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思想政治教育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一覽

思想政治教育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一覽

緊張又充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大學生們都開始做畢業設計了,一般做畢業設計之前指導老師都會要求先寫開題報告,那要怎麼寫好開題報告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一覽,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想政治教育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範例一覽

思想政治教育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一覽 篇1

課題的動因與根據:(説明選擇本課題的理論價值、實踐意義:綜述國內外有關本課題的研究動態和自己的見解)

一、選題的理論價值及實踐意義:

(一)選題的理論價值

首先,孝道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它強調幼敬長、下敬上,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使他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意義。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繼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我們略作考證便可得出結論,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已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

其三,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孝道也是形成現代人際關係和諧的價值淵源,還可以説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四,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深遠的社會主義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選題的實踐意義

歷史上孝道都説明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一定的階級、階層、社會集團服務的上層建築。社會發展了,奴隸制與封建制不存在了,它為其服務的基礎與對象沒有了,這種思想便不起作用了。具體地説,時至今日,奴隸制的孝道、封建制的孝道已過時了,如果再把當時孝道的標準原封不動地拿來,用於今天,顯然不合適。那麼,今天看來,孝道在當今社會上,在人際關係中還應該存在嗎?孝道在今天是否還有積極作用呢?回答是:我們還應對它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也就是説它在當今社會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列寧曾分析社會上的事物或思想,概括為兩種範疇:一是歷史的範疇或階級的範疇,即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思想。歷史變化了,其所服務的階級不存在了,這種思想也過時了,無用了。但也有一種思想,屬於永恆的範疇。即自有人類以來便有這種思想,它不受時代、階級的侷限,在人類社會上永遠起着作用。有的思想二者兼有,孝道便屬於此類。

上面分析孝道的三個特點很明顯屬於歷史的(階級的)範疇,但它還有永恆範疇的一面。例如:

第一,人類為了生存和延續,就要生兒育女。父母對子女生育撫養,付出精力、財力、愛心,使子女成長、成才。隨着歲月的流逝,父母老了,子女理應對父母贍養、照顧,此乃常理。第二,父母撫育子女,不只令其吃飽穿暖,還要教育培養,把其塑造成才。同樣,子女對父母應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尊敬、尊重,此乃人之常情。第三,父母、長輩多年來辛勤工作、經營,具備了許多知識和技能,積累了許多經驗與教訓,這些知識財富,子女應以虛心的態度來學習接受、繼承。第四,父母作為社會的一員,他們都有一定的追求,一定的生活目的。他們教育子女繼承自己的事業(大的理想,不一定具體某一專業),子女對其志向或遺志應繼承與發揚。第五,社會在發展,人往高處走,子女在學習、繼承父輩的基礎上,做出更光輝的事業,對社會貢獻,為父母增光。這不僅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社會的要求。

上述贍養、尊重、學習、繼承、發揚幾個方面,都體現出子女應孝敬父母,晚輩應尊敬長輩的道理。從社會學的角度上看,孝的觀念還有上行下效的意思。一個人孝敬父母,也給子女做出好榜樣,自己的子女對自己也會孝。如果自己不孝敬父母,子女也會效法自己,對自己也不會孝,敬人者人恆敬之,孝親者子恆孝之,亦是之常理也。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有精華、有糟粕。我們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老樹發新枝,青草來肥田,利用傳統孝道的合理部分推動當今社會的發展。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內研究

1、傳統孝文化的評價

關於傳統孝文化的歷史地位多數研究者給予比較高的評價。肖羣忠的評價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是一種日常倫理意識、規範和實踐,而且它還具有對祖先崇拜、追求永恆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義,另外,它還是中國人珍視生命、保護生命的哲學意識的體現,同時,孝作為人類內發而自然的至誠之愛是中國傳統社會與人際關係得以展開的精神基礎。可以説,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的、深層的元意識,正因為如此,它成為百行之首、百善之先、德之根本、政治法律之運作基礎、教育教化之核心內容,甚至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藝術等都深受影響。

