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有關科技創新論文

有關科技創新論文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以下是“科技創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有關科技創新論文

摘要:文章在綜合借鑑全球各類創新中心提法的基礎上,闡述了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徵,辨析了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異同,對美國硅谷、台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路徑進行了歸納,凝練出它們共同的做法和舉措,並通過梳理這些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經驗,對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進行了頂層設計,着眼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目標,系統提出了獲取世界級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打造世界級科技園區、集聚世界級領軍人才四個戰略路徑,為江蘇突破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低端技術鎖定、價值鎖定和市場鎖定,形成更多國際產業先發引領優勢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撐。

關鍵詞: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發展;創新驅動

當前,世界範圍內正在孕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球化競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主要發達國家和創新型國家相繼出台重大舉措,加快推動產業科技創新。江蘇是我國的製造業大省和科教大省,製造業規模全國第一,約佔全球的3%,高校數量全國第一,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七年居於全國首位。面對新的趨勢變化和現實挑戰,江蘇要把握好當前的機遇,發揮科教與人才、企業與產業的優勢,通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輪全球創新競爭的戰略主動權,為發展全局贏得新的更大空間。

一、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徵

1。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

目前,理論界和實業界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還沒有明確界定,但相關提法卻有不少,如聯合國的“全球創新中心”、美國《有線》雜誌的“全球高技術中心”和我國杜德斌教授的“國際產業研發中心”等。其中,聯合國在《全球人類發展報告(2001年)》中公佈了美國硅谷、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印度班加羅爾等46個“全球創新中心”,他們都具備較強綜合經濟實力、豐富的科教資源、集聚的高新技術產業、影響力大的企業羣體、較廣泛的對外經濟聯繫、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創新文化氛圍等特徵;美國《有線》雜誌則提出“全球高技術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養技能工人或開發新技術的能力、穩定的跨國公司、人才創業的積極性、活躍的風險投資”作為構成全球技術創新中心的必要條件;我國杜德斌教授認為“國際產業研發中心”應集聚眾多跨國公司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研發機構,是世界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創新源地。這些概念和描述對我們定義“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綜合考慮這些概念的基礎上,文章認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應定義為: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雄厚的產業基礎,自主創新能力世界領先,主導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明顯,能引領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創性技術成果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產業科技創新高端人才、高成長性企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聚合區。

2。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特徵

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應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特徵:一是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對本區域和周邊地區持續輸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人才,研發創新和技術轉移活動十分活躍;二是產業具有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區域內的主導產業呈現集聚化、高端化發展特徵,相關核心技術羣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能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的方向;三是集聚一批在全球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主要產品和運營模式成為行業標杆;四是形成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鮮明價值導向,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氛圍濃厚,全球科技創新領袖不斷湧現。

3。“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辨析

2015年,江蘇省委在關於“十三五”發展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而在2014年,北京、上海先後作出了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部署。從內涵的區別來看,“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落腳點在產業,即生產製造,更多地強調產業創新要素的集聚,更加註重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區域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而“科技創新中心”的落腳點在科技,即科學技術,更多地強調基礎研究水平和源頭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加註重在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領域率先突破。從提法的共性來看,兩者同屬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無論是江蘇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還是北京、上海的“科技創新中心”,其最終的目標均是成為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重要節點,佔據領跑地位,發揮引領和輻射功能;兩者都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核心,將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建設的戰略基點,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區域發展走向國際,進而在全球化競爭中形成影響力。從區域的差異來看,江蘇產業優勢明顯,是我國製造業大省,工業經濟規模總量自2010年以來一直穩居全國第一,規模是北京的10倍、上海的4。4倍;江蘇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佔GDP比重達42%,分別比北京和上海高22。4和10。4個百分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材料等行業領域具有全球領跑和並跑優勢;高新技術企業10830家,高於北京,約為上海的2倍;企業創新能力全國領先,企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常年保持全國第一,全省研發經費80%來自企業,而北京為40%、上海為63%。可以説,江蘇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符合江蘇的現實基礎和產業需求。而相對於江蘇的產業優勢,北京和上海的科技原創能力更加突出:全國50%以上的部屬高校和科研院所、48%兩院院士和31%國家重點實驗室都在北京;全國1/3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1/4跨國企業研發中心落户於上海,部屬科研機構數量僅次於北京;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國際論文10年累計被引用篇數分別是江蘇的2。07倍、1。18倍,近10年累計被引用次數分別為江蘇的2。43倍、1。40倍。

二、國內外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經驗借鑑

近年來,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台灣等先後提出了建設全球或區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並出台了相應的戰略規劃。例如,美國持續打造硅谷,確保“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地位;英國在倫敦加快建設“英國科技城”,使其成為國際技術中心;新加坡堅持人才引進的“開放政策”和保持穩定的創新環境,加快建設“亞太創新中心”;日本政府出台了《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將成為“全球領先的創新中心”作為戰略目標。通過對這些國家和地區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路徑的梳理和歸納,結合對硅谷等聯合國46個“全球技術創新中心”的分析研究發現,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做法值得江蘇借鑑。

