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優質水稻栽培技術探討論文

優質水稻栽培技術探討論文

水稻栽培歷史悠久,稻米又是人們的主食,優質水稻的種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優質水稻栽培技術探討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優質水稻栽培技術探討論文

[摘要]水稻是全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是全國最重要的農作物。在今天種植業結構調整,糧食市場放開的局勢下,廣東水稻發展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如何大力推廣種植產值高、效益好的優質水稻,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介紹了優質水稻栽培的主要途徑和方法,為優質水稻種植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優質水稻,栽培技術

0引言

近幾年來,隨着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和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實行,廣東省清遠、惠州等三線城市對農業大力投入,優質水稻的栽培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幅提高。例如,2011年惠州水稻生產實現持續增產,種糧農户收入大幅度提高。要栽培優質水稻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

1.水稻品質與保優栽培

水稻品質受品種特性、生態環境和栽培條件等因素影響,只有良種、良法配套才能實現優質高產。近年,我省優質水稻育種步伐加大,優質品種選育成效顯著,水稻育種越來越注重品質的研究,由過去高產育種向產量與質量、抗性育種轉變。下面就水稻品質與其保優栽培分述如下:

1.1 選擇最佳自然生態條件下種植

①氣候生態條件:優質水稻最佳的開花期為25-30℃,小於23℃或高於35℃不利,灌漿結實期為21-25℃,以日温26℃,夜温20℃,日平均温度24℃最適宜。在一定的温度範圍內,稻米堊白米率,堊白大小與成熟期温度高低呈顯著正相關;温度過低(≤20℃)堊白大小又趨增大。根據這一條件,結合氣象資料,優質稻最佳抽穗揚花期,灌漿期應安排在8月下旬至9月15日最為適宜。為此優質米生產應以雙晚、單晚生產為高檔優質米,中稻為中高檔優質米,早稻只能生產中質米和一般大米。

②土壤生態條件:生產優質米地區的選擇應遠離城市郊區,土壤、水源不受污染,土壤有機質含量應在2.5%以上,偏酸,營養元素豐富,氮、磷、鉀含量中等偏上,有一定含量的微量元素。

1.2 合理選用優質品種

為了充分發揮旱育秧技術和優質水稻品種的優勢 ,應選用生育期適宜,穗型偏大,抗病耐肥,分櫱能力強,莖稈粗壯抗倒伏,米質優的品種。參加2002年省常規稻區試的新品種中,達省標一級以上的有26個,達國標優質的品種有12個,其中矮秈佔達國標優質一級,是廣東省第一個達到國標優質一級的區試品種。雜交水稻方面,近年也育成多個達省標優質一級以上的優質品種,如1998年審定的培雜雙七,2000年的培雜茂三、培雜67,2001年的粵優8號、培雜青珍、中優223、2002年的秋優998,2003年的豐優絲苗、豐優428、培雜180、培雜268。 正因為這些優質水稻品種的審定和推廣,使我省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比例進一步增大。目前示範推廣的主要優質品種有:粵香佔、中二軟佔、綠黃佔、培雜雙七、培雜茂三、培雜67、豐華佔、粵豐佔、野秈佔6號、豐優絲苗、秋優998等品種。在選定好某一優質品種後,必須做到一村一品,便於保純、保質、創名牌產品,單獨收購、貯藏、加工,促進銷售。

1.3浸種

浸種前選晴天曬種 1-2 天,每天翻動 3-4次,使其充分乾燥,水分含量達到 14%左右,才可能使催芽達到既快又齊,同時增強種子活力,達到提高發芽率的目的。

1.4苗牀

苗牀面積50平方米,牀兩邊留50釐米寬的溝。有條件的農户可以採取大中棚育苗,更有利於培育壯秧,規格因地制宜,一般長20米,寬5.4-7米(棚高1.6-2米)。做牀時間以秋做牀為好,既可緩衝春季作業緊張,又可以搶農時,有利於牀土風化,以保證適時早播。做牀方法,先按苗牀規格,用繩固定,然後翻土10-15釐米深,打碎土塊,整平。

1.5覆土

均勻播後輕壓種子,使種子三面入土,然後用過篩草碳土或山地腐殖土,均勻覆蓋 0.5-1釐米,把種子蓋嚴,並用平板刮一次,防止覆土不均。隔離層育苗覆土厚度約1釐米,防止種子紮根後反彈。

2適當合理稀植

稀播:秧大田比為1:8-10,雜交稻畝播量12-14公斤,常規稻25-30公斤。播後踏谷。出苗至二葉期秧板保持濕潤,二葉一心至移栽以淺水為主。上水時施一次斷奶肥,每畝尿素5公斤,移栽前5天施一次送嫁肥,每畝尿素5-6公斤。

據試驗密度過大可造成外觀、加工品質變劣(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降低),密度太稀則產量明顯下降。具體要因品種特性、生育期長短、田底肥瘦,種植季別而綜合考慮,做到米質與產量兼顧。在適宜密度範圍內適當稀植,在一般中、單晚稻每畝可栽1.8-2萬穴,每穴1-2粒谷櫱苗,實行寬行窄株配置(4*8或4*9寸);雙季早、晚稻每畝可栽2.2-2.5萬穴,每穴4-5個莖櫱苗。

3 秧田管理

3.1温度

出苗前密封保温保濕,白天棚温30-32℃,出土後見綠通風;1.5葉期牀温控制在28℃;二葉期温度控制在25℃,2.5葉期大通風,牀温控制在20℃;移栽前3天揭布,使牀温與外界相同。

