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中華禮儀之美論文

中華禮儀之美論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義。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華禮儀之美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禮儀之美論文

摘要:中華民族的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時期。“仁”為禮的本心,“敬”為禮的重要變現。禮對於個人國家社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與人們息息相關。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扮演這重要的角色,然而現在禮的缺失同樣引領人們進行深度的思考。本文針對古代禮儀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和作用,以及怎樣去實踐進行討論。

關鍵詞:古代禮儀 現代社會 中國禮儀的起源

我們認為,我國禮儀的發萌時間大約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會時期。最有説服力的歷史證據是:這個時期的部落人羣不僅發明了後人稱為禮器的禮儀用品和禮儀飾品,而且先民們在處理天、地、人關係中開始出現了神靈膜拜、圖騰崇拜的禮儀需求和自覺或不自覺的禮儀行為。易中天先生在《閒話中國人》中説:“禮由原始社會延續而來,歷經增刪,到後世已成為一種學問。”此言是有根據的。由於原始社會的生活十分艱苦,人類認識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認識改造人類本身的能力更低,人類關於禮儀的意識和行為還十分稚嫩、粗陋和零散,

尚處於鴻蒙原始狀態,但今天我國的全部禮儀文化成果,終究是從這裏開始的。

遠古時期人們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認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給予,冥冥中有神靈的存在。因此要通過祭祀儀式表達對天地神袛的感激之情,事物共享之意。即便現在我們舉行的禮儀,一般也都藴含祈福消災之意。比如拜年儀式“恭賀新春”、“財源廣進”;慶賀生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婚時祝福“百年好合”,“早生貴子”;喪禮時要穿黑色衣服戴白色花朵寄託哀思?總之,禮儀都是用以表達或寄託某種良好願望的方式。在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婚姻狀況向穩定態過度。一夫一妻制逐漸形成,家庭私有制和國家也開始產生了。婚姻禮制的建立意味着人對自身與禽獸相區別的認識飛躍。制定婚姻之禮的初衷在於保障夫妻關係的穩定、合好。那麼,禮儀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先哲曾明確指出是在所謂“天下為公”的“大同”之後的“小康”時代。這標誌着人類從野蠻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比較完全意義上的禮儀也就隨之形成。

禮的內涵和作用

談到禮就不能不提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國是制禮作樂的周公之封國,所謂“周禮盡在魯矣。”自幼成長在魯國的孔子自然受“禮”學思想影響很大。孔子根據西周禮制,集春秋禮説之大成,給“禮”注入了新的闡釋。於是便出現了以禮正心、以禮修身、以禮治國、以禮為教等思想。説了半天“禮”,那麼“禮”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首先要從人的內心出發,孟子認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便可認為是人的“本心”而“禮”則是“本心”的表現形式,人們通過“禮”來表達自己的內心,而“禮”反過來讓我們保持“本心”。人在孩童的時候並沒產生“本心”,因為小孩子餓了就會哭喊,有食物便會去吃並不在意家裏餘糧是否充足,父母是否有吃的。即使是孔聖人在嬰兒時期也會哭會鬧,絲毫不在意是否在晚上,母親是否疲倦。所以“本心”是在人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而“禮”則是教會和保持“本心”的最佳手段。比如我們在向老師行禮時會記起對老師的尊敬和老師的教誨;在向父母行禮時會想到他們的不易和對自己的關愛,自然而然的會孝敬父母;在對君主行禮時會感受到君主的威嚴從而對君主產生敬畏之情不敢犯上作亂。所以“禮”是人的修身之道,立世之本。

“禮”不僅對個人修養有着重要的作用,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有着重要作用。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説得便是為人處世之道,對待他人時臉色要温和、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言語要忠厚誠懇這便會得到他人的尊敬與認可。子曰:“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已矣”意思是,在舉行鄉人飲酒禮後,孔子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能出去。體現了孔子對長者的尊敬與禮讓。在此我們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祥和融洽的儀節秩序。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説: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王的治國方法,先賢流傳下來的道理,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此(依禮行事)。無論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諧執中的辦法去做,有時也會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而不依照禮制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這句話點出了禮的核心為“和”,和諧恰恰是人類發展與社會繁榮最為重要的因素也與現在“和諧社會”有同曲之妙。

