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歷史教學體會論文

歷史教學體會論文

1.歷史教學中的常規措施。

歷史教學體會論文

(1)在每節課設置10~15分鐘(最多不超過20分鐘)的學生自主時間。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最多專注30分鐘。新課改下,全國很多學校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都進行了很多嘗試。如武漢市十二中的教學課堂是這樣的:前一節課結束時,老師會把新課內容印成預習學案,發到每個學生手中。學校有專門時間,供學生自學預習。上課時,老師只講15分鐘,梳理學生集中提出的問題,並提出新的解題思路。其餘時間以學生講解題目、討論為主。在課堂最後5分鐘,老師對學生進行測試,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實際情況,我認為在每節課設置10~15分鐘(最多不超過20分鐘)的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在現階段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這個自主時間設立出來,不是隨意的,它應服務於課堂教學,有針對性,有預期目標,它的內容要由課程需求來決定,其表現形式可以是歸納總結、提問釋疑;也可以是練習、討論;還可以是演講、辯論和觀看視頻等。(2)閲讀歷史人文書籍,撰寫歷史小論文。作為人文學科,知識的積累是一種開放自由、潛移默化的細水長流過程,需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若以一種急功近利的態度對待文科學習和成績,是不可取的。除了學有餘力的學生外,指導學生利用假期閲讀歷史人文書籍,堅持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好的.引導方法。此外,充分利用學科的獨特優勢,在重大事件或週年事件上,指導學生收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這對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人文素養有重要意義。

2.課堂教學中的措施。

(1)讓學生參與課堂,讓歷史貼近現實。“學習金字塔”是啟發式教學和合作探究學習的理論依據,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學習方式,學習者在24小時內所接受的信息保存情況的百分數,其中僅聽老師講授、被動獲得知識能夠保存下來的只有5%;而通過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和立即向他人教授所學內容所保存下來的知識容量則相對更多,達到了50%、75%、90%。讓學生參與課堂,必須讓學生動起來,跟上節奏。如可督促學生堅持“五到”法則,即: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師,不能埋頭聽課;要“耳到”,聽課當然要用耳朵;要“口到”,就是要及時回答老師的問題;要“手到”,就是指勾勾畫畫,把老師講的東西及時記錄下來。(筆記不是越多越好,應該只記重點和最有啟發的部分,儘量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當前面“四到”都具備的時候,自然也就“心到”了。讓學生參與課堂,必須相信學生的能力。如在高二文科教學過程中,建議學生在每節課後自己歸納知識要點和體系,定期檢查歸納本,效果很好;學以致用,聯繫實際,讓歷史貼近現實,一些複雜的問題可由老師作專題講座,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以史為鑑的重要。(2)教學內容要抓中心。教學實踐反覆表明:一節課內,如果教學面面俱到,其結果只能是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疲於奔命,喪失熱情。一節課只能有一箇中心。原因何在?第一,從人腦的心理特點來看,人的大腦皮層中不可能同時有兩個興奮區域,一課一箇中心有利於學生的有效學習;第二,從學生思維特點來看,高中生正處在抽象思維發展的初期,一課一箇中心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第三,從學生掌握知識的要求來看,一課一箇中心,學生圍繞中心能將紛繁的歷史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3)教學內容要精整合。新課程反對機械地教教材,提倡靈活地用教材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自己整合教學內容。整合教學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整合教科書的內容,二是整合教科書以外的內容。整合教科書內容就是要緊緊圍繞一箇中心構建教學內容體系,突出主幹,減少枝葉。由於新教材知識重疊部分較多,有些課目甚至要敢於動大手術、作大整合,這雖然對我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但卻是歷史新課程教學所必須為之的。(4)教學內容要深探究。探究學習需要依靠問題,但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學生去探究。短短一節課內學生不可能凡事探究,如歷史概念、歷史名詞、歷史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課堂上依靠聽講、閲讀等方式就能掌握。教學設計的探究性問題應圍繞本課的中心,在教學重難點上展開,一般一課有一個深度探究的問題就夠了,多了反而不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重難點掌握。(5)教學活動要重實效。這裏所説的教學活動是指為常規知識傳授服務的學生活動形式。這種活動的形式有個人活動和分組活動。個人活動和分組活動又有自由辯論、虛擬情境、角色扮演等等。實踐表明,學生對這類活動非常感興趣,也樂於參加。一般來説,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一節課設計一個這類的學生活動,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這類活動若設計多了,課堂反而顯得華而不實,沖淡了主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n974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