3.2水分

播種前澆透底水,達到土壤水分飽和,至三葉期控制澆水,要求不旱(早晨葉尖無露珠)不澆水,澆水要一次澆透。時間要在上午8:00前,下午3:00後,防止高温澆苗。

壯秧是高產的基礎。選擇排灌方便的田塊做秧田,施足基肥,整平大田開溝做畦。壯秧根系活力強,抗寒抗旱優勢明顯,移栽大田早生快發。因勢利導發揮壯秧的增產潛力,要求本田配套栽培也要加強,實現增產增收,高產高效。

3.3移栽

3.3.1.插秧期:根據秧苗的種類,安全抽穗期,氣象資料確定最佳插秧時期。

3.3.2.密度:根據品種、積温、土壤肥力、秧苗葉齡、秧苗素質確定插秧密度。總的.原則是:分櫱能力強,大穗的品種宜稀;分櫱力弱的品種,宜密;肥田宜稀,瘦田宜密;葉齡大的宜稀;葉齡小的宜密;壯苗宜稀,弱苗宜密。—般採用9X6或10X5寸,每穴2-3苗。

3.3.3.插秧要求:深度2-3釐米,不窩根,不漂苗,不丟穴,穴準株勻。

4 科學施肥

施肥是影響稻米品質的主要可控栽培因素之一。應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和產量目標確定。總的原則是,農肥與化肥相結合,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鉀肥。做到底肥足,櫱肥早,穗粒肥巧。據研究氮、磷、鉀對稻米品質均有影響,影響最大的是氮。增施氮肥可提高整精米率和蛋白質含量,堊白麪積和堊白粒率下降,使膠稠度變硬。一般每公頃施純氮 80-100千克:底肥:櫱肥:追肥:穗肥:粒肥=5:2:1:1:1。N:(P 2 O 5 ):(K 2 O)=1:0.5:0.5。

1).底肥:每公頃用水稻專用肥(N15、P7、K8)250千克,於翻、耙地時分兩次施入。

2).櫱肥:每公頃用硫酸銨100千克追施。

3).追肥:6月末7月初,每公頃用硫酸銨50千克,硫酸鉀100千克追施。在施肥時期上追比不追堊白麪積減少,而且後期追肥效果更為顯著。

4).穗肥:7月15日用科潤三農樂葉面肥噴霧,每公頃2-3瓶兑水450-600千克。

5).粒肥:抽穗一週內用科潤三農樂葉面肥噴霧,每公頃2-3瓶兑水450-600千克。穗肥和粒肥的追施一定要慎重,要在搞好田間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生長繁茂的地塊不需追施。對蛋白質的影響最大的在減數分櫱期和以後施用氮肥,可提高蛋白質含量10-30%,相反而對直鏈錠粉的含量則下降,因此穗期施用氮肥對稻米品質影響極大。其次是鉀。增施鉀肥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堊白粒率及大小。磷肥也有一定影響。微肥以稀土、MO對改善品質作用較大。

在施肥目標上應以高產、優質兼顧。以中等及偏上肥力田塊為例,按目標產量畝產700公斤和品種特性確定總施氮量一般為15-17公斤,基肥與追肥的比例應以5:5或6:4;基肥要以有機肥為主,特別要注意氮、磷、鉀的搭配比例,一般為1:0.5:1,要補施微肥。在施肥方法上,基肥宜採用全層施肥法,磷肥全部作基肥,鉀肥為基、追肥各半。應注意水稻的中後期(孕穗期至抽穗期)追肥,以達到提高碾米品質,外觀品質和蛋白質含量。

5 控水灌溉

應以淺為主,以水保温.以水促控,以氣養根,以根保葉,達到活稈成熟的目的。據試驗灌溉水分不足會造成稻米外觀堊白增加,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千粒重均趨減少,糊化温度級別提高,直鏈澱粉、蛋白質含量減少,為此水稻整個生育期必須做到有水灌溉,合理用水,推廣“保苗,送老灌溉法”,即:前期分櫱期有水層,灌漿結實期間隙灌溉。做到前期土壤通氣好,中期不曬田,後期有水送老。

6 搞好病蟲預報,減少用藥

提倡綜合防治,準確預報,控制藥量,以早防為主,以抽穗前期用藥為佳,選擇好高效低毒農藥,以保證稻米的衞生品質。 八、適期收割

過早收穫會造成裂紋米,青、死米增多,整精米率顯著下降;過遲收穫,加工品質變劣,堊白粒及堊白麪積均隨推遲而增加的趨勢,透明度變差,外觀品質下降,影響商品性。據此適宜的收穫期應在成熟度達85%時為宜。

7 結速語

水稻栽培歷史悠久,稻米又是人們的主食,優質水稻的種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國家的惠農政策鼓勵人們不斷尋求優質水稻的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水稻栽培水平,實現水稻節本、增效、高產的目標,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珠江三角洲既是地區性的商品稻米生產基地,又是優質米出口基地,應主要發展名優稻米,實行精加工,提高稻米商品率;其它地區發展中檔優質稻較為適宜,粵北和粵西雜交稻種植比例較大的地區,推廣雜交優質稻具有很大潛力。

[參考文獻]

[1]廣東省農業局.廣東農業年鑑[M]北京;廣東農業出版社,2011.159-160.

[2]李偉雄.廣東優質水稻栽培技術的發展[J].華南農業大學通報,2006,2(2):343-347.

[3]洪鬆高,王娟芳,葉建華等.華南地區優質水稻生產技術的建議與對策[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8,(2):136—140.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j9002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