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新課改下如何開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新課改下如何開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摘 要:提高課堂效率, 打造高效課堂是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需要教師優化教學過程, 細化教學環節, 其中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優化對於完成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有重要的影響。文章從培養信息素質, 體現“宗旨”;重視教材的作用, 重“掌握”;貼近學生生活, 滲透“應用”等方面詳細論。

新課改下如何開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論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內容; 選擇與優化;

當前的高中課程教學要求要以“三個面向”為指引, 結合時代需求開展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 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其中, 高中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因為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 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項技術, 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項技能。而且, 這項技術發展和更新的速度飛快, 需要把課程和現實需求密切結合起來, 進一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但是從現實來看, 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面臨着一些困難, 例如教師相對短缺, 任教班級較多, 課時相對較少但教學內容很多, 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是非高考升學科目, 學生專注度不夠, 學習積極性差等一系列問題是較為普遍的。因此, 結合新時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和學生的現實需求, 非常有必要針對當前的問題採取有效的措施, 尤其是課時緊張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需要廣大信息技術教師重新審視教學, 細化教學環節。我認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就是合理選擇並且優化教學內容, 這對於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培養信息素質, 體現“宗旨”

在2015年, 高中階段的學科教學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 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説法就被提出來。學科素養是以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主體的能力, 對於信息技術學科來説, 21世紀作為信息時代, 信息素養就是學生的必備素養。據此,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 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把“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方面的素養落實到日常教學中去, 既能夠體現知識的獲得, 更要重視學生內在綜合能力的提升。在內容的選擇上也要以此為依據進行合理、科學的選擇, 把有效和高效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讓學生理解Microsoft word這一辦公最常用的軟件的特點和優勢時,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辨別, 我找到類似的軟件Office與之對比讓學生自學它們的相同點及不同點。更直觀地給學生呈現學習的內容, 讓學生在實際體會中來理解知識, 也能夠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和運用知識, 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重視教材的作用, 重“掌握”

新課改下的教材目前呈現一標多本的趨勢, 各地在教材使用上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 所以教材的主要作用就是輔助教學、輔助學習, 但是不能夠完全死板地教教材, 而是要學會整合相關資源, 結合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實際, 呈現最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要以信息技術學科的課程標準為指南, 全面、恰當地解讀課標, 在此基礎上應用教材, 切實發揮教材的作用。同時, 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和説明書等相關信息的學習, 達到創新學習的目標。

三、貼近學生生活, 滲透“應用”

我們學習的很多內容都來源於生活, 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 信息技術學科也是如此。廣大教師可以結合當前應用較為普遍的一些技術或者知識, 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或者嘗試, 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 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與遠方親人進行視頻是信息技術很普通的一個應用, 對於沒有用過電腦或者智能手機的年齡大的人來説, 這是一個新鮮事物。信息技術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家庭的周圍推廣這一技術, 讓學生體驗收穫的成就感的同時, 也能夠加深對於所學知識的認知。

三、捕捉意外, 演繹精彩重“聯學”

教學需要有預設, 這是必要的, 而且教學預設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課堂生成是有效教學的'有機組成, 教學預設要保全生成, 並給意外生成留有空間。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 教師要善於抓住契機, 及時捕捉並靈活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進行恰當的評價和引導, 有效地促使課堂教學生成和學生的發展, 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這些動態生成的意外或許會擾亂教學節奏。作為教師, 只要有意識地、創新性地利用好這些意外, 信息技術課堂就能煥發出新的活力。例如有一次講“數據管理技術”, 我正準備讓學生按要求篩選數據, 有一位學生舉手, 大聲説:“我做到了, 我做到了!”學生都投去了好奇和懷疑的目光。於是, 我請那位學生演示, 原來他按要求將表格中的其他內容都刪了。於是, 我問:“你們認為這樣做是不是真正滿足了要求?大家按小組討論一下。”沒想到學生非常踴躍地發言, 課堂氣氛空前活躍。

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 教學不再是完全預設的, 而是不斷生成的, 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 處處藴含着矛盾, 生成與預設之間的平衡與突破, 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也需要生成。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 生成則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和封閉性, 生成則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

教師通過合理設計、生動引導, 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近70%的時間是學生的閲讀、思考、體驗、反思活動, 他們及時得知自己的學習成效, 在不斷學習中深化認識。教師通過網絡即時反饋, 準確捕捉到學生個性化的問題, 不僅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 而且通過即時反饋, 積極、正面地評價學生。學生在不斷的成功中強化自我肯定感及進一步提升的願望。師生在持續的互動中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

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一書中寫道:未來將屬於那些擁有與眾不同思維的人!信息技術學習從基於關鍵詞由於高階思維的轉型, 是技術發展之必然, 教育發展之必然, 也是社會發展之必然。

總之, 新課改下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和學科特點進行更加科學的設計, 作為教師來説要結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來大膽整合、優化教材, 滲透學科素養的培養方向, 這樣才能夠打造更加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偉起.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選擇[J].中小信息技術教育, 2014 (1) .

[2]鄭英.捕捉意外演繹精彩[J].中小信息技術教育, 2014 (1)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jky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