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禮儀常識 >

中華美德和禮儀介紹

中華美德和禮儀介紹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自古就被譽為“禮儀之邦”。中華美德——禮儀的歷史也源遠流長。從孔融讓梨,程門立雪,到雷鋒的感人事蹟,再到今天的21世紀,禮儀體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在馬路上扶盲人過馬路,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禮儀就像是一朵美麗的花,開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弘揚着中華美德——禮儀

今天,作為一箇中學生,我們也應該注重禮儀。見到老師要問好,碰到同學要點頭微笑,不小心傷害別人要道歉,這都是我們基本需要做到的。可是就僅僅這些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我認為是很少很少。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和新世紀的小主人,我們不僅應該做到懂禮儀、做禮儀,還應該向社會呼籲,弘揚禮儀這個中華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宣揚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於提高人民的道德水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有利於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説:“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

“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説,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中國傳統禮儀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禮節之多之全可謂是冠絕天下,舉凡宇宙之大、蒼蠅之微,只要人類生活中所能碰見之事,具體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無不有一套周全完備的禮節。禮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間要“上慈下孝”,兄弟間要“兄友弟恭”,夫妻間要“相敬如賓”,朋友間要“謙恭禮讓”,鄰居間要“守望相助”,等等。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説,禮不可廢,禮是一種美德,少了禮節,便是道德敗壞。

禮節者,顧名思義,謂有禮有節。有禮即講禮貌,待人要有恭敬的態度;有節是守規矩,行事要有節度,不可過之,亦不可不及。 既要講禮貌,就應該有個樣子,不管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反正這個“貌”是必須要有的。只要表面畢恭畢敬,哪管你滿肚子的'惡毒心腸。

中國的禮節傳統源遠流長,且與政治密不可分。從周公制禮樂起始,禮節就已不僅僅是人的一種美德,而成為一種不可逾越的行為規範,只有合乎“禮”的才是合理的,否則便是大逆不道。到了孔夫子,更是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這個“禮”,其實便是維護倫理道德、社會秩序的規範。有禮,臣子百姓便不敢犯上,天子可穩坐寶位,至於禮崩樂壞,往往起自統治者的荒淫無道,這是無可奈何,誰叫自己訂的規矩自己帶頭破壞,可也怨不得誰了。天子犯法,尚與庶民同罪,何況這種事關禮制的大問題呢。

禮節可以表示出尊卑關係,並被當作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據説光緒年間,外國人送給慈禧一輛汽車,慈禧只坐了一回,就再也不肯坐了,因為她覺得讓一個車伕坐在她前面是對她不敬,壞了禮數。這只是一個笑談,從中卻可照出部分中國人的心態。

中國人的禮節觀念根深蒂固,禮節甚至比身家性命都還重要。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爺,不是在對待侵入者時還講究禮數週全嗎?禮節,已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身可死,禮卻不可廢,這種精神,也足以標榜功德了。

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的禮節,雖然他們也有一套繁縟的禮儀,但卻只用在宮廷和外交場合。中國人則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把禮節運用得爐火純青。比如説兩個人同進一個門,一個伸手説:“請。”另一個忙退後伸手説:“豈敢,還是您先請。”如此雙方推讓幾番,最後二人攜手同進。

中國有一句老話:禮多人不怪。要説中國的禮節,可也到了繁瑣僵硬的地步了。莫説經典中保存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除了統一的規範外,禮節還因時、因地、因人而表現形式有差異。但有一點對所有重視禮節的人來説都毫無例外,那就是要顯示出自己的確是懂禮節的

標籤: 禮儀 美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liyichangshi/ek742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