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實踐對策論文

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實踐對策論文

課堂教學中的“一言堂”、“填鴨式教學”“滿堂灌”等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非常不適應教學的發展,嚴重扼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與創造性。隨着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新課程改革的日益完善,全新的教學模式的運用,對提高學生全面能力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現在,探討語文素質教育及其內涵,提倡新的教學方式,已成為語文教師所面臨的共同話題。

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實踐對策論文

一、明確語文課程性質,準確理解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客觀科學地認識學科性質,有利於學科的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我認為,以上兩句話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對語文課程性質加以説明: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學科是基礎課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首先應該明確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語文學科是基礎課,是工作與學習的基礎,是學習其它各學科的基礎,它對學生今後長遠的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從小學到中學期間的語文學習,都屬於打基礎的性質。語文的基礎性地位用一句俗語“萬丈高樓平地起”再恰當不過了。深刻理解語文的基礎性,是正確認識學科的重要內容。

2.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文化基礎課

語文是文化載體,它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是無可替代的。例如,一篇好的文章,它可以給人在思想上啟迪,可以給人在感情上薰陶,可以給人在審美上愉悦。()另外,語文還無微不至地表現出人類的文化成果,而且語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

3.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是以培養學生閲讀、寫作、聽話、説話

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

語文學科主要體現在上述四項能力的培養而不在其它。有關的語文知識、思想文化內涵、審美陶冶,要圍繞和滲透這四項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中。講語文的工具性着眼於它的形式,講語文的人文性則側重於它的內容,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

二、為了充分體現語文素質教育的內涵,語文教師應採取如下實踐對策

1.教師要轉變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

(1)新形勢下,教師必須樹立民主意識。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立見解,鼓勵學生説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甚至與教師不同的想法,支持學生在現成答案之外探求“新解”的嘗試。如此轉變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創建一種自主、和諧、民主、尊重、信任的師生關係。

(2)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隨着社會的發展,新課程的實施,教師的主要任務顯然不再是如何傳授知識,而是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與自學能力。17世紀法國的哲學家笛卡爾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説法,説寧可要點石成金的手指,而不要被點成的黃金;寧可要*槍,而不要現成的獵獲物。古今中外成才的例子無不説明,方法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學習。

2.以學生為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1)自主。自主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尊重他們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在課堂中,老師在給學生學習目標後,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由於作品主題,結構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同一個問題,學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答案,教師應該首先充分肯定他們這種大膽質疑的精神,然後再給出正確答案。尤其是對那些不合常規的學生,不要把他們當作“異類”扼殺。學生在持續不斷的實踐過程,事實上會有令我們欣慰的進步。例如我在教完朱自清的《春》後,要求學生分析從哪些方面來寫好寫景散文,學生給出了以下要點:①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②要善於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③寓情於景,情景交融;④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⑤大膽展開想象,虛實結合;⑥調動人的感覺器官來分析景物的特點;⑦注意用詞準確;⑧運用表示色彩的詞語;⑨使用形容詞性的重疊詞。而我在備課時,僅僅只注意了前四條。事實證明,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精神。

(2)合作。合作就是學生在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查閲資料,集體討論,解決問題。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可從如下方面來安排學生合作的過程。①教師設置的任務合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激情,才會有高昂的情緒投入到任務中去,真正體現全員的參與性。②要有足夠的時間保證。時間充足,每個小組的成員才都有機會參與交流、發言,交流的內容才會既有量,又有質。③要有教師的調控與參與。學生合作交流,並不等於教師是旁觀者,教師要巡迴走動,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及提示學生注意課堂紀律。

(3)探究。探究就是教師要倡導學生對學習目標敢於提問,善於質疑,激發創新意識。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然後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我在教讀魯迅的《雪》時,對於作者筆下的“江南的雪”“北方的雪”作者是否表現出偏愛呢?大部分小組的同學認為作者更偏愛“北方的雪”,理由是作者使用了“但是”這一轉折性詞語,但也有幾個小組的同學認為作者並沒有表現出偏愛的傾向。因為江南的雪,除了美之外,更主要的是孕育着春的生機,給人以温暖的氣息,也帶來童年美好的回憶。我對這一回答持肯定態度,並表揚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是可貴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他們探究的求知慾望。

總之,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造,這樣,語文素質教育才會出現燦爛的前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vm9j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