1。始終把科技園區作為產業創新重要載體

美國硅谷、台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日本筑波、英國劍橋、法國索菲亞、韓國大德等是世界公認的一流科技園區,它們是各自地區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硅谷從20世紀70年代的計算機,到90年代的互聯網,再到21世紀的“互聯網+”服務,誕生了一系列新的產業形態並牢牢佔據着產業鏈的高端,聚集了HP、Intel、Google等一批超百億美元級高科技公司,約有1000餘家世界知名企業將研發總部設在硅谷;新竹在建立科技園之初選擇了半導體產業集羣,目前擁有全球80%的電腦主板、全球80%的圖形芯片、全球70%的筆記本電腦、全球65%的微芯片、全球95%的掃描儀,台灣地區十大企業有7家來自新竹;韓國政府為大德地區出台《大德研究開發特區育成特別法案》,以財税減免等扶持政策保障園區發展,使其ICT、生物醫藥、空間技術等全球領先。

2。高度重視集聚科教和人才資源

美國加州擁有最高密度的世界級研究機構,據統計,在全球前100名大學中,加州佔據10席。其中,斯坦福大學鼓勵教師學生到企業兼職創業,每年都會開設創業課程、舉辦創業論壇、創業大賽等;韓國則將科學技術研究院遷入大德園區,與臨近的忠南大學、科學技術聯合大學院、情報通信大學、大德等大學不斷輸送其所培育出的優秀人才,尤其是在博士和碩士等高學歷的人才培育及輸出方面,科學院的貢獻超過韓國的10%。印度班加羅爾依託高等院校設置計算機專業培養、民辦或私營機構培訓以及軟件企業自己設立培訓機構,在班加羅爾周圍有10所綜合大學、70家技術學院,培養15萬~20萬技術工人,成為班加羅爾軟件外包產業興起的重要保障。

3。堅持對科技創新的持續高強度投入

資金投入是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高強度投入才能支撐高水平創新和獲取高利潤回報。目前全美600多家風險投資企業中近半數將總部設在硅谷,2013年硅谷風投總額超過50億美元,佔全美的40%;新加坡大型企業在研發投入方面增幅明顯,從2011年的5。73億新元增至2013年的8。72億新元,年均增幅超過15%;東倫敦地區是英國風險投資較為密集的地區,風投資金規模佔全國的25%和全歐洲的8%。

4。注重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

美國蓋爾研究所發現,中小企業發明新技術、新產品的效率遠高於大企業,中小企業人均技術創新是大企業的25倍,50%以上的科技進步發生在小企業;而我國65%的國內發明專利由中小企業獲得,80%的新產品由中小企業創造。在日本,中小企業佔企業總數的99。7%,政府減免中小企業專利費以激勵其創新,制定《中小企業新事業活動促進法》對中小企業創新計劃給予融資和税收方面援助;德國推出中小企業創新計劃、中小企業創新項目、創新代金券等一系列政策,特別是小型企業可以使用創新代金券支付創新服務費用,目前全德國約有3萬個企業開展不間斷的研究活動,10萬科技型企業經常性地推出創新產品和服務。

三、江蘇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路徑

牢牢把握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戰略機遇,着眼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戰略目標,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前沿領域及頂尖水平,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主導產業為主攻方向,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開放融合國內外創新資源為渠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着力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獲取世界級科技成果;着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着力提升園區發展水平,打造世界級科技園區;着力優化大眾創新創業環境,集聚世界級領軍人才,突破江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低端技術鎖定、價值鎖定和市場鎖定,形成國際產業先發引領優勢,掌握更多話語權和主動權,加快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跨越,把江蘇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全國產業轉型作出積極的示範。

1。着力加快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突破,獲取世界級科技成果

(1)加強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部署

瞄準未來戰略需求和技術供給短板,大力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發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創新組織作用,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促進供給升級,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前瞻佈局能力。積極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任務,加快推進集成電路、新藥創制等國家專項任務的.實施,積極轉化創新成果。部署新的重大科技項目與工程,進一步跟蹤研究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和重大科技項目、工程,聚焦重大產業方向,梳理分析數字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未來網絡、生命健康等江蘇有優勢的領域,根據“成熟一項、啟動一項”的原則,抓緊論證並啟動若干新的重大科技項目與工程。

(2)集聚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

充分發揮高校的創新源頭作用,建設若干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大學。支持大學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等領域開展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大學與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全面合作,更好地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我省產業發展戰略需求,加快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未來網絡實驗設施、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等國家科技平台建設,積極創建微結構、通信技術、水土生態等國家實驗室,努力打造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綜合性科學研究試驗基地。加強重大創新平台國際合作,推動與以色列、新加坡等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合作,鼓勵各地、各園區、有實力的企業與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貝爾實驗室、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建設一批科研型國際合作大學、聯合研發機構。

(3)提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水平

推進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按照平台一流、隊伍一流的標準,圍繞產業發展重大需求,依託地方和園區,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引進共建一批人才與國際貫通、機制與國際接軌的專業研究所,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全覆蓋。針對“一區一戰略產業”佈局,依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創新資源集聚度較高的高新園區,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完善創新資源整合、產業技術研發、成果轉移轉化、企業衍生孵化等功能,健全產業技術研發體系。賦予省產研院在使用省產業技術研發專項資金時更多的自主權。允許並鼓勵教師、科研人員到省產研院任職或兼職,在省產研院兼職或任職的科研人員創辦企業,可保留3年工作人員身份,檔案工資正常晉升。

