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從語文教育看學科信仰的論文

從語文教育看學科信仰的論文

語文教育學是一門跨世紀的語文教育的理論形態,它的建立遵循着語文教育內外部運動規律。以下是“從語文教育看學科信仰的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從語文教育看學科信仰的論文

當下,語文教育信仰諸多,比如“新語文”“真語文”“本色語文”“生命語文”“人格語文”“深度語文”等等。但我們在仔細研究這些“門派”的不同闡述後發現,他們雖然名稱各異,表述有別,其內在“基因”——學科核心理念基本是一致的。這裏,我們不妨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韓軍的“新語文教育”,是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教育,是建築在“語言即人、即存在”的哲學觀念上的,以説真實的、個性的話為價值論,以“用語言立人的精神”為語文教育終極目的和本體論的語文教育觀。

熊芳芳的“生命語文”,讓語文進入生命、喚醒生命,並內化為深厚的文化底藴和豐富的人格內涵,是為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美麗和寶貴,探索生命的方向與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與品位,使生命變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義而進行的語文教育。

黃厚江的“本色語文”,立足母語教育,探尋母語教學的基本規律,體現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實現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華中師範大學楊再隋教授説,本色語文説到底就是學生説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

還有“真語文”的大討論,其倡導者在2012年的《聚龍宣言》中表述道:“語文教學最應真實、真誠、真情、真切”“真語文的教學風格:教師要真講、學生要真學、評價者要真評……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真讀、真説、真寫、真對話。”

從這些不同表述中,我們不難析出其共同因子,那就是以人為本、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和要求、追求語文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如此看來,看似各持己見的“語文場”其實對語文學科的認識與指向基本是一致的,而這種一致性正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理念與共同信仰的體現。從這些語文教育理念的闡述以及當前語文教育現狀來看,形成正確語文學科信仰應該抓住三個關鍵詞:人、道、理。語文的“人文性”決定語文學科以人為本的根本特徵。“文以載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作為形而上的“信仰”自然須追求度人之“道”,而不能只關注應世之“器”。語文學科信仰的“理”是條理的“理”,是規律,因為我們現在有些語文老師上課“不講道理”,或者説上的不是語文課,大概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上文那些對“真語文”“本色語文”的呼喚吧。

語文需要信仰,其他學科也需要信仰,這是教育和教學的特徵所決定的,只有在正確的學科信仰引領下踐行的學科教學,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價值目標。

一、樹立學科信仰是學科教育的需要

在教育領域,學科建設不只是知識邏輯的建構,學科教育更關注的是學科知識的傳承以及在傳承過程中的學科文化、學科價值的建構。信仰是什麼?是理念,是態度,是價值觀。學科信仰就是學科的教育哲學,是指導學科建構與傳承的準則。約翰·亨利·紐曼在《大學的理想》中指出,有兩種傳授知識的方式:若將知識作為換取世俗功利的手段,他就會變成技藝,成為一個機械過程,只能成為教學;若着意於知識賴以發生或構成的哲理要素及心智本原,它顯示知識的價值自足,可謂教育。因此,沒有信仰支撐的學科教育很容易淪為應試的、應世的教育,機械的、無生命的教育。

二、樹立學科信仰是教師發展的需要

學科信仰是教師教育觀、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正確的學科信仰能激發教育者的熱情,讓他更投入教育事業,更傾心教學研究,獲得更好的專業發展和素養提升;正確的學科信仰反映教育者對規律的掌握,能引領他創造更大的教學業績。如上述語文教育理念的倡導者或創立者,為何能從普通的語文教師中脱穎而出,成名成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能夠深入地反思和探究本學科的.學科本質和規律,並在教育實踐中形成具有鮮明特徵的學科教學主張和信仰,進而成為本專業的發展引領者。教師通過正確的學科信仰引領專業發展,學科專業的發展同樣也成就了有信仰的教師。

三、樹立學科信仰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是讓人獲得發展。如果沒有關照學生成長的教育信仰,學科教學就會變成知識的販賣。哈佛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説:“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要訓練學生為了某種單一工作而努力,或者一畢業就找到工作。”這就告訴我們,在進行學科教學時不能以培養學科狀元為目標,不能滿足於一技之長的傳授,要關照學生的成長需要,關照學生的終身發展。

學科信仰讓我們不只是關注“教什麼”“怎麼教”,更是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而教”“為什麼這樣教”。基於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條路徑建立正確的學科信仰:

1.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科信仰。

2015年,北京一零一中高三生物組在高考前曾一起討論最後一節生物課講什麼內容,經過大家的反覆研討,確定最後一節生物課的主要內容為兩條建議:一是健康生活,防治艾滋病;二是儘量不要選擇“丁克”家庭。筆者相信,全國大多數的高三最後一節課一定是考前指導。筆者也相信,一零一中的這節生物課一定讓學生終生難忘,而我們這些走過高考的人應該沒幾個人還能記得高三最後一節課上老師介紹了哪些解題技巧。這就是是否有學科信仰的學科教學的區別,前者關注的不僅僅是生物知識和考試,更關注生命的成長和人的發展。文本與教師的權威性讓我們常常忽視了教育對象成長的需要,“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往往流於口號或形式。因此,只有確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學科信仰,才能打造終生難忘的教育,才能實現教育完善人、發展人的終極目標。

2.從學科特徵角度出發構建科學嚴謹的學科信仰。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開展了一項尋找“學科宣言”的活動,該校語文組最初的學科宣言是“儒雅博學,方正多思”,該校唐江澎校長指出,這樣的學科宣言毫無學科特色:“儒雅博學”,放到歷史組也可以,放到政治組也未嘗不可;“方正多思”放到數學組也可以,放到地理組也可以。後來語文組的學科宣言確定為“培養終身閲讀者,培養負責任表達者”,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色。其實該校學科宣言正是學科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高度體現了學科的功能定位、專業價值觀、教學方式、育人目標以及教師專業發展追求、發展方向和策略等。因此,要從學科特點出發,遵循本學科的教育教學規律,才能建構科學嚴謹、符合學科特徵、推進學科發展的學科信仰。

3.從課程建構角度出發構建全面系統的學科信仰。

課程(course)的英文項有“跑道”一説,這一義項形象地告訴我們“課程”就是對我們“跑什麼道”“道怎麼跑”“跑向什麼道”的全面規劃,也就是我們的學科教學教什麼、怎麼教(學)、為什麼而教(學)。如錫山高中化學組的學科宣言,最初是“聚合、聚智、聚變”,顯然只關注了學科特徵,也就是“跑什麼道”。後來改為“競賽學測,第一方陣;高考等級,絕對匹配”,好像回答了“跑向什麼道”的問題,但直白的應試痕跡抹殺了學科信仰以人為本的本色。最後確定為“探尋物質世界,建構科學理論,體驗實驗魅力,形成化學觀念”,應該説這一學科宣言比較完整地體現了化學課程的特徵。因此,構建科學的、系統的學科信仰要有全面的課程意識。

總之,基於信仰的教學,才能煥發學科的魅力,才能喚起學生的共鳴。可以説,信仰是教育的本真,沒有信仰就沒有靈魂,教育也就失去其生命的活力。教師應有遵循教育規律的教育信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lwrl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