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營造師生交流互動的教學論文

營造師生交流互動的教學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重視情感交流、創設互動平台、滲透人文關懷三個方面闡述教與學過程中師生意識溝通、平等尊重的重要性。

營造師生交流互動的教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溝通 尊重 人文 情感

師生的情感共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基點,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促進補償學生智力活動,並能產生持久性的學習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湧發之時,人的情緒特別興奮,思維特別活躍,自然起悟的作用也就特別顯著。諸多優秀教師的經驗説明,教師與學生的積極交流有助於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要求教師能深入到學生內心,體驗學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學生的身上,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意識的溝通,縮短因教師的權威、地位、角色而產生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增強與學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

1.重視師生交流,構建互動的教學平台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結合體,這種結合的實質就是交流。現代義務教育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協作發展、合作解惑的過程。沒有交流,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交流是教與學活動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

當今新課程的教學論指出,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協作發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着師生間的交流和學生間的交流,就課堂教學而言,交流意味着對話,意味着參與,意味着相互學習、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它不僅是一種課堂教學活動方式,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奔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流還意味着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引導者、促進者。

2.創設平等講台,呈現民主的課堂氛圍

課堂中的交流互動,就是承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這種關係得以建立和表徵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流,離開了交流,師生關係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義務教育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意識,強調把和諧的師生關係帶進課堂,強調教師努力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於教材、融入課堂,允許學生答錯了重答,允許學生答不完整的再補充,允許學生沒想好的再想,允許學生不清楚的再問,允許教師自己犯錯的接受批評。從而調動學生最佳的精神狀態,使其以最佳主體精神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一個好的課堂應該是鼓舞人心的,應該是讓學生多方面都能得到發展的”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曾這樣説過。確實,一個好的課堂氛圍要讓學生能“樂學”,有主動求知的精神;善“思維”,敢於和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重“交流”,善於合作、討論、爭辯和評價。我們堅信,在這樣的師生關係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交流的基本意識是互動性和互惠性,即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模式的渠道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温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正是課堂最顯眼的標誌;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3.滲透人文關懷,教師為明智的溝通者

良好的師生關係會影響學生的道德和學習,因而教師的溝通交流能力往往會深深地影響到學生的成績和人格形成。沒有哪個老師不知道要了解學生的需要,要尊重學生,要與學生溝通,但並不是所有的溝通都是有效的。

現在大多老師有兩種心態:累死了和氣死了。老師為什麼要生氣?因為現在的孩子特別“不聽話”,還愛頂嘴。許多老師特別困惑:我們小時候,老師説什麼,我們就信什麼,很好哄,現在的孩子説什麼他都不信。我們小時候,老師給我們講故事,我們很容易理會故事的含義,但是現在的孩子們不能理解,我們希望他們在意的他們一點都沒有在意。其實這也正是現在孩子頂嘴的原因。畢竟在我們成長的年代,所有人的思維都是同一個角度,而今天的學生卻是從多個角度。小時候學習“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們都曾感動於愚公的堅定不移,願意學習他那種精神;現在的孩子不這樣想:愚公怎麼那麼傻?為什麼不繞山走;為什麼不鑿一條隧道;為什麼不搬家……多樣思維及觀念上的差異造成我們與學生之間越來越多的分歧,教育其實應該立足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   現在有些老師“風向不明,但是幹勁特別大”,師生間普遍存在着“溝而不通”的現象:

(1)苦口婆心的勸告沒有多大的效果:

學生:學習真煩,一上課就犯困,一拿起書就打瞌睡。

老師:一個學生不認真讀書會有前途嗎?你父母為了你讀書含辛茹苦地掙錢,你不為自己前途着想也要為父母想想呀。再説,你不讀書你能做什麼呢?你這種家庭的人只能靠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2)不能容忍學生的錯誤行為:

學生:(上課做小動作,發呆,講悄悄話,看課外書)

老師一:我看你是什麼都懂了,你可以不用來上課了。

師生之間不能用尖酸的語言,這種話語會激起怨恨心理或報復性的幻想。

老師二:現在是上課時間,希望每位同學都能集中注意力。要講話的請到外面去講。

教師可以誠懇而明確地向學生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措辭要講究。

(3)“恨鐵不成鋼”而指責學生:

學生:(沒按要求完成作業或不交作業)

老師:我説過多少次要按要求完成作業,不做作業能有好成績?不做作業上什麼學?當什麼學生?

指責性的“愛心”會產生隔閡和消極的情緒。

(4)無意的諷刺、挖苦和嘲笑:

學生:她經常罵我,像我媽,還有向老師告我狀,我才打她。

老師:原來你也有自尊啊!你還很能幹嘛,還會打女生。

當我們無法與學生交流溝通時,就好像手中的百元鈔票,難以乘坐上一輛公共汽車。這時候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時調整心態,調整溝通的方法;其實老師應該有不易生氣的品質,學生肯定是有缺點的,肯定會犯錯誤的,我們要接受的是原生態的學生。有些缺點是一輩子都改不掉的,而我們的教育希望把孩子所有的缺點都改掉,成為完美的人,所以我們就會以一個完美的模子來要求我們自己的學生,結果就矛盾越來越多。

泰戈爾説過一句話:“童年是一個文明人一生中唯一可以在樹杈和客廳的椅子間作出選擇的時期……”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童年,而面對越來越早熟的面孔,我們可能也會像荷蘭首相夫人一樣發出這樣的感慨:“這些孩子都像受過軍事化訓練的士兵,一點都不像孩子。”難道這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嗎?老師為什麼生氣?因為標誌高。為什麼累?因為很多付出是不必要的。教育需要教師隨身攜帶心理硬幣,這些心理硬幣:是關懷而非冷漠,是理解而非説教,是尊重而非霸道!簡言之,教育需要一種樂觀的精神,這會帶來良好的心態。教育呼喚能俯下身子、蹲下身體用三隻耳朵傾聽學生、與學生溝通的老師,孩子表達的是他們自己的想法。

教與學的交流溝通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合理把握和主動創設,教師是教與學過程的創設者和維護者。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堂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張志文《合理把握數學課課堂教學氛圍》中華教育論文萃選(4)

[2]黃宗耀《台灣教師教學敍事三則》廈門教育2008第一期

標籤: 論文 教學 師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dq0l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