2。着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世界級創新型企業

(1)打造有影響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全面啟動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國際一流、規模與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領產業跨越發展的創新型企業。加快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引導企業融入全球研發網絡,支持開放配置全球創新資源,牽頭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打造一批企業科技園,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提升企業研發機構研發能力,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構建產業技術研發網絡,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研發機構,提升企業國際創新競爭力。推動骨幹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力度,培育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力軍的創新型企業集羣。

(2)提升產業科技開放創新水平

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廣泛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深度融入全球研發創新網絡。積極構建產業科技創新全球合作伙伴關係,深化與以色列、芬蘭、英國等世界創新強國,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弗朗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等國際知名機構的交流合作,建立一批產業技術國際合作平台。引導企業實施開放式研發策略,推動加入世界主要技術標準組織,牽頭或參與建立國際性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通過收併購等方式設立海外研發基地,面向全球佈局創新網絡。繼續完善鼓勵外資研發中心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外資企業聯合本土企業及高校院所開展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和創新平台建設。合力支持我省技術、產品、標準、品牌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積極鼓勵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在政府審批和監管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深化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重點科教單位合作,建設一批國家級重大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推動產業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的集羣轉化。鼓勵地方、科技園區加強與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產業技術研發機構等創新載體;支持科技園區加快集聚國內外產業創新資源,建設產學研產業協同創新基地。

(3)培育產業細分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小巨人”

健全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激發中小企業活力,推動面廣量大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向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轉型,加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加強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及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平台的對接。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資步伐。支持企業承接重大建設工程,提高對中小企業在政府採購中的比例。

3。着力提升各類園區發展水平,打造世界級科技園區

(1)大力推進高新區創新發展

按照“一區一戰略產業”的要求,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優化產業發展佈局,形成特色鮮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羣。給予省級以上高新區相應的經濟和行政管理權限,鼓勵高新區制定特殊政策措施,集聚科教資源。設立高新區創新發展引導資金,引導地方和社會資金加大對高新區的投入,主要用於支持高新區創新核心區內重大創新創業載體和平台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高新區財政收入中上繳省市增量部分實行全額返還,省市對高新區創新核心區建設用地給予優先安排。科技人員到園區創辦科技企業可享受税收優惠。

(2)打造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蘇南模式”

優化“五城九區多園”創新佈局,探索一體化的新機制新模式,推動創新要素在城市之間、園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和高效組合,促進城市間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分工協作,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國際競爭力。開展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在新型科研機構建設、資源開放共享、區域協同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科研管理等方面積極探索,實現創新政策一體化覆蓋、體制機制改革一體化推進,着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試驗區和區域創新一體化先行區。

(3)大力推動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

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在發展理念、辦區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轉型,實現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由同質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由硬環境見長向軟環境致勝轉變。堅持市場經濟和開放型經濟取向,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減少行政干預,打破制約開發區發展的深層次障礙,增強開發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堅持高端發展的戰略取向,推動全省經濟技術開發區“騰籠換鳥”,培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國有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多元創新主體,着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不斷提高在全球價值鏈及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實現轉型發展。

4。着力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科技創新生態,集聚世界級創新創業人才

(1)建立富有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引培機制

依託省各類人才引進計劃等,加大海外領軍人才、我省發展急需緊缺人才和地區特色產業人才的引進力度,建設國際化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加強科技企業家培育,着力培養既通科技又懂市場的複合型創新創業人才,重點培養一批站在產業科技前沿、引領行業發展的企業家型科學技術帶頭人。建立產業人才滾動式培養體系,選拔培養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建立適應不同科研活動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完善人才市場,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努力構建功能齊全、運轉高效、服務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

(2)構建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科技孵化體系

發揮創業孵化機構的產業孵育功能,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或管理運營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載體,支持存量商業商務樓宇、舊廠房等資源改造,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發揮現有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資源優勢,加強與各類眾創空間的合作發展,形成涵蓋創業全過程的孵化鏈條,推動科技服務集羣化發展。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科技諮詢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

(3)強化金融資本對產業科技創新的助推作用

健全科技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建立覆蓋全省的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池,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發展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特色機構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組織,推動建立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業務流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各產業部門基金統籌聯動機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聯合佈局資金鍊,發展“首投、首貸、首保”,優先支持初創企業。鼓勵金融機構推進“人才貸”、科技保險、科技物業資產證券化等科技金融產品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完善科技信貸機構體系,加快聚集國內外金融服務資源。

【參考文獻】

[1]上海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研究[J]。科學發展,2015(6)。

[2]杜德斌。對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5(6)。

[3]韓子睿。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比較分析及對策建議———基於《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3》數據[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2)。

[4]韓子睿。江蘇建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6(7)。

[5]陶希東,安永生。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台灣經驗及啟示[J]。上海城市規劃,2015(2)。

標籤: 論文 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kdym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