再讓學生補充完整。

三、獲得小學生科學前概念信息對科學教育的意義

1.獲得學生前概念,有效促進科學概念的構建。學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前概念具有差異性、內隱性和穩定性等特點。如果學生的前概念與所要構建的科學概念相近、吻合,那將有利於其科學概念的形成。雖然學生擁有的前概念是各種形式的、各種層次的、非本質的認識,但都是學生從自己角度、自己的經驗來觀察和理解世界得到的。他們的這些前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學生構建正確的科學概念的“階梯”與“臨時支架”,可以有效促進科學概念的建構與掌握。

2.關注學生前概念,有助於提高教學針對性。學生的前概念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的學生就有不同的前概念。瞭解了學生的前概念,充分關注學生的前概念,就會幫助我們瞭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存在哪些問題、誤區,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各種不同的學習活動,選擇各種不同學教學策略,使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起點連接起來。這樣,教學就能有針對性地實現“各個突破”,實現“層次化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從而有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

關於小學生科學的論文篇2:

初探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

摘要: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於好奇,發現始於觀察。“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宏偉目標的實現,起始於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科學的觀察能力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從觀察開始科學課的學習,並設計了系統而又循序漸進的讓學生進行觀察的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在科學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觀察:良好習慣 培養 興趣方法 能力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抽象思維需要直觀形象的觀察做支撐,通過實驗觀察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小學生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對它充滿了好奇,科學教材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什麼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對事物外部的、直觀的、具體的特徵特別敏感。那麼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呢?

一、留心觀察,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僅是他們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他們智力的基礎,更是獲取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

在觀察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因為良好的習慣是做事的良好開端,比如學生平時在玩時或在校園裏、同家的途中,讓他們處處留心看看,如周圍的植物變化,家養的小動物的成長過程等等,然後再與同學相互交流,慢慢形成觀察的習慣。這段時間學了《植物種子》,學生天天觀察自己親手種下的綠豆種子,觀察它的變化,並且相互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在週記上面記下了許多觀察到的現象。同時學生在觀察的時候,教師要多加指導,讓他們邊觀察邊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一個良好的觀察習慣就會慢慢的養成。

二、善於觀察,培養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多應用感官,展開細緻的觀察。在訓練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時,不但要去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用各種感官進行正確的觀察。這就需要有科學的觀察方法,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就會較好的得到培養和發展。

如,在教學《水是什麼樣的》這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採用了:“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感覺”的方法來找出水的特徵,感知水足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並且區分了白色與透明的不同,然後再用白酒、白糖水、鹽水、牛奶、醋,可樂,再讓學生用看、聞、嘗的方法來進行區別、比較水與其他液體的不同,讓他們動用了各種器官,課堂上氣氛十分活躍,積極性也很高。通過不同的感覺器官的判斷,找出了各種液體的不同性質,進一步的歸納出了水的性質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這樣,觀察方法也得到了訓練,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動手探究的興趣,更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明確觀察,找準觀察的方向

在新課標科學探究裏面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能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要求教師在讓學生觀察各種事物、各種現象之前要提出明確的觀察目的,告訴學生:“觀察不是隨意的看,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感知活動,要制定周密的觀察計劃。觀察劉象不同,觀察的目標也就不一樣,觀察的方法步驟也不同。”小學生年齡小,情緒化比較明顯,注意力經常被觀察事物不相關的事情吸引開,有些同學甚至以為觀察就是玩耍,東竄西竄,這裏瞧瞧,那裏看看,注意力根本不集中。因此,觀察前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要求,使學生明確觀察範圍和觀察重點。比如教《水是什麼樣的》一課,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感知訓練,教師要明確地向學生提出運用感官觀察事物的正確方法,如怎樣聞氣味、嘗味道、看顏色等等。所以,明確了觀察目的,找準了觀察的方向,就能避免學生在觀察中偏離觀察內容,做到了觀察的有效性。

四、持久觀察活動做到實效性

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各種事物,能把課堂上學到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行驗證。這就要求學生積極開展課外科學探究活動,力求讓這種活動成為他們樂於從事的經常性的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擴展知識,發展興趣,鍛鍊能力,促進和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這段時間學了《養蠶》,學生天天帶着到學校觀察,瞭解從卵到蠶蛾的經過,並且相互交流有趣的事情,在觀察中把發現的變化、趣事用週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共享觀察中的樂趣,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而,而且在觀察中獲得了課堂上難以得到的知識,使活動落到了實處,同時電提高了觀察能力。

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的、反覆的進行訓練才能形成,通過科學教學,讓小學生熟練地掌握科學探究中最基奉的觀察技能、技巧,用觀察幫助學生逐步構建科學概念。

關於小學生科學的論文篇3:

