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差錯教學論文

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差錯教學論文

內容提要】:追求滴水不漏、難容錯誤的傳統課堂,讓我們只能仰視,感受更多的是無奈。而真實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中出現一些差錯是難免的。在課改的今天,我們教師怎能以一個“錯”字堵上學生的嘴巴,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之心來重新審視課堂,把它視作師生逐步認識錯誤,利用錯誤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的空間。讓差錯也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差錯教學論文

關鍵詞】:嘗試差錯 善待差錯 挖掘差錯 預設差錯

課堂差錯指互動情景下學生和教師在學與教的過程中,產生的不正確的想法、説法等。課堂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差錯是很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課堂上的學習差錯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後繼教學,甚至阻礙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利用好“差錯”所帶來的契機,讓他成為一種教學資源,賦予他特有的價值,為我所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利用“差錯”進行學習,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慾望,能促使學生對以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從而引發爭論,課堂因此而變得精彩。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學習是在差錯中學習,教師要將重點放在分析差錯的正確方面和出現差錯的原因上,讓敢於發言的同學不帶着任何遺憾坐下,讓全體學生克服思維定勢。

一、 嘗試差錯----------讓學生暢所欲言

數學學習與嘗試錯誤有密切的聯繫,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探索過程中,常常表現出嘗試——錯誤——嘗試——錯誤……的過程。因為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可能一下子就選對解決問題的途徑,必然會出現思維受阻——“錯誤”的情況,這時就必須另闢蹊徑,進行新的嘗試,直到解決問題為止。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我出示第一組數:判斷這些數能否被3整除:453、168、219。當學生判斷這些數能否被3整除後我提問:怎樣的數能被3整除?生1:(迫不及待)老師我知道個位數只要是3、6、9的數就能被3整除(受前面知識的影響:個位是0、2、4、6、8的數能被2整除)、生2:不對,不能看個位的,像 23、16、29個位也是3、6、9,但是這些數就不能被3整除、生3:我也覺得不能光看個位;接着出示第二組數:21、18、51、210能否被3整除?生1:我算過了這些數能被3整除、生2:21、18、51這三個數交換位置也能被3整除、生3:如果一個數能被3整除,那麼交換位置還是能被3整除,師:這位同學分析的有道理。剛才生2提到的23、16、29交換位置後是否能被3整除呢?生4:23、16本來就不能被3整除,交換位置後還是不能被3整除的。師:判斷能否被3整除看個位是不行的,誰來説説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經過不斷的討論爭辯,最後學生一致認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加起來的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最後我出示第三組數:判斷下面的數能否被3整除……同學們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的嘗試改進錯誤,不斷地解決問題,大家暢所欲言,學生經歷了從猜想到驗證的科學研究過程,從錯誤到逐漸逼近正確答案。布魯納説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學生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學生正是在不斷地發生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提高了學習能力、增進了情感的體驗。數學課堂上我們應該善於捕捉學生學習過程的“差錯,”善於發現“差錯”背後隱藏的教育價值,通過巧妙點撥,因“錯”利導。有效生成,使課堂成為了一方智慧飛揚的天地。

二、 善待差錯————讓學生擁有自信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不可能單獨依靠正面的示範和反覆的練習得以鞏固,必須有一個自我否定、自我糾錯的過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利用“差錯”進行學習,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慾望,能促使學生對已完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周密且有判斷性的再思考。作為新世紀的新型教師,我們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僅要用一顆 “平等心、”“寬容心”去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並且要巧妙、合理地利用“錯誤”這一教育資源,把錯誤看成是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學好數學的一劑良藥。要呵護出錯的學生脆弱的情感,幫助他們重拾自信,善待錯誤潛在的教育價值,讓其發揮最大的功效。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這是四年級一節練習課中的一個片斷。老師讓學生判斷課本上總複習中的一道題:“4個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圖形面積一定是4平方米。”有一個小學生站起來説:“不一定。如果4個小正方形擺成一排,或者是拼成一個正方形,那麼它的面積是4平方米。可是,如果你角對角地拼,那它的面積就不是4平方米。”

所有聽課的老師都一頭霧水,同學們也都“啊”的一聲,表示不理解和不贊成。發言的學生十分窘迫,華老師並沒有急於否定,而是耐心地問他:“很難用語言來表述,是嗎?那就把你的想法畫在黑板上。”學生畫圖如下:(略)

隨即,學生邊指圖邊説:“這個圖形的面積就大於4平方米。”原來,他把兩個正方形中間空隙也算入面積了。華老師沒有簡單糾正,他問學生:“這一塊到底算不算?還得看究竟什麼是面積。”一句話激活了學生相關的.知識。學生紛紛發表觀點,有的説:“面積是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還有的説:“這個圖形是這麼圍成的(注:生指圖形的周長),因此那一塊不應該算在內,這個圖形的面積還是4平方米。”最後,老師總結道:“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對面積的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那麼,同學們,是誰幫助我們複習了面積的知識?”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將視線集中到剛才出錯的學生身上。這個學生如釋重負,沒有了先前的那種羞愧,體面地坐下了。

