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探討的論文

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探討的論文

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採用的一系列辦法和措施。它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雙邊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聯繫的活動方式,是教師發出信息和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是實現預期教學目標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導和激發學生有效學習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和作用。教學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具有相對性。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語文教學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絕對好的方法或絕對壞的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説的:每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來説,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都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其二,具有針對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針對不同對象和特點,不同的目的要求,採取不同的態度,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説來,教師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較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對教學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適合特定情況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學設備的多樣化、現代化也為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了可能。其三,具有綜合性。教學方法,是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綜合體。教師教的方法,在於示範、啟發、訓練和輔導;學生學的方法,在於觀察、仿效、運用和創造。其四,具有多樣性。正因為語文教學內容、目的呈現出多樣性,所以,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諸如: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研究法、觀察法、練習法、複習法、獨立作業法、電化教學法、欣賞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成功教學法等。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語文教育科學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單一的教學方法只能遏制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語文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探討的論文

教學方法使用的原則應是:

第一,堅持啟發式。啟發式是教學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激發其思維活動,主動探求知識,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啟發式不是具體的教學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學方法使用的原則。教學方式方法千變萬化,種類繁多,但其本質都應是具有“啟發性”的。堅持啟發式原則的關鍵在於既要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強調教師的權威性;既要尊重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師要特別注意在啟發學生“內在動力”上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慾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堅持最佳組合。現代教學方法一般認為教學任務包括三個方面:傳授和學習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世界觀和道德品質。這種高度概括的教學任務對選擇教學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義。語文教學方法的特徵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目的和內容所決定的,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充分顧及到具體教學目標的規定。對教學方法的優選和組合應注意它的針對性和啟發性,多樣性和選擇性,實踐性和遷移性。

第三,堅持因材施教。素質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分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語文教學方法種類繁多,如果將它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可以將眾多的教學方法從三個方面加以歸納:以教為主的方法系統;以學為主的方法系統;教、學兼重的方法系統。這三個分系統體現着各自的特點,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系統。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以語言為媒體,傳遞知識信息,靠教師的講述和講解,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

1、講授法。它主要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語文知識的一種基本教法。主要用於導語、指示語、結束語、介紹作家作品和時代背景,敍述教材基本事實,分析課文,提示重點,闡明事物和事理,評述寫作範文和習作例文等。

講授法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目前學校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運用講授法能使知識系統化,在較短的時間內交給學生以全面而準確的知識。在具體教學中,我們鼓勵教師根據教學實際,該講則講,而且要講到位。教師的講解和示範目的是為了傳授知識,並讓學生了解方法,不要因為擔心背上“滿堂灌”的嫌疑而忽視對知識的系統傳授。

2、串講法。它是文言文教學中有“講”有“串”的傳統教學方法。“講”即講解,“串”即串連,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來,實質是“講”,講的特徵是“串”,即把詞、句、語段、段落、全篇連貫起來的系統講解。串講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翻譯式串講,一種是概括式串講。翻譯式串講,就是以今語釋古語,從現在註釋的角度説,就是把古文譯成白話。

翻譯式串講的特點與古文今譯相近,但又有所區別。首先,古文今譯是把古文中的每一句話都譯成現代漢語,不能有遺漏,翻譯式串講則是有選擇的今譯,只把那些較難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譯成現代語言,而那些只需解釋個別語詞就能讀懂的句子則不必翻譯,因此在形式上比古文今譯要靈活一些。另外,古文今譯既要求忠實原作,又要求譯出的文字通順、流暢、準確,儘量反映出原作的風格特點和感情色彩,渾然一體,讀來朗朗上口,不能有支離生澀、前言不搭後語、文氣不貫的感覺。而翻譯式串講,由於針對的是一句句的話,所以不必過多地考慮全文的聯貫性,只要能通順、準確地解釋出全句的意思,就基本上算達到了目的。

概括式串講,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意義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話解釋出來,而不用語詞對譯的方式。當句子的含義比較豐富、深刻,用翻譯式串講無法充分表達時,就需要用概括式串講。

串講法的應用有利於發揮教師“講”的主導作用,保持講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變單方面的教師講為師生雙邊活動,避免繁鎖,興之所至,信口開河,而有利於提高講的藝術性,抓住重點,以保持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要防止教師唱獨角戲,主觀注入,平鋪直敍。