談小學生科學素質培養的對策

摘要:培養學生科技素質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從提問、資源利用、觀察、思考、積累等方面入手,對小學生科技素質的培養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 科學素質 培養 對策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當今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革命性力量。如今,人類正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正日益滲透在我們生產、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21世紀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掌握最先進的科學知識以及這些科技知識在國民中的普及程度,將決定其國力的強弱與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於是公眾科學素養水平的高低已不僅關係到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前途,更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然而,“2001年我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只有1.4%的公眾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素養,比美國1990年7%的數字還差甚遠。

科學素養是指對科學和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觀點和科學價值觀所具有的基本瞭解。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科學能力,以及科學意識和包括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興趣等在內的科學品質。

小學生好奇心強,對未知領域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加之小學生可塑性強,因此,小學階段是對其實施科學素養薰陶和影響的絕佳時機。可是,目前的學校教育對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盲區和誤區。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教育刻不容緩。

科學素質指公眾對科學所應瞭解的程度。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科學素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它與科學普及目標、個人社會化實現程度,甚至國家及社會的健全、和諧發展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面對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培養青少年科學素養不僅是青少年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推進社會未來經濟發展進程的需要。當今世界各國都極其重視科學技術競爭力的提高,把科學素質視作國家綜合國力和勞動力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教育部於2000年7月頒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被列為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可見科學素養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也將科學課程定義為:“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是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培養他們探索科學奧祕的情趣和志向,豐富和積累科學基礎知識,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敢於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小學生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加強小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有利於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效果,增強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自信心,所以綜合發展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針對小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 提出問題,激發科學興趣

愛因斯坦説過:“提出一個問題通常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是一個人優良創造品質的具體表現。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學生最感興趣,讓學生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才會發揮出主動性。

2 利用電影資源,創造培養環境

電影是一種羣眾性最強、普及最早的綜合性藝術。列寧還在1920年就強調:“對於我們來説,一切藝術部門中最最重要的便是電影。”它吸收了繪畫、攝影、音樂、舞蹈、建築、雕塑、文學、戲劇等多種藝術的特長,並利用現代光學、聲學、電學等科技成果,把各門藝術結合成為一門統一的、嶄新的藝術,它以一個接一個的流動畫面,衝擊人的視覺和聽覺,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它既可以描繪宏偉壯麗的場面,又可以刻畫某一個人物的細微神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是小學生最易接受的藝術形式。

世界上許多優秀的影片包含數千年的人類文明成果,其中包括許多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影片中記錄的人類幾千餘年發展所積累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粲若星辰的科學精英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科學意識、科學品質和他們那獨特的科學思維能力、科學實踐能力,這些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們無疑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啟迪和激勵作用。優秀影片對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將是可行而有效的。

3 培養濃厚興趣,讓學生會觀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科學興趣是科學素養形成的動力源泉。課堂教學由於受時間、空間、教材、形式的限制,缺乏讓學生學會觀察的條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會因此而降低學習的興趣,影響科技素質的培養。教師可通過課堂結構調整和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為學生開闢一個新天地,組織參觀、考察、採集、野營、遊藝、競賽、實驗、講座、“奇思妙想”等多種活動,在廣闊的社會和自然環境裏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實踐探索,為培養學生的科技素質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同時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必須將科學興趣的激發作為切入點,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進而將其轉化為科學興趣,使之成為科學學習的動力。觀察是發現事物本質,解決問題的基本手段,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都具有敏鋭的觀察力。例如,青黴素的發現者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曾深有感觸地説:“我唯一的功勞是沒有忽視觀察。”讓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去觀察周圍的事物,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樣的,更重要的是能夠將事物眾多的屬性中本質的東西找出來,保持觀察的全面性、精確性和敏鋭性。

4 激發創新思維,讓學生善思考

創新思維是科學素養的核心內容,也是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創造技法是密不可分的,創新思維是創造能力、創造技法的基礎,許多創造技法都是建立在創新思維之上的,是怎樣進行創造性思考的技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使學生突破思維慣性,改善思維方式,鍛鍊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5 勤思勤動勤積累,不以事小而不為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科技素質,應該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不斷積累,逐步提高,要鼓勵學生有什麼點子儘管提出來,哪怕是奇思怪想或微不足道的點子,也要給予肯定;要鼓勵學生不以事小而不為,一些很不起眼的想法,往往能成為很有價值的發明創造;鼓勵學生多動手,多思考,不斷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我們只有認真解讀課程標準,深刻領會課程宗旨,領悟“科學素養”的真正內涵,準確把握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原則,積極探究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策略,才能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逐步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終讓學生領悟生命的奧祕,體驗人生的意義,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教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小學科學(3-6年級)新課程標準[S].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7)

[3]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理論[M]

關於小學生科學的論文篇4:

淺談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摘要】小學科學課是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和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一門學科, 開設這門課的目的不單是給小學生傳授淺顯的科學知識, 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熱愛科學,將來能夠成為祖國建設的科學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麼,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呢?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哪些方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就此問題,下面以我個人之見,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關鍵詞】科學課; 如何培養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是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和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一門學科, 開設這門課的目的不單是給小學生傳授淺顯的科學知識, 更重要的是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熱愛科學,將來能夠成為祖國建設的科學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麼,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呢?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哪些方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就此問題,下面以我個人之見,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1 注重學生情感興趣的培養

古人云志從趣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慾望。因此學生興趣的培養是至關總要的,它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激情。教師要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奇的特點,根據教材的特點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興趣。小學科學教學內容中涉及的問題,對小學生來説都是具有好奇和誘惑力的。如靜電是怎麼形成的、食物腐敗變質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一年有四季、為什麼夏天晝長夜短、能量、小電動機轉動的祕密、太陽系、銀河系、宇宙……這對小學生來説是多麼富有神祕好奇而又想知道東西呀!教師要抓住他們知識狹窄點,形成矛盾,激其生疑形成強勁的內驅動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學,積極探索主動學習,循序漸進,推波助瀾,逐步提高。教師也可以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和興趣。例如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馬鈴薯在水中時沉還是浮”一課,同一個馬鈴薯為什麼在一個杯子中是沉,而在另一個杯子中卻變浮了呢,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了問題,在進一步觀察、分析,“可能兩種液體不一樣吧”——提出了推測;讓我們來觀察兩種液體有什麼不一樣,“可能是水中的白東西引起的吧、這可能是鹽水吧”——然後調配濃鹽水進行驗證。這樣環環相扣,勾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了他們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有助於學生形成善於思考,善於探究、善於學習,熱愛科學的良好習慣。

2 加強學生學習科學必備的品性培養

心理學家認為,寬鬆、民主的氛圍可以使情緒具有產生動機和知覺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和指導學生行為。教師應積極創設這種愉悦的的學習氛圍,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這樣可以掃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大膽想象、有話敢講、説真話、説自己想説的話,促使學生形成注重實際,尊重客觀,積極向上,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權威的良好個性品質。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還要以身作則、腳踏實際、一絲不苟去影響學生,嚴格的要求學生,使他們養成在探究和解決任何問題中都要認真仔細、嚴謹、用事實説話的良好習慣,樹立科學要講求實證的思想。

3 強化其他非智力因素

馬克思説,“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一個冷漠、遲鈍、安於現狀、意志薄弱的人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凡在科學事業上又突出貢獻的人,他們都有堅強的意志,極大的熱情,明確的目標、為達到目標而發自內心強勁驅動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教育學生向英雄人物學習,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用著名科學家的故事去啟迪他們,力求使他們具有創造型人才所具有的自信、熱情、敏感、勇敢、執着追求、百折不撓的心理品質。為他們將來成長為創造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4 加強實踐能力和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通過實踐獲取的知識,才是自己真正能夠駕馭的知識。科學課是面對實際的一門課,教師在科學課教學中不能搞紙上談兵,要重視實驗,特別要搞好學生的分組實驗。學生是實驗的主體,只有大膽的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利用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的心理,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明確實驗目標,大膽讓學生分組去討論設計實驗步驟、讓學生去按步驟進行實驗、讓學生去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推理、歸納,得出實驗結論。讓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鍛鍊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使學生經歷“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分析、驗證假設”的科學研究的活動過程,掌握探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步驟,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這是科學素養核心。

5 求異創新思想的培養

求異是創造思維的核心,而阻礙學生創造思維的最大障礙是思維定勢。要引導學生養成求異創新的思維習慣,鼓勵他們衝出思維定勢的圍城。如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觀察螞蟻身體”的實驗中,由於螞蟻在不停的運動,我們如何做到不傷害螞蟻觀察螞蟻,由於同學們看到了書上的插圖,有些同學説,把螞蟻放在飯盒上,將飯盒放在水盆的中央,我們就可以好好的觀察螞蟻了;有些同學説將螞蟻放在塑料泡沫塊上,將塑料泡沫塊放在水盆中央也能一樣觀察;教師還啟發學生還有其他辦法嗎?有個同學説,“我們還可以將螞蟻放入透明的玻璃瓶裏觀察”。我當時表揚了該同學辦法想得好,還讓全班同學給他鼓掌激勵。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使學生知道,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有多種途經,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道路通北京。教育學生要勇敢地、獨立地、多角度地、創造性地思考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要大膽想象,求異創新。使他們能夠具有創新人才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想。

總之,科學素養所涵蓋的內容很廣,包括心理、性情、品質、能力、意志等方面。我們要培養好學生的科學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雕塑工程,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還需要去不斷地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提高我們的認識水平,這樣我們培育學生才有遠大的目光,才能擔負得起時代的重託

標籤: 科學 小學生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xd0y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