這樣對待學生的差錯,受鼓勵的並不是錯誤本身,而是其背後的獨立思考以及不是人云亦云的勇氣,其作用不僅在於改正題目中的錯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髮現錯誤,讓學生擁有自信,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教師這種對錯誤的寬容而不縱容的態度,開發而嚴謹的治學精神影響着學生,既保護了學生善於觀察,敢於創新的精神,又使“錯誤”成為數學課堂的一個亮點,為數學教學添上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挖掘差錯————讓學生提供材料

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一些學生回答或理解錯誤。教師不應急於求成,不要輕易地判斷對與錯。首先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用鼓勵性的語言去評判,使學生擁有一種愉快的心情;其次,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糾正差錯。作為教師,不應急於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學生的錯誤觀點、錯誤認識,有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供驗證的材料。讓他們自己去找身邊所需的驗證材料。例如在教學比較4/5和7/8的大小時,教師提問它們誰大誰小?有學生説7/8 大,有學生説4/5大,我問為什麼?接着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研究。我並沒有給學生準備材料,也沒有給學生限定用哪些材料去驗證自己的觀點,我讓學生自己用喜歡的方式去研究(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這樣的驗證,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方法非常多:用兩張形狀大小一樣的紙,一張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 7份塗上顏色,另一張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4份塗上顏色,結果發現7/8比4/5大;用兩根同樣長的線段也可以進行比較;把全班40位同學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7份的35人,40位同學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32人,因為35〉32,所以7/8比4/5大……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讓學生自己來説,自己提供的驗證材料總是最親切的、喜歡的。通過驗證比較,大家統一了答案:7/8大於4/5。我想學生利用了自己提供的材料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推斷等數學活動,經歷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也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這也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四、預設差錯————讓課堂繼續生成

差錯資源可以是非預設的,也可以是預設的,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妨事先預設學生的“差錯”,正視它,研究它,讓學生暴露思維的錯誤過程,把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差錯”變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最佳素材之一,使學生自覺的糾正錯誤。那樣的課堂也會精彩分呈。

在“畫圓”的教學中,以往教師往往三令五申讓學生收起圓規,正襟危坐聽老師講解畫圓的注意點,看老師如何畫圓,學生按部就班,都畫出了標準,完美的圓。可有位特級教師卻獨劈蹊徑,先讓學生用圓規在練習紙上嘗試畫一個圓,然後,選擇幾幅作品放在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選擇的作品有:①起點和終點不在同一位置上的:②把圓畫成雞蛋狀的:③將弧線畫的時隱時現、時粗時細的;④畫的比較標準的等等。)看到這些作品,同學們都笑了,紛紛指出哪些不是圓,哪些畫錯了。隨即,教師便讓學生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此時的學生就像炸開了鍋,你一言我一語:有的説,是圓心沒有固定好,所以沒有連接上;有的説,是畫時候圓規的兩隻腳間的距離老在變,半徑變了,所以畫成了“雞蛋”;有的學生還能自己找到畫錯的原因……這時候教師繼續問:“畫圓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既規則又美觀的圓?”同學們的情緒高漲,思維高漲、思維活躍,自己總結並概括出了畫圓的方法。

在這個教學例子中我們清晰的看到老師巧妙的預設了錯誤,從學生已有的數學事實出發,巧妙的引導學生的錯誤,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畫圓方法的理解,使畫圓的方法在課堂中自主生成。這樣的課堂因為“錯誤”而精彩、生動,學生的記憶也因為“錯誤”而深刻、難忘了。

歌德説過:“從錯誤中醒來,就會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對待學生出現的差錯,教師不應當僅僅是否定或告知正確答案,更重要是,教師要從正面看待學生在學習中的差錯,要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要從發展的角度認識這些錯誤的價值,要允許、認同和接納學生的錯誤。學生是成長中的尚不成熟的個體,要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帶有很大的具象性和片面性。老師既要把學生由“具象”引向“抽象”,由“片面”引向 “全面”,又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保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一顆童心,才能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找到接觸點和共振點,把握教育的契機。如果總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那麼,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可笑的,那些新穎、奇特的想法和言行都可能被否定,就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和創造性。過去,我們對學生總是居高臨下,今天,我們對學生更多的應當是平視和仰視。學生在課堂中出現差錯,教師應當通過合適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到出錯的原因,使糾錯的過程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樣的課堂因差錯而精彩,是綠色的、是共生的,是我們嚮往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數學新課程標準》

2、《教育學》

3、《課堂差錯資源化》

4、《讓錯誤成為促進學生髮展的資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nxyoq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