為政之要,禮是治國安民的基本原則。《左傳·鄭莊公戒飭守臣》記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禮作為政治秩序的規範,在孔子禮學思想中佔有很大比重。當魯定公問孔子,君臣關係怎樣處理時,孔子答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王任用臣子要符合禮的規範,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這句話現在可以引申一下,即政府官員在面對百姓時應當以禮相待而不是頤指氣使,官員在處理百姓事物時應當事民以忠,為人民服務。雖然實際與理想相差甚遠官官相互、形象工程、暴虐的天朝城管部隊,百姓上訪無果無奈之下或刺殺官員或報復社會或走投無路。更可怕的是人們漸漸習慣了這一切,習慣了自己的無能為力,習慣了不去反抗,習慣了冷漠。當我們看見那些走投無路之人或報復社會或自殺時,只會去想着那些人怎麼那麼沒用、那麼煩人、那麼蠢,卻從來沒體會過他們所受到的身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民的“本心”被矇蔽了,被限制了,即便大膽的表現“本心”也會被當成八嘎。但是這又有什麼好怕的,即便“本心”被矇蔽限制可“本心”依舊在那mina依舊期望着美好世界的降臨,依舊會在內心深處對八嘎們説“good job!”。我們每為自己所期望的世界努力一步,世界便會向我們期望的那樣傾斜一分。“禮”在中國社會,既是維護社會規範和統治秩序的`政治準繩,又是人們言行的道德標準。歷代當政者和先哲們所以推崇以禮治國,在於禮儀以倫理為基礎,對人的長幼尊卑秩序,人在社會中的等級和地位做出了嚴格的劃分,並以此為依據。對社會各階層的人在社會中所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進行了詳細而全面的規定,通過“定親疏,決嫌疑,別一同,明是非”發揮序化作用,實現社會和諧與政權穩固。

禮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實踐

禮在中國現階段毫無疑問是極度缺失的,這裏並不需要進行什麼調查問卷,數據統計什麼的,只需要舉一些很簡單的例子。在城市裏亂扔垃圾,公交來的時候一哄而上,在課堂上學生隨意説話,快下課的時候就開始收拾東西,老師上課不認真甚至把一些知識點帶到自己的補課班去講。當然這一切都與經濟的高速發展息息相關,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已去拼命的賺錢。所以古代的禮看起來就不合時宜了,這裏的禮實際意義便是所謂的職業道德。比如給老師規定教學大綱給企業制定行為準則給產品規定質量標準。對職業道德的堅守可以讓社會更和諧人們更和睦。然而這是治標不治本的,現實社會更是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只有出問題了出人命了再會讓企業和監管部門去關注那個“標”,三無奶粉喝出了大頭娃娃,三鹿奶渴死了新生的嬰兒,地溝油持續的對國人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教育出現了極大的缺失,我們過分的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本心”,這種缺失不是短暫的而是長久性的缺失導致我們找不出那麼多德學兼備的老師來滿足廣大的學生團體。現在我們需要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廣泛的對於“本心”的探尋,其實做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去想一想自己所期望的烏托邦是什麼樣的,怎麼樣去做才能實現,兒時的夢想是什麼,實現了嗎?沒有的實現的話又是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愛那些人,恨那些人,準備怎樣去愛,怎樣去恨?直面“本心”才能獲得直面世界的勇氣,從而知道為什麼而活,怎樣去活,敢於去愛去恨。於是禮自然而然就發生了,通過禮來表現自己的“本心”。

參考文獻:

朱黎輝《孔子禮學思想及當代價值》

史華楠《中國禮儀的起源與鴻蒙之初的禮儀文化》

林友華《中華禮儀淵源及價值取向》

楊伯峻《論語譯註》

標籤: 論文 禮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mkrdx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