關於傳統孝文化的歷史作用,大多數研究者以辯證法為指導,做兩分法的評價,既對其精華進行肯定,又對其糟粕進行批判。陳川雄認為孝的一些特殊含義已隨着時代的變遷,顯現出它的侷限性。而像愛親、養親、事親、尊親諫親等孝的基本含義將與人類共存,具有超時空性。肖羣忠認為孝對中國國民性的積極影響表現為促使中國人形成了仁愛敦厚、忠恕利羣、守禮温順、愛好和平的優良品質;消極影響則表現為其權威價值取向導致了國民的因循守舊、保守落後的性格,其片面義務價值取向導致了國人的權利意識淡漠、忍耐不爭的人格特質。羅國傑認為孝在一定時期內有力地維護着中華民族的和諧發展,凝聚着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氏族關係,為維繫家庭團結和保持社會穩定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長期等級制度的社會中,主要是自宋明到五四這段時期,它被統治階級及其思想家們加以扭曲,把愚孝當作道德楷模,把犧牲子女的基本權利作為道德教條,把壓抑人性作為孝的必然歸宿。

總體上看,研究者多能理性客觀地評價傳統孝文化,對其精華與糟粕的分析視角更加廣泛和深入,在揭示傳統孝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精神本質上有較大進展。

2、孝文化繼承與發展

如何傳承孝文化,探尋孝文化的現代價值,實現孝文化的現代化是學者們研究孝文化的一個熱點問題。學者們多從倫理學的視野分析孝文化的現代價值。

馬宜章提出克服傳統忠孝倫理思想的歷史侷限性和階級侷限性,從五個方面建構其現代倫理價值。谷樹新認為五四以來對孝道的批判為孝道的現代化提供了理論依據,傳統孝道的豐富內涵為孝道的現代化提供了可能性。

餘玉花等認為孝親的倫理問題的存在是實現傳統孝道現代轉換、賦予孝道現代價值的前提。楊振華指出孝在提升個人道德修養上具有重要價值。

路丙輝認為道德要求的對應雙向性特質決定了傳統孝文化在現代家庭道德建設中的價值。

潘劍鋒等認為傳統孝文化在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康穎蕾等提倡建立一種依託孝為文化基礎的符合中國國民性格的養老保障制度。姚鳳民指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應以傳統孝文化為依託。

張洪玲認為家庭養老與孝文化之間具有本原關係。還有些研究者探討了孝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及新農村建設的關係。

馬永慶認為農村孝道德的發展需要構建新的有特色的家庭倫理道德體系、加強家庭美德教育和制度建設及法律監督。

潘劍鋒等認為隨着我國現代化的實現,農村養老模式應走向社會化。

朱曼等認為弘揚孝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選變,崇老文化的消失,相關社會規則與規範的淡出,使傳統孝德的現代化陷入了危機。楊昌江認為傳統孝文化要現代化需要正確處理孝與公德、民主、科學和法律的關係。吳鋒認為自由、平等、民主是對傳統孝道的最大沖擊,並提出孝的本質在於對父母的愛,而不在於形式。

(二)國外研究

由於本人能力有限查閲不到相關的資料。

三、我的見解

雖然孝文化如何現代化是當前孝文化研究的焦點問題,研究成果也比較多,但部分成果停留在一般性的分析層面,深入思考不夠,還有一些曲意迎合社會熱點,分析比較臆斷。綜觀上述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看出,近年來不少學者在孝文化的研究方面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對於孝文化的起源、內涵、類型、歷史演變、歷史地位及作用、現代價值等問題均予以較為詳盡的考察、分析和有益探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孝文化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起來了,並呈現出越來越豐富的內涵。與此同時,這一領域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思考。如,孝文化的起源與內涵是孝文化研究中的基本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學者依然存在比較大的分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釋、道兩家的孝文化及與儒家孝文化的關係研究有待深入;魏晉以後,尤其是宋代以後的孝文化研究亟需深入;少數民族孝文化的研究和孝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關係研究還相對薄弱,有比較大的研究空間;如何使傳統孝文化現代化是孝文化研究的重大課題,雖然目前倍受關注,但研究的深度還有待加強。總之,孝文化研究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間,需要學者們繼續努力。

課題的主要內容:

一、七裏箐村居民的孝道觀念的現狀

二、七裏箐村居民的孝道觀念存在的問題

(一)孝道觀念的淡化

(二)孫子、孫女的尊老敬老態度日趨下降

(三)對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社會環境的營造力度不夠

(四)法律對孝道觀念的強化作用不明顯

三、七裏箐居民孝道觀念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孝道觀念淡化的原因

(二)不重視孝道觀念的教育

(三)不重視對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社會環境的營造

(四)村民的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的'懲罰及執行力度不夠

四、解決七裏箐村居民孝道觀念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幫助村民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

(二)重視對該村青少年的孝道觀念教育

(三)努力營造有利於村民形成養老尊老敬老觀念的社會環境

(四)加大對法律的宣傳教育,提高法律的懲罰和執行力度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olzgq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