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王莽成敗之我見論文

王莽成敗之我見論文

自從有了《漢書·王莽傳》甚至更早,人們心中就已經給王莽下定了評語:沽名釣譽、大奸似忠、外示恭儉、內懷貪毒、覬覦皇位、竊權篡國,一個虛偽歹毒的野心家、陰謀家。白居易有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正代表了這種觀點。

王莽成敗之我見論文

魯迅先生曾表達過一個觀點——一個朝代越短,史書上它往往越黑暗。因為它還來不及為自己寫歷史,只能等到下一王朝——往往是它的敵人(如秦與漢)——來為其修史,“黑暗”自是難免。因此,對於《漢書·王莽傳》——這篇推翻王莽而建立的東漢朝的著作,尤其不能盡信。王莽之成敗,由當時社會狀況和客觀規律決定是無疑的,但他個人的思想性格,也是絕對不可忽略的因素。一個人的性格又決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後天由其獨特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經歷造就的。據《漢書·王莽傳》等史料對其生平的記載(價值無涉,只看事件),筆者有理由相信:王莽是一個極端虔誠甚至於頑固的儒教(讖緯橫行的西漢儒學,稱教似也合適)信徒,他的成敗,是他所信仰的儒學思想體系不能單獨成為國家統治思想的充分體現。

王莽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降生於西漢最煊赫的家族——王氏家族。他的姑母已被立為皇后,伯父王鳳權傾朝野。河平二年莽的五位叔伯同日封侯。但這對王莽並沒有什麼好處。莽父兄早逝,未及封侯,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眾人皆貴,莽獨無爵。可以想像他在這樣一個家庭度過了怎樣的童年。也許一次次的教訓讓他懂得了何謂尊卑,讓他學會謙卑循禮,也讓他知道了位居人下的感受,這一點也許可以解釋他善於籠絡人心的原因 。因為他沒有任何引以驕奢的資本,他只能學會生活儉樸,勤奮好學。他曾跟從陳參學習《禮經》。儒家的孝悌恭謙禮讓仁愛非常適合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且西漢儒學得到空前的推崇,鴻儒學者受到社會的充分尊重,甚至會被王侯徵召為官,學問上的造詣也許可以與叔伯兄弟的高官顯爵建立一絲平衡,使莽在家族中保持一個有尊嚴的地位。這兩點也許是王莽勤身博學而聞名遠近的內在原因。總之,入仕前的環境和經歷,已使儒家的價值體系、倫理道德以及行為準則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其終身不渝的信仰。

儒家是要積極入仕的,是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一切力量實現其政治理想的;同時,儒家又是及力宣揚恭謙禮讓的,或者説是壓制內心慾望的表達的。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思想在王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從而形成了他看似虛偽實則虔誠的獨特性格。正是這一獨特的性格決定了是王莽而不是張三代漢稱帝,也決定了稱帝之後他會採取一系列火上澆油的政策來自取滅亡。

經過幾百年的.獨尊儒術,儒家的道德倫理已成為全社會公認的道德標準。王莽的種種行為由於符合這一標準,而贏得崇高的聲望——在世周公。民心所向成為他登上皇位的重要條件。

王莽盡心侍奉病重的王鳳,“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漢書·王莽傳》,下同),使鳳深為感動,“鳳且死,以託太后及帝,拜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王莽由此開始平步青雲。這件事同時體現了儒家的孝道和積極入仕的思想,完全出其本心,沒有任何虛偽卑劣之處。

大多數時候,積極入仕與仁愛謙讓是相互促進的,但衝突之時亦不鮮見。這時,前者會在莽的思想中佔據主流,為此他不惜犧牲很多。比如他會打擊政敵,(大多罪狀屬實,如淳于長貪贓枉法,外戚丁氏、傅氏恃權欺壓百姓),甚至不惜殺死自己的兒子,以掃清實現政治理想的障礙。

王莽不斷將自己的封賞用來救濟貧民,籠絡士人“奏起明堂、辟雍、靈台,為學者築舍萬區,”,他幾乎給了全國上下各階層實惠。從這個意義上説,王莽可稱為“中國的僭主”。他稱帝前的所作所為,無論動機如何,客觀效果是誰都不能抹煞的。在西漢末年的一片黑暗中,朝廷中居然出了一位“在世周公”,掙扎於水火之中的蒼生百姓安能不寄希望於他?王莽代漢而立,是民心所向,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只是通過一場宮廷政變篡權。事實上,王莽哪點比不上哀帝、平帝,除了他不姓劉?

值得注意的是,王莽既是眾望所歸,為何稱帝才十幾年便會“人心思漢”,烽煙四起呢?這隻能是由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造成的。而這一系列措施,又無不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恢復上古大同之世。信徒王莽既掌權,便不遺餘力、不惜代價地為之奮鬥,由此出台了一系列看似可笑的政策法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實行“井田聖制”,理由只是“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掀起瘋狂的改名運動,官名郡名改得不亦樂乎,只是為了“如典誥之文”;四改幣制,原因十分荒唐,(如廢刀錢而以大小錢並行的原因是“夫‘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結果卻非常嚴重,“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更有甚者,為湊齊“四海”,設西海郡,硬是製造了“一千萬數”的罪犯遷往那裏。倒行逆施只能導致民怨沸騰,羣起反抗。

西漢經學極重讖緯,相信天人合一,王莽深信不移,也深受其害。他給一批工於鑽營的小人封王封侯,只因他們能捧出一個金匱或口稱夢見一口井等等;不論賢愚,大封先聖王之後。他的政策本就很不高明,在用這樣一批人去貫徹執行,後果可想而知。

儒家極言“華夷之辨”,“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百王不易這道也。漢氏諸侯或稱王,至於四夷亦如之,違於古典,繆於一統。”王莽據此令“四夷僭號稱王者皆更為侯”又“更名匈奴單于曰‘降奴服於’”。內部已是千瘡百孔,又在邊疆挑起爭端。由是內外交困,加速滅亡。

王莽的一系列改革猶如為一個垂危的病人用上一記錯藥,頃刻間新病舊病一起發作,西漢積聚下來的危機也讓王莽當了替罪羊。短命的“新”朝頃刻土崩瓦解。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更始軍攻入長安,大火燒進了宮中,這時莽紺袀服,帶璽韍,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桉栻於前,日時加某,莽旋席隨斗柄而坐,曰:“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其中毒之深,可見一斑。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將儒家理論充分運用於政治的儒生,其失敗實際反映了儒學獨立作為統治思想的蒼白無力。實際王莽始終是一個悲劇,他以儒修身,百般節制言行思想,深受其累;以此齊家,而弒伯殺子;以此治國平天下,只能讓國累而天下反。王莽為儒學是否足以治理國家的論爭畫上了一個徹底的句號。東漢經學不在強調經世致用,而轉向訓詁考釋,魏晉更以清談相尚,不知是否與此有點關係?

參考書目:

《後漢書·王莽傳》,中華書局。

《宏基初奠秦漢改革及其因果成敗》甘黎明、劉新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冠的角逐中外歷史上著名的政變紀實》張秀極張惠誠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中國曆代權奸》羊春秋主編,章繼光等編著,中國人事出版社,1993年。

《王莽評傳——復古改革家》周桂鈿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yzn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