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提升課例的研究價值的研究論文

關於提升課例的研究價值的研究論文

省教科所基教中心領導為切實推進校本研究工作,深入到基層學校,與老師們一起研討“什麼優秀的教學課例”的問題,並在省教科所組織研究人員與訪問學者一起參與的“學術對話沙龍”活動。“校本研究”總課題組擬調整“校本研究推進戰略”,將原來“案例研究”與“課例研究”並行的戰略修改為先進行課例研究,而後開展案例研究。按省教科所訪問學者佟慶華的説法,“作為一個曾組織全校老師進行過案例研製嘗試工作的一線老師,我再一次感受到專家學者務實的工作作風……應該有一種與現行教研活動相對應的校本研究方式……”這些話我非常贊同。

關於提升課例的研究價值的研究論文

作為校本研究網教學課例(案例)欄目的一審編輯,我在編審一些課例文章時,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也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積極參與校本研究的教師而言,現在正需要考慮:什麼是優秀的教學課例?怎麼編制出優秀的課例?在這裏,想把自身的一些感想發表出來,與大家一起商討。

優秀的教學課例是什麼樣的?這話一時難得説清。但我認為,課例的價值在於研究。當前改進課例的編制工作,重在讓老師們提升課例的研究價值。

一、課例的價值在於研究

關於什麼是教學課例,有不同的定義。其實,作為教師而言,我們只需抓住基本的特徵:教學課例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個例子。或許,這樣的説法很膚淺,但理解起來卻簡單明瞭。只是,請大家注意,大凡成為“例”的,要更具研究意義才行。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不是所有的平淡無奇的東西都能拿來寫成故事或者小説,拍成電影或是電視,只有那些更生動有趣的能給人以啟迪的故事才幹打動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具有研究價值的課堂教學的“原型”才可能作為課例製作的素材。那麼,作為課例的製作人員,首先要具備發現研究價值的慧眼。假如,課例提出了一個令大家都認為沒有解決而又需要解決的問題;假如,課例從某一新的角度,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司空見慣教堂教學行為,反思一些問題:我們是怎麼做的?這樣的做法有沒有道理?需要改進嗎?怎麼去改進?假如,課例就某一個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討,展示出研討的效果;假如,課例可以用來組織教學研究活動,把我們已有的對於某一個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如此等等,這樣的課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就會覺得價值很高。再者,從課例自身的屬性來看,我們為什麼要寫課例?就是把它作為一個研究的載體,作為展示研究效果的一種形式,還有,教學課例是我們推進校本研究的一項戰略。這些屬性的自身,就要求教學課例應該具備研究的價值。

這裏再強調一點,教學課例這種研究方式,自身就與原來的優秀論文式的研究不一樣,更多的體現了行動研究的特徵,更密切地與我們的職場相關。因為,我們教師天天面臨的是同學,面臨的是課堂。我們研究課堂,研究課例,重在改進我們的行動,提高我們的專業能力。

二、課例的編制與應用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

假如説,我們推進校本研究工作的要義在於通過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課例必需服從也肯定服從這一要義。從省教科所推進校本工作的戰略來看,始終抓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個要素,在推進戰略上,的確是體現了層次性的。以教學敍事改變教師的'話語方式,以教育博客促進多元的交流互助,以課例為載體改進教學研究的方式,以優秀教案再進一步促進教師的往專業發展中再深入,最後的目標是構建學校的學習一起體。前面説到戰略的調整,即先進行課例研究,再進行案例研究,這是合乎規律也是合乎實際的。這是因為,優秀教案的編制要求更高,相關的活動組織更復雜,先進行課例研究就顯得順當一些。再就是,課例的編制與應用是可以在繼承原有的常規教學研究的方式上再謀求發展。課例研究的自身與我們已有的備課——上課——反思研討的習慣是相關聯的。只是,我們要求在這一過程中,研究的問題要更清晰一些,更集中一些,更深入一些。假如我們以前開展相關的活動沒有這樣的主題,那麼現在要有了。還有,我們的課例可以是集中研究式的,也可以是教師單獨研究式的。無論是集體行動,還是個人行動,其“行動研究”的基本運行規律是相一致的。只是,可能集體活動可能同伴互助與專業引領的角色分工更分明,活動組織更有保證。那麼,就課例的編制而言,發展的取向在哪裏?在於,問題怎麼去發現,我們怎麼去研究。比方,設計時關注的問題,可能後來找不到切入點,可能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不一定大家都預以了關注,可能反思時看到了問題,課堂教學的情境又難以再創設。

前不久,看到一個老師寫出的課例,將特級教師竇桂梅和於永正兩個人的同一課《秋天的懷念》作比較,結果得出“薑還是老的辣”這樣一個結論。大意是説,竇的課帶領同學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裏走一遭,最後讓同學感悟“好好兒活”,偏人文性而忽視了工具性;而於永正帶領同學語中品味,讀中感悟,體會到母愛,能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從這一課例的編寫來看,我認為作者是很留心的。注意到兩位大師級的人物的課有所不同,並關注瞭如何不同。但是,恰恰文章卻沒有關注對問題自身的研究。就她關注的課堂,我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來,比方:為什麼他們的設計會存在不同?各人的價值取向在哪裏?對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他們的看法是一致的嗎?以什麼規範來看等他們的優劣?如此等等。那麼,假如這些問題,作為課例的寫作者一時不能研究透怎麼辦?是不是就不寫課例了?不是,假如研究不透,那麼,自身怎麼想?提出了大家來研究也行呀,提出的價值的問題的課例也是優秀課例吧!只是,作者這樣匆匆地做出結論反而不好。因為,那樣的“薑還是老的辣”的結論我就不贊同,認為缺乏研究,沒有體現出研究的深度。

三、課例的寫作以研究為主線展開

課例如何製作是一個最棘手的問題。視頻也好,文本也好,怎麼去寫,都不好説。我看過不少的課例,個人主張還是不要在寫作上過多地限制。

課例的素材來源於優秀教案、課堂觀察與實錄、教後研討與反思,這是自然而言的事情。但並不是説,只要有這些就寫好了,沒有這些就完全不行。素材的取捨剪輯,完全要看研究問題的需要。這也同寫文章一樣,形式服務於內容。

研究的問題於課例而言,就像是我們寫文章的中心,是靈魂一樣的東西。反思我們當前看到一些課例,在這一方面存在的缺憾最大。有些課例只是有了些形的東西,如教學思想與設計、課堂觀察與實錄、課後研討與反思,但是讀完了課例,找不到課例所要研究的問題,看不到這一問題的發現視角,理不出這一問題的研究過程,也搞不清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效果和其後續問題。就像看一篇文章一樣,“形散”沒有關係,但假如不能“神聚”,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了。

標籤: 論文 課例 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pe9q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