第二,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系統。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努力培養學生樂於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

1、討論法。它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學形式,進行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藉以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常用教法。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民主教學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學研究的方式,藉以掌握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一種有效教法。它突破了傳統教法重教輕學的侷限,體現了現代教學思想的轉變。

第三,教、學兼重的教學方法系統。

1、問答法。這是在語文教學中,以問題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常用教法。主要通過教師提問,學生答問,或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引導學生解疑辯難的對話形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在現代教育培養全面型人才理論指導下創新的教學方法。強調要進行情感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充分發掘語文課的教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滲於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之中,形成主觀情思和客觀景物相統一的審美境界,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操,進而使學生思維水平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大體經過三個過程:首先,導其入境,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氣象萬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繪的畫面、人物、情調或氣氛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融合,這裏無論是自然美還是社會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對美的強烈感受和盡情想象,不能領略作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情懷。教師可以藉助電化設備,提供與課文有關的視聽形象導其入境,也可以藉助詩意或是描摹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發現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學作品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多以情感人,其中藴含着豐富的美的內容,無論是優美還是壯美,必將激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作家在寫作時灌注了濃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飽含深情,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課文中的情感交流,產生共鳴。教師也只有充分挖掘課文語言和內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潛心體味,並用精心錘鍊的優美語言表達出來,才能喚起學生的共鳴。最後,領其評價。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識別真善美和假惡醜,提高審美鑑賞力,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情境教學法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審美特性,強調了教學中要以美去激發愛,以美感染人,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主動和諧、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優化了語文教學效果。

上述三類系統中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究竟如何運用,要視學生、課文等具體情況而定,但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掘其潛在能力,為實施素質教育服務。一般説來,對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要向學生示範的方向發展,把這些方法最終變為學生的學習方法。對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要注意發揮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學生掌握得純熟而有成效。對教、學兼重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教與學相結合的教學威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上述各種教學方法,雖然在以往的教學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並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是隨着素質教育的開展,我們還應努力探索,適應素質教育的切實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漸形成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體系。在當前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如何應用和完善傳統教學方法,筆者認為,首先應處理好兩種關係:

第一,正確處理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關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互為對象和前提的。現代語文教學嚴格區別於傳統語文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師無論是對教法的選擇和運用,還是對學法的指導與實踐,無不貫穿着這種統一。兩者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裏“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達到“不需要教”,必須先教。教的過程既傳授知識又教給方法,特別是方法的傳授必須講解。欲以“不教”之手段達到“不需要教”之目的,是絕對不可能的。教師要將自己的教學方法變成學生的學習方法,才能將二者統一起來。

教法和學法的統一,是現代教學方法區別於傳統方法的最大特點,無論是學法的指導實踐,還是教法的選擇和運用,抑或學法運用中的教法指導,以及教法指導下學法運用,均需寓學法於教法之中,附教法於學法之表,兩者無不貫串着這種統一。

教法和學法的統一。揭示了語文教學過程的特殊運動規律,不僅反映了教法有其自身的特色,滲透着學法指導的因素,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正確的學習方法的形成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密不可分。

教法和學法的統一,表明了現代語文教學觀念的更新,反映了教與學的辯證關係,它將不斷推動教學方法系統的完善與發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二,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教學方法的發展,首先應注意繼承。繼承是事物發展階段性和連續性的聯結紐帶,它客觀存在於語文教學方法歷史發展的全部進程中。唯物史觀認為,沒有繼承,便沒有發展和創造。教學方法的形成和發展,是隨着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學基礎上逐步豐富的,因此教學方法的選用,尤需重視繼承,在批判的繼承中嚴格選擇,不能丟棄傳統的精華

創新是教學方法最重要的特徵,閃爍着人類智慧的光芒。每一種教學方法從來都是在個體或羣體的創造中發現出來的。人類智力的開發離不開創造,教學方法的發明創造又賦予智力開發以新的形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重在繼承、貴在創造。我們在重視繼承傳統教學方法同時,善於學習中外先進教育理論,在繼承的同時,注意創新。

應當指出,處理好上述兩種關係,並不等於適應素質教育所需要的教學方法就自然產生了,它還需要經過許許多多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和理論探索。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隨着素質教育的普遍開展,一種集中廣大教師智慧之光的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體系一定會誕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r20y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