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關於語文教學論文教學論文

關於語文教學論文教學論文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尊重學生感悟的權利

關於語文教學論文教學論文

學生是認識的主體,他們的認識活動只能通過他們自己的實踐和感知,在他們的頭腦裏進行,教師可以為學生認識活動創造最有利的條件,但不必也不可能代替學生的認識。

一、樂做“導遊”,留給學生閲讀的時空

教師的角色在閲讀教學中應該是“導遊”,應為學生選擇一個最恰當的觀察點,讓他們自己去盡情欣賞和享受那美麗的風景。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引導學生閲讀。教師的“引”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確定教學目標,制訂閲讀步驟;“導”就是要指導閲讀方法,組織閲讀交流,進行閲讀評價,任何“引導”都應當有利於學生從感受中領悟。

1.循序漸進,先感後悟。閲讀教學一定要讓學生閲讀,學生自己閲讀課文是他們感悟課文的基本途徑。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便是感受的過程,“見”就是領悟。學生的閲讀能力絕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閲讀實踐中不斷“悟”和“練”出來的,課本的提示和教師的講解不能代替學生的閲讀感受。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防止不等學生有所“感”,便要求學生有所“悟”;要防止少數學生囫圇吞棗,望文生義,主觀臆斷。我的做法是:先以生動的語言導人,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吊起他們的胃口”,然後告之閲讀的初步目標,並明確要求以較快的速度通讀全篇,畫出文章中有助於表現中心的關鍵語句,從而把握全文的中心。

2.大處着眼,整體感悟。心理學研究表明,所謂知覺並不是先感知到各種成分再注意到整體,而是先感知到整體的現象而後才注意到構成整體的諸成分。閲讀教學應當始終把課文看成一個整體系統,注重從整體上感受和領悟。對課文某一方面或某一個局部的感悟,都應放在整體中進行,具有整體觀的意識,即“小處着手,大處着眼”。如對課文結構和表現手法的感悟,就不能離開課文內容的感悟;反過來,離開課文的形式也不能感悟、分析結構。

二、巧佈疑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説過,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特級教師於漪説過這樣的話:“開始我做語文教師的時候,以為備課就是備知識,就是備教材。其實不然,這裏有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備思考問題,看怎樣的問題問下去可使學生的腦子動起來。”我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曾先後提出這樣兩個問題:首先,皇帝赤裸着身子,光溜溜地走上大街了,出這個醜應該由誰來負責任?(語文教學論文 )為什麼?學生反響熱烈,閲讀之後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是皇帝咎由自取,另一種是騙子太狡猾,經過辯論,大家的意見得到了統一,“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騙子可惡,但皇帝這“破蛋”實在是又腥又臭。在此基礎上,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哪些人能説真話?哪些人盡講假話?學生帶着問題再一次閲讀課文,經過討論,學生很快便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用意。

為什麼“問題”對閲讀教學如此重要呢?首先,“問題”能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其次,“問題”體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恰當的問題,是閲讀目標的具體化,凝聚着教者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它引導着學生積極主動而又目的明確地進行閲讀,從而使學習活動活潑有序地進行。再次,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書、思考、品味、感悟,自然而然地成了閲讀活動的主人。“問題”使“感”落到了實處,“悟”也有了方向。

需要強調的是,要根據不同的文體要求,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問題。同時,問題的設計還要符合學生的能力實際和學生的思維規律。既可以提出有關思想內容、結構思路方面的整體性問題,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導學生反駁的迷惑性問題;既可以要求學生聯想、想象,也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評析。

三、指點迷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感知是閲讀的開始,理解是閲讀的核心,其關鍵便是思維活動,恩格斯曾把思維稱頌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要激活思維,需要科學的閲讀方法點擊,同時閲讀能力也要通過一系列的閲讀方法的歷練才能綜合形成。

發展思維能力,最主要的途徑便是做到思維訓練與語言訓練的有機結合,並把這種訓練放在瀆寫聽説的過程中進行。語文的思維是憑藉語言這個工具的思維,思維的內容又必須憑藉語言這個工具來表達,二者結合的方式就是讀寫聽説。如在教學《鞭兒脆脆響》這篇小説時,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小説設計了二嘎子考驗丁區長這個情節,文章表現出一種民主、平等的幹羣關係,有沒有你熟悉的類似的影視文學作品或社會現象同樣表現出羣眾民主意識的覺醒?學生很認真地思考,很快便有人想到了《秋菊打官司》,想到了“民告官”。分析結束時,我又佈置了一個作業:如果二嘎子認錯了人,來者不是關心羣眾、任勞任怨的丁區長,而是驕橫的“張區長”,故事又會怎樣呢?寫一個300字的片段。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便是從訓練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聯想、想象能力着眼的,效果顯著。在教學説明文時,我常會問,“這種説明順序是不是最佳的選擇?”,而在教學議論文時,則會問,“你能否再舉出一兩個論據來?”,以此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優化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僅要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還應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創新開放的環境。具體地講,分為兩個方面。

1.民主寬

鬆。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説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地呼吸。”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寬鬆時空,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會喜形於色,有的學生會手舞足蹈,甚至還有的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打斷別人的發言……所有這些,以傳統的觀念可能看不順眼,其實,這正是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的表現,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

同時,還應該讓學生自由地表達他的思想、他的“感悟”,要防止以教師的“悟”取代學生的'“悟”,以教學參考書的“標準”答案,取代學生的“悟”,因為這是一種扼殺學生思想活力的教學專制。對學生的一些獨特看法和“出格”的理解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允許他們對一些權威的觀點和傳統的結論進行大膽的顛覆。我們培養的應該是有獨立個性、有創造精神的人,而不是奴性的人。如初三教材中的小説《我的叔叔于勒》的中心,教參上延續至今的説法依然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難道“嫌貧愛富”真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嗎?如果以這樣的“答案”去“統一”學生的“悟”,作品的人文精神、教育意義便大大削弱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何談起?

2.拓寬延伸。“拓寬”,即把閲讀對象從文體拓展至作者、時代背景、思想修養、同類作品以及其他相關的作品,“拓寬”避免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能使學生對文章的感悟全面而深刻,有利於創造精神的培養。

“延伸”便是將學生的感悟延伸至社會生活。學習是為了“學會生存”,只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標籤: 教學 語文 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j2m97k.html
專題